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旅游景点大全及介绍(泰山旅游路线规划及重要景点介绍)

泰山——旅游路线规划及重要景点介绍

导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旅游景点大全及介绍(泰山旅游路线规划及重要景点介绍)(1)

简介: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旅游景点大全及介绍(泰山旅游路线规划及重要景点介绍)(2)

十八盘

1.桃花峪登山线路(最便捷)

桃花峪距泰山南麓的泰安市区约16公里,近傍连通泰安和济南的104国道及京沪(京福)高速公路,是自驾车和乘汽车游客最便捷省时的游览路线。另外,桃花峪登山线比较平缓舒展,没有石阶盘道,有公路从山口通达半山腰的三岔涧索道站。这条登山游览路景点较少,不是理想的步游路线。前半程有公路相通,后半程有索道通达山顶,体力较差的游客可选择在这里乘交通工具上山。

2.红门盘道徒步线路(最经典)

最经典的登山线,也就是红门线,是历朝皇帝的登山御道,位于泰山前山中轴位置,红门-中天门-南天门一线。这一景区雄伟险峻,景色壮美,但山高路陡,攀登较为吃力,经6666级台阶可直达岱顶。以中等速度登山,全程需4小时。以幽著称。沿途庙宇、石刻、古树、传说众多,是泰山的精华所在,由此条路登山体力消耗很大。不过,如中途体力不支,可在到达中天门后,换乘索道直达岱顶。不过此处已是半程,还是建议大家再坚持一下,爬一爬十八盘。

3.天外村汽车登山线路(最省事)

天地广场登顶线(泰山西路)位于泰山前山偏西位置,天地广场-中天门-南天门一线。此景区以旷著称。前段天地广场至中天门有盘山公路,后段中天门至南天门有高山索道,不走半步山路,乘完汽车换乘索道,轻轻松松可达泰山之颠。可谓是最休闲的登山路线。但同时这条路线也是花费较多的路线。

4.天烛峰登山线路(最古朴自然)

天烛峰登山线地处泰山东麓,此处远离交通干道,山野气息浓郁。山势的险峻程度稍逊于前山的红门登山路,是泰山人工开发程度最低的景区,原始朴拙,自然风貌保持完好,以奇松、怪石著称,是泰山“奥绝”所在。

天烛峰-后石坞线路奇峰俊秀,松石多姿,自然之美不逊于张家界,是喜欢探险游、自助游的最佳线路。但因沿途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泰山其它三条登顶路来讲稍欠完备,上山需要自备食品和饮用水。

泰山旅游景点大全及介绍(泰山旅游路线规划及重要景点介绍)(3)

红门路沿途景点:

沿途景点主要有:岱宗坊、关帝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门宫、醉心石、三义柏、万仙楼、革命烈士纪念碑、风月无边刻石、斗母宫、三观庙、经石峪、总理奉安纪念碑、柏洞、壶天阁、回马岭、药王庙、步天桥、中天门、快活三里、斩云剑、云步桥、五大夫松、望人松、朝阳洞、十八盘、升仙坊、南天门、天街、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顶、日观峰等。

宋宣和碑:全称“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位于岱庙炳灵门北侧。该碑螭首龟趺,通高9.25米。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朝散大夫张漴篆额并书。碑阴为明万历十六年山东巡抚李戴、吴龙征题,田东书“万代瞻仰”四大字。龟座重达20余吨,号称“山东第一大龟”。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在岱顶玉女池旁,后迭移至此。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岱庙坊: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耍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及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图案设计采用对称手法,构图和雕刻技术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坊的内柱阴阳面均有刻联。南面是当年的创建者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书:“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意思是高峻的泰山与天齐,它辅助天地化生万物;主宰宇宙的泰山神,显赫的威灵镇慑东方。北面是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题联并书:“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大意是:泰山为五岳之宗,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瞻仰它的雄伟气概,它那化生万物的德泽恩惠谁能超过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纵着群神仙界,天下都听从其命,它那保佑苍生的功劳广大远博,谁能与之相比?双联精辟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

