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就应该读论语(跟张居正读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作随字,逾,是越过,矩,是为方的器具。

注释: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识;五十岁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对各种言论融会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出礼的准则。”

张居正直解:孔子自叙其从少至老,进学的次第,说道:“我十五岁的时节,就有志于圣贤大学之道。凡致知力行之事,修身治人之方,都着实用功,至忘寝食,盖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到三十的时节,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盖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进而至于四十,则于事物当然之理,表里粗精,了然明白,无所疑惑。盖见之明,而无所守矣。进而至于五十,则于天所赋的性命之理,有以充其精微,探其本原,而知乎所以然之故矣。又进而至于六十,则涵养愈久,而智能通微。闻人言,方入于耳。而所言之理,即契于心,随随悟,无有违逆而不通矣。又进而至于七十,则工夫愈熟而行能入妙,凡有所为,随其心之所欲,不待检点,无所持循而自然不越于规矩法度之外,盖庶几乎浑化而无迹者矣。是吾自少至老,无一念而不在学,无一时不在学,故其所得与年而俱进,过此以往,未之或知矣。”夫圣人生知安行,本无积累之渐,犹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然则希圣希天者,岂可少懈于日新之功哉!

这几句话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总结,为什么孔子在谈为政,要做自我总结呢?孔子是七十二岁去世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经历,艰苦求学的精神,孔子的身世很可怜,孔子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副重担。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的求学磨练,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的原则,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但是这时候还是有动摇,有怀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行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岁耳顺,就是好话坏话随别人去说,自己听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讲什么话我都听的进去,心里平静,对我没什么影响,然后再十年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但是下面一句话不逾矩很重要,我们上街看到这家的水果店的苹果很好,就拿来吃,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个度,从心所欲—自由不能超过这个度。

到这里可能就有人有疑问,为什么孔子会把自己人生经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放到为政篇里面,这是因为人生经验非常重要,本来为政的人就是需要人生经验,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积累,而人生经验的积累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人情世故”。中国文化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这世界上的事情,要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要懂的做事,就叫人情世故。

这是《论语》最为人熟知的几句话之一,但能真正能解释器含义的人就非常少,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两千五百年来也少有。

生而为人就应该读论语(跟张居正读论语)(1)

生而为人就应该读论语(跟张居正读论语)(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