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

相信有不少人记得,在中学的地理书上,讲述了一件十分伟大的工程——南水北调。这项工程的伟大之处,是我们在课本上无法完全体会的。

在课本中,描绘的南水北调十分简单,就是简单地将这个工程总结为,从水资源充足的南方将水抽调到更为干旱的北方去,然后简单地指出几条连接主要河流上游的河道。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1)

一般人从书上了解到的南水北调大致就是如此,让人感觉这就像是建造一个大型抽水机,将水抽过去就行了。但现实中,相信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南水北调的意义有多么重大,实现这个目标有多么困难。所以今天文章的主题就是要详细讲讲,南水北调对普通老百姓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为何我们国家要南水北调?

我们国家是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这片广袤的土地跨越了南北纬度49°、东西经度62°,所以地球上能够找到的气候环境,我们国家里基本都会有。

热带地区,水资源充足,阳光充足,每年的平均温度都能达到二十多度,大量水资源全部停留在低纬度沿海地区,所以高纬度地区的水资源就会明显减少,因为全世界的资源数量大体上是固定不变的,南方多了,北方自然就会少一些。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2)

于是在西北、华北地区半沙漠化的戈壁滩并不少见,甚至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始时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北方地区的沙漠化程度一直在加剧

大家翻看二十多年前的新闻报道就能看到,即便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也是经常会遭遇沙尘暴的袭击,而沙尘暴就是水土失衡,荒漠化正在加剧的表现之一。

在生活中,获得水资源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下雨、河流、打井。在南方地区,即便是在内陆,也一样会经常下雨,从天上落下的雨水一部分会汇聚成河水,另一部分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所以南方几乎不会有缺水的时候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3)

但是在北方则刚好相反,首先北方雨水的季节性十分明显,每年只有三四个月处于雨季,其余时间很难下雨,其次北方的河流主要来源于春天的冰雪消融和夏天的雨季,在秋冬季节,经常会出现河流断流的现象。

河流都断流了,地下水源当然也不会十分丰富,最让人感到可怕的是,我们的地球一直处于全球变暖的缓慢进程中,再加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所以地球上的气候环境基本都往极端的方向发展。

干旱的地方越来越干旱,北方地区曾经水资源虽然也很缺乏,但是只要打一口井还是能喝上水的,但是几十年前打井只需要打十米深便能出水,而现在开一口水井往往需要深入地面三十米甚至更深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4)

因为资源的总量是不变的,北方渐渐变得干旱,实际上只是水资源向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转移了,水资源虽然是生命存在的必须元素,但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

南方洪水泛滥的概率十分高,随便一场台风带来的大量水汽,就能让南方城市发生洪涝灾害,洪水冲垮建筑物和农田,让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5)

如果任由这些问题发展下去,那么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会形成让国人难以生存的极端环境,所以国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

筹备了50年的南水北调

最早意识到应该南水北调的人,其实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设想,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这两地之间的水资源如果有办法进行联通,也许就能有效改善水资源分配不均这个问题了。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6)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大局观毫无疑问是最为顶尖的,但水利工程的确不是毛爷爷一句话就能落实的,所以为了实现毛主席提出的南水北调战略目标,中科院和水电部一起指定相应的计划

最终,1959年确定了“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的南水北调指导方针。

方针确定后,科学家们就密锣紧鼓地开展相关工作,无数地理学家和水利工程师们前往实地考察,研究南水应该从哪里引来饮水路线应该经过哪里,用什么技术开凿河道更快、成本更低

其实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开凿运河引水流通的事情,比如秦始皇建造的灵渠,还有隋朝的大运河。这两个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其实是挖通水路,以水路运货的方法改善当时运输能力弱的情况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7)

但是在古代,当时想要开凿运河,就只能用人力一点点开凿,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只有在封建时代凭借皇帝的压迫才能成功开展,但即便如此,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件事依旧激起了民愤,成为隋末民变的原因之一。