红门宫: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北。其地东临中溪,西依大藏岭,因岭上有丹壁如门而得名。红门宫创建无考,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它以盘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院,并以飞云阁跨路相连,拱形门洞上题“红门”两大字。西院为道观,宫门额题“红门宫”,祀泰山女神,为碧霞元君中庙。东院为“弥勒院”,供奉弥勒佛。

一天门:位于泰山中路盘路起始处,是一座跨道而建的双柱单门式石坊。创建于明代,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山东巡抚李树德重建。坊两侧分立明隆庆年间钦差监兑户部员外郎杨可大题“天下奇观”碑、嘉靖年间登州府通判孙价书“盘路起工处”碑。

醉心石:北出红门宫门洞后,山色为之豁然,山路右侧中溪内水声叮咚,泰山“小洞天”就隐在溪谷中。由盘道右转,沿小径去东北方向不远即是小洞天,这里幽草如茵,翠柏如盖,流水潺潺。下到谷底,有一方巨大的石坪,片石如几,广12平方米,厚1.5米,南侧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左侧是一石涧,涧内奇石嶙峋,形态各异,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每值雨季,清澈的中溪水便会从石缝中流出,年深日久,冲出了三个水湾:柳条湾、饮马湾、石峡湾。每当水盈月圆之夜,月亮映在湾中,留下三个倒影,很有些诗情画意。

在这里还有一种举世罕见的泰山地学景观-“醉心石”。醉心石学名称作“辉绿玢岩涡柱构造”,是许多呈东西向,大小不一横卧在谷底的圆术体。这些圆柱体的横剖面中心有石核,围着石核向外圈张裂。这种奇特的岩石形态,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与兴趣,汉代学者枚乘称它为“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更有人在一石柱断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这正是古人对泰山奇石鬼斧神工令人心醉而发的感慨。醉心石的成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它每年都引着众多的游人与学者前来观览与考察。此处一壑曲绕,清溪碧潭,山林涧草,森森蔓蔓,别有洞天。

孔子登临处: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文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

万仙楼:位于红门宫北,为跨道阁楼式建筑,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始建,旧称“望仙楼”。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改祀碧霞元君。北向门洞额题“谢恩处”,相传旧时帝王登泰山,地方官员送驾于此,帝令回府,群官谢恩。又传朝山香客返回至此,叩谢泰山老母保佑平安。楼四周镶有明清善男信女朝山的题名碑63块,楼东南侧有“隐真洞”。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万仙楼北部的盘路东侧,为纪念1946年夏季第一次解放泰安时被敌机轰炸牺牲的新四军烈士而建。方锥体碑首,南面贴金题额“革命烈士纪念碑”,绕碑环刻新四军一纵三旅转战祖国各地的壮烈事迹和708名烈士名单。石栏环绕,古柏掩映,庄严肃穆。

风月无边:风月二字的繁体风月去掉外廓后剩下虫字加一撇和二,意为风月无边,用来形容风光美好宜人或一种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无边无际的舒适感觉。

泰山一摩崖石刻,这块刻石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十二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谈及杭州西湖的无边风月亭,刘廷桂受到启发,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并对朋友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却有风月无边之意。据说当时刘廷桂想直接题“风月无边”,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时题过,因避讳,所以才灵机一动,题下“虫二”。

“虫二”两字本无意,且被文人雅士演绎得如此意蕴丰厚,从中,华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斗母宫:位于万仙楼北,古名“龙泉观”。创建时间无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后更今名。原为道教宫观,至清康熙初年改为尼姑住持。宫内殿阁亭廊几十间,分别座落在三进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庄严。东有“听泉山房”三间,可观赏中溪的“三潭叠瀑”。这里,重峦深涧,风景如画红墙碧瓦,古朴典雅,山能醉人,泉以涤心,古刹钟声,幽雅动人,自古便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

柏洞:歇马崖北的盘道两旁,古柏夹道,浓荫蔽日,人行其间,好象进入了荫凉的洞中,故名“柏洞”。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张玢立石,上题“柏洞”二字,遂成地名。酷暑炎夏,游人至此,顿觉清风拂面,凉爽宜人。

