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农业科学家(走近浙些低调的科学家)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何冬健 林婧 金汉青 通讯员 陈鎏琰 陈荣 共享联盟嵊州站 金斌

编者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之江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是躬耕于田野,身后泛起千亩稻浪;或是攀爬于山林,寻得“仙药”下凡间;或是奔走于乡间,只为把科技送村入户……

凌建刚、金耀、卢立志、郜海燕、唐绍清、汪以真、陈昆松、斯金平、郑永利,9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带着新鲜泥土的芳香,在浙江农业科技的蓝图上绘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7月20日,第五次全省农业科技大会上,这9位科学家被授予“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他们和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起,向农业科技创新强省的目标进军!聚焦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共同富裕三方面话题,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走近其中三位科学家,倾听他们勇攀农业科技高峰的故事。 

相关报道》》

农产品物流保鲜与加工专家郜海燕丨为农民的 四季“保鲜”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林婧

十大农业科学家(走近浙些低调的科学家)(1)

郜海燕在采摘树莓。 受访对象供图

干脆利落——这是郜海燕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

她是企业眼中值得信赖的特派员,不知疲倦穿梭在食品加工的生产车间察“颜”观“色”;她是农民口中的“百晓生”,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细心查看一株一叶。

“帮助农民是我的责任。”郜海燕说,每当收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协、农业厅和果蔬协会的邀请,自己一定会挤出时间赶去授课。

在农产品物流保鲜和精深加工领域,郜海燕耕耘了近40年,带动了一方方经济,富了一方方百姓。

十大农业科学家(走近浙些低调的科学家)(2)

郜海燕给当地果农培训

土方子成了金点子

多年前,一对来自建德的夫妻找到郜海燕,他们原是种九头芥的菜农,后来办厂,用九头芥制作雪菜,却因为经验不足一再碰壁。

由于原料和腌制手法独特,建德当地的雪菜香气浓郁、口味颇佳。但老百姓只知道腌制的土方子,怎么把它变成创收的金点子呢?这成了郜海燕面临的难题。

为了赶上当年的农博会,郜海燕天天往这对农民夫妻家里跑。她坐在长条板凳上,面前放着几个大脸盆,从制作雪菜的工艺、技术、包装等手把手地教这对农民夫妻赶制出一批“纯手造”雪菜。

这批雪菜在农博会上一炮而红,几家上海商户当场就下了订单。

同样是来自建德的企业家,“秋梅倒笃菜”的创始人潘秋梅也慕名而来。这次,郜海燕又面临倒笃菜如何在规模化生产中保持“农家味”这一难题。调整传统工艺、建立标准化生产作业流程,经过郜海燕的反复试验和比较,“秋梅倒笃菜”在品质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郜海燕的帮助下,曾经 “上门求医”的潘秋梅,如今已是“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与此同时,潘秋梅还携手当地4500多户农户走上农产品加工的致富路,产生的经济效益惠及8万多农民。

“城里姑娘”的乡村情

1982年,植物保护专业出身的郜海燕进入了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水稻的“三病三虫”。从每年的4月初到11月底,郜海燕时常穿着拉到大腿的水田袜、套着水田裤下田,弯着腰观察叶片。蛇虫侵扰、交通生活不便、工作劳累……但这个患有心肌炎的城里姑娘坚持了整整3年。

或许正是身体上的煎熬,磨练了她坚韧不屈的性格。1995年,担任省农科院食品所副所长的郜海燕挑起了成立仅一年的食品所的大梁。

食品所筚路蓝缕,摸索科研方向,甚至被不明就里的人戏称是“油盐酱醋”“上不得台面”的科研机构。作为一名对农业科研有着执着追求的科技人员,她心中很不是滋味,暗下决心,咬紧牙关、埋头苦干,在食品所一干就是27年。

