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年散文(二十年还是三十年)

“只见青山显,不见故人归.”


同村长辈过世,我去吃丧酒。一坐下,同席另一长辈便笑道:“哈,小师傅什么时候回来哒,在北京工作怎么样?哈哈哈,现如今难得有这么年轻的后生跟我们一桌啊。”

去年十月一,我离开了北京,在这个城市工作了四年,因为工作性质不同,是没什么自由可言,好像笼中的麻雀。心烦气躁的便辞职回了家乡。

我家地处东北,有山有水,正值秋分之后,又赶上有白事,秋天的肃杀、寂寥之意则更甚。

回首十年散文(二十年还是三十年)(1)

我问言抬眼看去,偌大的院子里摆了十来桌,入座的多数是一些四五十岁的长辈。如我这般年轻的,未有几人。攀谈一会儿,同席的其余长辈都在感叹,年轻人都往城里跑了,尽留些如他们一般的年长者在村里。

是啊,思绪又回到儿时读书那会儿。

每逢村中有人过世,往往会在一天晚上办场法事,而同村的每家每户,都会派人去坐一坐。儿时盛事便是如此了,全村的小孩儿会汇聚一处,正常家中大人是不许自家小孩儿去这种场合的,但是大人们都去帮忙了,孩子们当然本分不了,一个出来,接着招呼下一个,追追打打,好不热闹。

而昨晚,在场的小孩儿屈指可数。

从我儿时到今天,也就六七年的光阴,村中的变化竟有如此之大!可谓是翻天覆地,令人唏嘘。

同席的长辈们就着这个话题,聊了很多,我在一旁听着,默默地听着。村中的青壮年每年都会外出务工,十几岁的在城里读书,二十多的在外打拼,三四十的在外出力,想为自己的孩子积攒些什么。在田间地头劳作,常见的也都是些头发花白的长辈,我大姑便是之一。“勤”、“俭”二字在我大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早些年我还小,村子里烟火气还浓的很,姑姑家地多,凭着一家之力农忙时是忙不过来的,那会儿我们一家和另外几个姑姑都会去帮助我大姑忙忙地里的活儿。现今,半生劳苦的大姑身体经不起庞大工作量,再加村中包括我父母在内的中年人都外出务工,照看不了那么多地,大部分包了出去,其余的便也荒了。

回首十年散文(二十年还是三十年)(2)

还留在村中的孩子们,两个手便能数清。要知道,我就读时,同年级有四个班,一个村儿里的孩子们全凑一块儿都是一小股势力。跟如今比,差距简直天壤之别!偶然瞥见村口儿矗立的大石刻。这儿时觉得全村最磅礴的东西,如今趁着秋风萧瑟也孤独的立在一旁,黯然失色,变得平庸起来。

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时代,是不是已经在进入倒计时了。即便是一些拥有着丰厚底蕴的古村落,也无可避免的开始走向了消亡。虽说现有好多山清水秀的地界被开发打造成村舍、农家乐,营造出古风建筑村落的感觉供人们游玩观赏,不过,它只是个刻意的人为景观,与沉淀了几辈人的的村子比,它是没有烟火气的。农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起源,纵观几千年历史,农耕文化受到如此严重冲击的,可谓从所未见。即使古代王朝更替,会式微,但不至于让人有消亡之感。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我心里竟有了一丝惊恐。

回首十年散文(二十年还是三十年)(3)

那些每年外出务工的长辈们,在离开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时,为了子女多数是心甘情愿的,观其半辈子的精力都投在了这座山,这亩地,内心早已经受够,不断告诫自己的孩子:你定要好好读书,走向大城市,万不可像我一样种地当农民。

也有少数人在外依旧会牵挂着这片山,门前的小河流,以及这座小小的山村。可孩子们,无可避免的会对乡村淡漠许多。

曾亲耳听闻与我一同在外的同辈自傲地说:“种地能有什么出息?一年才几个钱?累死累活,扔哪儿扔着我也不会要父亲那几块地的。”

地荒了,那便荒了吧。

喜欢读历史关注民情的我,常看到城镇化一词。

我明白这是大势所趋。

回首十年散文(二十年还是三十年)(4)

只是突然幻想,除了年终,这个已经人烟稀少,年轻人都向外走,年长者被子女接去城里养老的村子,在若干年后,是否会变成一个荒村,那时还会有执着于乡情的人守着村子么。各自所在的乡村被城镇化的洪流所席卷,秋风寥寥,那份沉淀了几辈人承载于山村的情,会不会因此而慢慢淡漠逐渐消亡。

待一代又一代,我们下一代也会子孙满堂。

于是,跟村中发小一起上山玩耍、爬树摘果,伴着蝉鸣下河摸鱼的景象,在白露即将到来之时,便再也看不见了。

回首十年散文(二十年还是三十年)(5)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侵删。

选段来源:养只柴犬

照片来源:Amoxi私人摄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