壶天阁:位于斗母宫北,是一座跨路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后更今名,盖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而得名。清嘉庆间泰安知府廷璐于阁上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门洞上双柏横生,盘结向上,奇伟壮观。

经石峪: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经石峪金刚经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

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 《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 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 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武帝仍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这就是被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因此经石峪的经刻被迫中断。在这里我们还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几个描红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因此,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回马岭:位于壶天阁西北侧,是一座跨盘道而建的双柱单门式石坊。坊始建时代无考,1937年重修。回马岭之名,初见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双束碑》中。坊后盘路陡绝,梯云御风,行使险要。“回马岭”三字,意即骑马上山,至此岭路陡绝,马不能再上,只好回马,足见这里重峦叠嶂,峰回路转,陡峭难行之状。

中天门:中天门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此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 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岘岭东面为中溪山,1989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统之愿。

快活三里:快活三里在中天门北,又名快活山。登山至此,忽逢坦途,青山四围,下临绝涧,气爽景幽,从山下艰难地攀登到此,游客已经非常疲劳,忽逢坦途,会产生一种“快活似神仙”的感觉。南侧有名泉,武中奇题“玉液泉”,水甚甘冽,《泰山药物志》 将其列为泰山十二大名药之一。

斩云剑:增福庙往上有巨石挺立,似剑凌空,上刻“斩云剑”。此处是谷口,云雨变幻莫测,泰山主峰的寒云顺谷而下时与暖云相遇即化为雨,因此而得名。

云步桥:在快活三里北首的云步桥,原来是木桥,叫雪花桥,民国年间改建石桥。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为云雾笼罩,因此杨承训题名“云步桥”。桥北有大沟而面临着断崖,石壁挺立如刀削一样。崖上的石坪平坦宽敞,传说宋真宗曾在这里小住,故名御帐坪,今仅有柱窝尚存。岱顶下众多溪流奔流而来,形成飞瀑下泻,溅珠迸翠,化雾生云,蔚为壮观,故又名飞瀑岩、天河、护驾泉。崖上有“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题刻。明代陈凤梧也曾在此赋诗一首:“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 桥东有一座亭,观瀑亭,又名酌泉亭,是清末泰安知县所建。北侧刻着一副对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桥周围有“月色泉声”、“云步跻天”、“绝飞流”、“耸壑昂霄”、“气象岩岩”等题刻50余处,真、草、隶、篆,体法各一,琳琅满目。

五大夫松:位于云步桥北侧的五松亭旁。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坊西有古松,又称“秦松”,“秦松挺秀”为泰安八景之一。

传说秦嬴政消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后,自号为始皇帝。他听有的儒生说,古代帝王必须亲自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才能算是有德行的君王。孟子也曾说过,一个新取得天下的帝王,必须上苍承认他的德行,接受了他的祭祀,才算是真命天子。秦始皇虽然缺德,却也想上苍承认他,于是带领着文武大臣,和一大群帮闲儒生来到泰山。他们先在泰山脚下停下来,商议封禅典礼如何举行。据儒生们说,所谓“封禅”,就是在泰山顶上祭天,在泰山脚下祭地。前者叫封,后者叫禅。然而又说,帝王上泰山顶上祭天最好不要坐车,非坐车不可,也要用蒲草裹起车轮子,以免辗坏山上的一草一木,才表示得出对泰山的敬重。这位暴君一听有如此条件,一气之下,不许儒生们参加祭典,自己带着亲信大臣们上了山。沿涂不好行车的地方,就砍树伐草,开山凿石。他心想:“我倒要看看泰山的神其奈我何?”

秦始皇一行人浩浩荡荡上了泰山,祭了天,还在山顶上立起一块大石碑。不久,天色突变,乌云滚滚,眼看就要下大雨。有人说泰山山神发怒的时候,就有乌云黑雨,山洪暴发,人畜都要冲走。秦始皇心中有鬼,以为得罪了山神,拔腿就往山下跑,手下一批人也紧跟而逃。这伙人刚刚跑到五松亭这个地方,只听得一声惊雷,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脑地下来了。秦始皇养尊处优贯了,休说山洪,这场大雨就淋得站立不住,眼看要被冲下山去。正在危急时候,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这位不可一世的大皇帝,赶忙双膝跪在树前,两手死死抱住树干,口中念念有词,哀求树神保佑。雨下得快收得也快,不久就停了。秦始皇还真以为树神在护驾,于是就加封那棵救他的松树为“五大夫松”。