1996年,郜海燕因意外,腿部粉碎性骨折,石膏一直打到大腿根。为了方便工作和研究,她就睡在食品所的一个6平方米的小屋,拄着拐杖去山区、进企业、进工厂。也正是在那一年,郜海燕和团队依靠软包装竹笋加工,改变了全省竹笋产量高、附加值低的局面,帮助耕盛堂、华顶山等一批从零开始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十大农业科学家(走近浙些低调的科学家)(3)

郜海燕(左三)在山核桃加工车间

小果子做出大文章

2002年初的一天,郜海燕想给北方的好友寄几罐新上市的山核桃仁。结果去了最好的商场,买回来的山核桃仁却让她大失所望,“已经有哈败味了。”

长期食用氧化哈败的坚果,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然而当时,关于干坚果保鲜加工与氧化劣变的研究,长期无人问津。于是,郜海燕决定为干坚果“号个脉”。

历时多年研究,她发现,问题出在原料、加工、货架期保质等多个环节。找出“病症”就能“对症下药”,郜海燕带领团队通过解决各环节的瓶颈问题,将干坚果“寿命”延长了2至3个月,大大降低了氧化率。

2017年,“干坚果贮藏与加工保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这项成果让郜海燕团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如今,她和团队正在研究推动我国传统炒货食品向高品质、健康休闲食品的转型升级。同时,他们也继续深耕农产品物流贮藏保鲜方向的研究,尤其在食品(农产品)物流贮运与包装材料上。

“我们现在在做一些交叉领域的研究,包括材料科学中一些特别的减震材料,如何将它们和新鲜农产品的物流保鲜结合起来,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郜海燕说。

除此之外,她告诉记者,当前市场上肉类已经有了指示型包装,能显示其新鲜度。未来她和团队还想研发出能指示果品新鲜度的包装。“然而摘下来的果品仍具有生命力,难度可想而知。”谈及此,郜海燕眼神坚毅,似乎透过层层云雾,看到了那只在科研瀚海上击涛拍浪的海燕,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颠覆传统的“养蚕人”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金汉青 通讯员 陈荣 共享联盟嵊州站 金斌

十大农业科学家(走近浙些低调的科学家)(4)

金耀在办公中。 受访对象供图。

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在近10年时间里,一直在做一件突破数千年种桑养蚕传统的事。

近年来,蚕丝价格从每吨30万元一路高涨到四五十万元,给下游产业带来很大影响。金耀心里明白,解决蚕丝供应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2019年1月20日,一个让金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巴贝集团在丝绸之府杭州召开发布会,宣告正式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这个世界性难题。

目前,总投资28亿元的工厂化养蚕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2年初投产。从远处看,厂房就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这里,或将深刻改变丝绸这个古老产业的未来。

没有先例可循

2012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金耀了解到省农科院在进行人工饲料养蚕的实验。

养蚕竟然可以用饲料?金耀听后兴趣浓厚,“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大胆想法在他脑海里浮现。他马上赶到杭州拜访时任省农科院副院长、蚕桑研究专家孟智启。专家告诉他,科研上确实有突破,但若要让实验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还有不小距离。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已启动这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在实验阶段。金耀兴冲冲来到日本一家企业的人工饲料养蚕实验车间,但对方婉拒了参观生产线的请求。回来后,金耀便全面启动了人工饲料养蚕项目,并聘请孟智启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引入省农科院团队。

当时不少人认为,日本试验多年依然未果,金耀想率先突破,无异于痴人说梦,但金耀和他的团队只顾自己埋头研发。

工厂化养蚕有多难?金耀说,这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项目,而是一个多种技术集成的项目体系。饲料配方、蚕具设备、病害防治、生产设备……几乎每一项工作都没有先例可循。

为了攻克难题7年不休假

“生产设备、器具都需要我们自行设计和研制。”金耀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纸,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根据具体生产要求,通宵画出来的设备套图。整整7年,金耀和他的团队没有休过假,包括春节。只要不外出,金耀每天早上都会召集研究团队开会,讨论蚕宝宝的变化,研究分析数据。