但是人民相对来说都是更加短视的,他们更在意自身眼前的生活状况,所以,当然人民对大运河开凿感到愤怒,并不意味着运河的存在对人民没有任何帮助,实际上在隋朝结束后,大运河依旧便利着周边的百姓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8)

所以如果能有一种不劳民伤财的运河打通方式,并且能让周边的百姓都切实得到实惠,那么就没有理由不开凿运河或者开展调水工程。

从1959年确定南水北调方针后,科学家们开展了为期数十年的研究过程,有些科学家甚至将他的一生都奉献在南水北调的工程之中,经过反复的论证和研究,最终确定了南水北调的整体方案。

南水北调中共分为三条线路,分别是西部、中部、东部,主要的目的就是将长江流域的河水引渡到黄河以北的地区,所以三条线路的主要引水地点就是长江的上中下三个流域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9)

经过精密的计算,科学家们认为这样既可以避免像1998年那样的长江洪水爆发,也可以减缓北方地区的干旱情况

为了确保项目的万无一失,从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开始,直到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才正式动工,国家为此整整筹划了50年之久,付出这些时间都是值得的,多一分研究就能多提升一分工程的成功率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10)

耗资2500亿人民币的庞大工程

在我们小时候玩泥沙的时候,想要将两个小水洼中的水联通起来,只要用一根小手指,推出一条小凹槽,水自然就会从高向低流动。

而南水北调工程自然不会像玩泥沙那么简单,首先要将水引过去,必然得从海拔高的地方往海拔低的地方引,毕竟水往低处流是最简单的物理现象,仅仅这一点,就对河流的路线有十分大的限制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11)

除此之外,调水河流本身还存在污染问题,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流到填进去,这过程中需要经过扬州和淮河,而淮河的水质被污染程度比较明显。

而南水北调的主旨是将水资源调动到北方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如果水质被污染严重,那么就相当于花费大价钱将污水引到北方,这明显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所以在东线调水之前,还需要将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治理好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12)

我们知道,中华大地的最长的两条河流分别是长江和黄河,在将水资源往北方调去的过程中,从长江流域将水调到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就无可避免的会遇到黄河

但是调水的水流并不能与黄河流域发生连接,因为黄河本身就是一条时常断流的河流,水流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南水北调的水流与黄河汇集在一起,那么旱季时水流必然会减少,这明显违反了南水北调的初衷,旱季调不到水,那么这个工程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而且黄河水出名的水少沙多,会直接影响调动水资源的干净程度,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想到的解决办法是直接用盾构机从黄河的河床下方挖一个隧道,安装一个巨大的管道上去,这样就能直接绕开黄河了。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13)

最后我们也知道,南水北调一看就是一件十分费钱的工程,直到今天,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工程都已经投入使用了,而这两个工程花费的预算超过2500亿人民币,只为让老百姓们“喝上一口水”

虽然为了人民能健康的生活,投入这些钱是应该的,但是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件收益十分缓慢的事情。就像隋炀帝建造大运河,直到隋朝消失了,人们才感受到它的好一样,南水北调的成本一时半会收不回来,难免会有人因此反对南水北调工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就能真正感受到南水北调的好处了。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14)

南水北调工程的未来

现在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剩余的西线工程也已经进入了立项阶段,相信未来不久,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就能获得完满成功了。

经过科学家们的检测,现在北京天津南水北调目的地的地下水位已经停止下降,而且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体现。

其实目前南水北调的流量并不算很大,当南方发生洪水的时候,并不能使用这个方法将洪水引导到干旱的北方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相信不久的未来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15)

在全球变暖的进程中,这个项目的成功是有重大意义的,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凭借我们现在的能力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全球变暖带来的不良影响。届时干旱与洪水都不能影响到我们,反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适宜居住,我们国家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也能因此获得极大的提升

结语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确是不能切身体会南水北调这种大工程对我们的影响,但是国家不会选择做一件损坏人民利益的事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从长远的角度,南水北调绝对利国利民

今年南水北调工程怎么规划(南水北调规划50年)(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