望人松:是泰山标志之一,傲岸兀立于五松亭外的悬崖之上。松高8米,冠幅巨大。有一长枝下垂,伸向盘路,犹如含情脉脉的少女,挥动手臂向游人致意,表示欢迎,故又名“迎客松”,树冠若华盖,枝繁叶茂,大有凌空欲飞之势。虽已历经五百多个春秋,如今仍生机盎然,堪称岱岳奇观。

朝阳洞:位于五松亭北侧。是一个天然石洞,洞口向阳,故名“朝阳洞”。洞深广如屋,顶壁凝露垂珠,宛若石乳,俨然神宅仙窟,内祀线刻碧霞元君像,终日香烟缭绕,游人络绎不绝。

东北为“御风岩”,上刻清乾隆帝《朝阳洞》诗,俗称“万丈碑”,又名“清摩崖碑”,字径1米,是泰山大字摩崖石刻之最。

对松山:位于朝阳洞北。双峰对峙,古松万株,苍翠蓊郁,层层叠叠,又名万松山、松海。云出其间,天风莽荡,虬舞龙吟,松涛大作,堪称奇观。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乾隆则称“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

谷口有“松门”、“松云绝壁”、“举足腾云”及“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诸刻。谷内有“雄山胜景”、“苍松翠霭”题刻。西崖有线刻画:一只粗壮有力的拳头将披发山鬼打翻在地,上题“永居九幽”。前有对松亭,耸立西崖,为明代乾坤楼旧址。原盘路在溪东,旧有圣水桥,清乾隆末年改路于溪西。亭对岸绝壁有大字题刻“龙洞”、“林远尘”、“明月松翠”、“涛声云影”、“松风吹冷尘心”等。

自崖下野径盘旋东南行,有清道光年间建红庙一间,小巧玲珑,悬挂于绝涧危岩之上,名梦仙龛。对松山至此峰愈险,松愈密,景愈奇。民国年间,任克溥题诗西崖 :“岩岩气象岱宗开,五岳首推信壮哉。势接沧溟藏雨露,形连霄汉起风雷。千丛脉秀龙鳞树,万丈骨高虎卧台。策杖重游堪纵目,盘桓懒去问蓬莱。”

十八盘: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十八盘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

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紧十八”西崖有巨石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盘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 有诗为证:

十八盘明*祁承濮

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南天门: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恰处于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位于整个登山盘道中轴线的上端,使游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巍峨峨的形象。每当山间云雾出没、变幻无穷的时候,天门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十八盘似天梯倒挂,衬托的泰山主峰更加雄伟壮丽。南天门创建于元代初年,岱庙主持道士张志纯集资创建。它是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筑摩空阁三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门洞两侧有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游人登此,一览众山,满目空翠,疲劳顿失。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绝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天门雄踞于泰山主峰,双峰夹峙,犹如天门自开,“山如穹窿势浑成,盘道千重若龙腾。云中回首惊来路,岱顶犹忆遥参亭”。

天街:进了南天门再上两层台阶就是天街,天街自古以来就似悬在天上的一条街市。古代的香客,现在的游人都对这条街存有深刻的印象。在长约千米的天街上布满了宾馆、饭店、商铺。据记载,天街从清代就开始繁华,当时的一些店铺老板用实物作为招牌,如“棒槌”、“木碗”、“鹦鹉”等。

天街石坊向东路北,为乾隆行宫及唐代文学家苏源明读书处旧址。街北侧均为以后改建的仿古建筑,街南面筑起了一条长长的石栏,游客凭栏可远眺中天胜景,泰城夜色。天街—天上的市街,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买卖兴隆,是国内十大特色市场之一。这里的商号历史上就有以实物作标志的传统,有笊篱家、葫芦家、双斗家等等。走进天街无论购物还是观景,都是十分惬意。

碧霞祠:碧霞祠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铜瓦覆顶,东西配殿铁瓦覆盖,是一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