浙江大学鲁兴萌教授带领的团队也参与了进来,创新工厂养蚕防病体系和环境控制,克服了对蚕宝宝威胁最大的病毒病,改变“一条得病、一批覆灭”的现象。产学研的通力合作下,他们最终研发出人工饲料配方,还让饲料成本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省农科院也选育出了全龄适用人工饲料的蚕种,攻克了批量全龄人工饲养的技术难题。

“要创新,就得做好失败的准备。”这是金耀那几年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探索的过程中,无论碰到什么挫折、损失多少钱,他从不抱怨。

“十美分”会长的创新追求

金耀担任嵊州领带行业协会会长时,曾代表协会和美国采购商谈判,最终对方同意每条色织领带提价0.1美元。据估算,这“十美分”当年帮助嵊州领带业增收约1000万美元。因此,金耀曾一度被人称为“十美分会长”。

但在金耀看来,这戏称的背后,是产业长期在微笑曲线底端的无奈。正因为吃够了没有定价权的苦,金耀说什么也不愿意错过参与上游产业变革的机遇:“只有工厂化养蚕项目成功,巴贝才能告别一美分、一美分抠利润的日子。”

年产1万吨蚕丝的工厂化养蚕一期工程2018年底投产以来,轰动蚕桑界,销售一直火爆。然而,2020年4月一场失火,“逼停”了热火朝天的生产。

看着多年心血付诸一炬,大伙儿都很沮丧,甚至有人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是一次意外,只要人在、团队在、技术在,我们从头再来。”金耀又一次为大家鼓足了劲。

在金耀的鼓励支持下,巴贝人重新站了起来,他们开始从更深层次思考自主创新的全面性,决定对一期工程全面改造升级,并研发更精细化、标准化的机械化全龄养蚕装备。直到今年3月,才收获了复产后第一批茧子。

在巴贝的规划里,将以工厂化养蚕二期项目为核心,打造一个百亿元级的传统产业集群“中国丝高地”。

目前还有国内外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与巴贝结成合作关系,涉及蚕学、制丝、分子生物、机械、人工智能等多个研究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蜘蛛丝之父”和另一家代表着国际顶尖水平的美国丝蛋白研究机构,在与巴贝经过多轮沟通和接洽后,已启动实质性合作。

“我们看中的是国际最前沿的技术,他们看中的是我们的平台、规模和舍得在研发上投入的决心。”金耀对未来充满信心。

水稻专家唐绍清: 中国稻要用上中国种

七月盛夏,富阳城北,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稻浪起伏,这片2000余亩金灿灿的早稻迎来了丰收季。

研究所里,记者碰上了刚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的研究员唐绍清。一顶草帽,一件灰衬衫,牛仔裤裤腿挽起,让人自然而然地将他与农民的身影重合在一起。

“中国稻要用上中国种。”捻着一枚刚从田里摘下来的稻穗,唐绍清坚定地说。这位年过花甲的水稻专家依然埋首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一线,主持承担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优质专用品种30余个,累计推广1.7亿亩,创造经济社会效益80亿元。

田田流水稻花香。田垄间,唐绍清扎实的脚印,指引着浙江稻米的育种方向。

十大农业科学家(走近浙些低调的科学家)(5)

“当家花旦”历经艰辛

“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唐绍清把自己的毕生追求总结为三个“吃”字。在他看来,水稻研究,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而不同类型水稻的杂交则是他的方法论。

早稻品种“中嘉早17”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当家花旦”,也是唐绍清多年来育种工作的得意之作。

他清楚记得,就在嵊州一片小小的试验田里,长出了平均亩产652.26公斤、最高亩产704.35公斤的“超级稻”。

2001年,针对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生产存在的苗期低温冷害烂秧、生长期短难创高产、高温逼熟品质差三大突出技术难题,唐绍清和今天的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院士带领团队提出芽期、苗期多重低温耐冷筛选策略,开展协同筛选鉴定。