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称昭真观,明代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为今名。明代曾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扩建的基础上,又增建歌舞楼及东西两神门阁,乾隆三十五年(1770)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时为防止高山风雨剥蚀及电击,改正殿为铜顶。该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外院有歌舞楼、东西两神门阁、左右钟鼓楼等,歌舞楼下有一火池,人称“宝藏库”,是香客焚表进香之地;山门内供奉青龙、白虎、赵公明、刘挺四尊铜质铸像;院内东西两侧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一通,右前方立有明天启五年(1625)泰山灵佑宫铜碑一座。两碑高达五米,与大殿铜顶上下相映,宏伟壮观。主体建筑碧霞元君殿,面宽五楹,重檐八角,殿顶由360垅铜瓦组成,以“象周天之数”,雕梁画栋,气度不凡,内供碧霞元君鎏金铜像,悬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别御书的“福绥海宇”、“赞化东皇”巨匾,殿之东西各建配殿三间,铁瓦覆顶,分别奉送子与眼光娘娘铜质铸像。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唐摩崖:在玉皇顶盘路东侧,有峰峦绝壁如削,俗称“大观峰”,也叫“弥高岩”。上刻唐玄宗御制《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碑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摩崖碑上刻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纪事碑,曾多次贴金。它体伟幅巨,飞龙蟠首,金光夺目,蔚为壮观。碑文共分五段:首先叙述封禅的始因及唐玄宗东封泰山的气派“张皇六师,震叠九寓,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于岱宗”;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改革“秘而不传”的封禅旧制,公开宣称自己是为“苍生之祈福”;第三段叙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并颂扬天下太平、国富民强;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禄”的决心;第五段则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圣的功绩,进一步表明“至诚动天,福我万姓”的改革精神,并谆谆告诫后来者“道在观政,名非从欲”,反映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特点。

碑文通篇为隶书,文词雅驯,字体遒逸,既有古隶遗意,又有唐代新态。明代史学家、文学家王世贞评论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午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由于此碑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保护较好。铭文的西侧原有从封者诸王群臣的题名,作数层而刻;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时中书舍人李安期于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撰写的《封禅朝觐坛颂》,后来均被铲毁。

铭文之西是“云峰”,因云雾常聚集于此而得名。峰上原有唐代文学家苏廷撰文、书法家梁升卿隶书《唐玄宗东封朝觐颂》,后来也都被毁坏了。现在峰上有清代康熙题“云峰”两大字,下有乾隆诗刻《夜宿岱顶作》诗二首。大观峰和云峰上遍布题刻:天日苍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汉、青壁丹崖等,今能辨认者有七八十处,重重叠叠,密密麻麻;与《纪泰山铭》相映生辉。唐代刘仁愿、宋代赵明诚、元代徐世隆、明代朱衡及清代阮元、施闰章等历代名流题刻均历历在目。 大观峰前原有“东岳庙”,即泰山神的上庙,毁于民国间。现在仅存清代咸丰七年即公元1857年重修时的泰山顶《东岳庙碑记》。

玉皇顶: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

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玉皇庙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皇观。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金带”。

五岳独尊:五岳独尊”景观石群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东南),海拔1532米。历经百年沧桑的“五岳独尊”四个字是正楷书体,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的,所谓宗室,也就是王室的子孙,皇帝的亲戚,所以说,当年题写五岳独尊四个字的人叫爱新觉罗玉构!摩崖高210厘米,宽65厘米,大字径55x42厘米。在其左侧有楷书“昂头天外”题刻。从2004年11月起,泰山景区对“五岳独尊”景观石群进行保护整修。

月观峰:月观峰位于南天门西,与日观峰东西对峙而名。古人言可在此望越国,故又称越观峰。天晴气朗时,夜晚可观济南万家灯火,俗称望府山。山顶有月观亭;山阳为泰山索道南天门站,过天桥有路与南天门相通;山阴有两石对立如门,称西天门。明万历年间林古度在石门上题“西阙”。钟惺在《登泰山记》中颂道:“岱之为天门者三 ,西天门者石自门焉,真天门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