“嘉育253”,是该团队与嘉兴市农业科学院联合选育的双季早稻改良骨干亲本。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团队挑中了苗期耐寒性好、结实率高的“中选181”与其杂交,结合米粉专用早稻筛选评价技术,一代代种植、选择,最终育成适应性、产量、抗性、加工专用品质等综合性状优良的“中嘉早17”。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唐绍清这样形容当年选育工作的艰辛。

一个水稻品种的稳定,起码要经历8代的繁殖。如果仅停留在浙江,团队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而海南温热的气候,能够帮助水稻品种多繁衍一代,让成果更快亮相。

唐绍清回忆,在海南南繁基地,早稻选种季节正值高温天气。团队早上5时起床去地里,干两三个小时的活,已经全身湿透。“吃个早饭换身干衣服再下田,等再上来时,湿衣服已经变成干衣服,又可以重新穿上。”

每年在杭州与海南之间,他们像“候鸟”一样往返,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凭着“好产量”“好加工”,“中嘉早17”迅速风靡南方稻区。2013年起,该品种连续5年居南方稻区年应用面积第一位,覆盖长江中下游早稻面积的20%左右,至2019年已累计应用6570万亩,增产稻谷23亿公斤,农民增收59.7亿元。

稻种好不好,一入口就知道

去年10月,一则来自黑龙江国际大米节组委会的消息牵动着唐绍清的心。

黑龙江国际大米节,汇聚了国内各产区和东南亚多国的优质稻种,在水稻界是名副其实的“武林大会”。

谁也没有想到,在泱泱稻米家族中,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新品“华浙优261”过五关斩六将,荣获籼米组金奖第一名。

“稻米细长,晶莹透亮,柔韧弹牙,回味甘甜。”来自专家组的高度赞扬,让唐绍清笑得合不拢嘴。

就是这张嘴,尝遍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每一种米。“我们钻在田里,常发现唐老师嘴边有一圈白沫,后来才知道这是咀嚼稻米留下的痕迹。”同事焦桂爱笑着告诉记者,唐绍清的“嘴功”在所里是出了名的,“稻种好不好,他一入口就知道”。

在唐绍清言行的鼓励下,一位位硕博士生扎根在田间。从水稻插秧到分蘖期、生长期、抽穗期,学生们陪伴着水稻成长的每一步。风吹日晒,造就了他们一身小麦色的皮肤。

“用最大的努力去追求最小的回报”,唐绍清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工作。

从茫茫稻海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的品种,探究品种背后的基因,再到一代代杂交育种,最后进行联合评比试验、省级区域试验、国家级区域试验,这其中每一步都环环相扣,都需要在田里完成。

把“米袋子”握在自己手中

1989年,唐绍清来到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跟随国际著名水稻遗传专家戈·辛·库西博士学习穿梭育种法,利用菲律宾和杭州地理上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把不同育种世代材料交替在异地种植、选择、鉴定来培育新品种。

当时在国内,这还是个新鲜玩意。“如果我们自己选种世代材料,顶了天就一株,国际上做三株,表现好的甚至有十五株对照。”唐绍清说。

虽然学习很短暂,只有两个月,这段经历却带给他很大的震撼: “如果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粮食安全就会处处受制于他人。”

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不甘落后,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奋起直追、接力前行。如今,浙江的杂交水稻种子自给率达到98%以上,常规水稻自给率达100%。

如今,唐绍清更加关注现代稻业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他告诉记者,瞄准基因编辑、农业生物组学、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他将重新出发,实现水稻制种从1到100的突破,真正把“米袋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来,我们将通过创制突破性水稻新品种、培育适宜轻简化生产的水稻新品种和绿色环境友好型的水稻新品种,深入实施良种良法配套与农机农艺融合等措施,让浙江省水稻育种生产再上新台阶。”唐绍清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