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这样可以与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同时提升您的参与感,小编也会持续更新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

编辑|冷紫葉


铲型:古王国时期的竖琴

1.竖琴的形态

竖琴最早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时期,竖琴在这一时代还处于萌芽阶段。它的形状较为简单,往往是一个稍弯曲的琴颈加上一个向前伸出的共鸣箱。

颈是连接琴头和共鸣箱的重要支撑,共鸣箱则负责在琴弦震动时发出共鸣,从而使竖琴发出声音。这一时期的竖琴的琴弦数量较少,一般在4至7根左右,并且较为简陋,缺少一定的装饰。

古埃及最早的关于竖琴的壁画之一是位于吉萨(Gisa)的戴博亨(Debhen)的墓葬G(8090),竖琴演奏者光头赤膊,竖琴的形制也较为简单。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2)

第六王朝的佩皮安赫(Pepiankh)的墓室壁画描绘了他的女儿在弹奏竖琴,画面中的竖琴有6根琴弦,形状仍为铲型。

第五王朝位于萨卡拉的尼安赫努姆(Niankhnum)和努姆霍太普(Numhotep) 的墓室前厅南侧墙上的浮雕也描绘了古王国时期的音乐场景。由此可见,在古王国时期的音乐场景中,竖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乐器,但仍处于为歌唱者伴奏的地位。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3)

2.竖琴的特点

古王国时期的竖琴形制较为简单,琴弦数量较少,因此它能够发出的音较少,由于共鸣箱大小的限制,它的音量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只能在乐队中处于伴奏的地位,并不能作为主打乐器,但却是这一时期音乐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乐器

这一时期的竖琴并没有什么装饰,较为简陋。从演奏者的外形来看,他们大多是男性且未佩戴假发。少有的女性演奏者,其身份也是墓主人的妻子或女儿。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4)

有学者对现存的古王国时期的竖琴进行研究发现,竖琴的琴身是由三片木头组成,这样的制作方式可以节省木头的用量并降低成本。出土于底比斯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一支古王国时期的竖琴被编号为BMO1。它的琴颈较为弯曲,共鸣箱近似半圆形,共鸣箱前端呈V型并有一个洞孔以便与弦钮连接琴弦。它有4个弦钮和一个弦钮的印记,因此它原本应有5根琴弦。

根据图恩·赛科拉的研究,由于琴身大小的差距,铲型竖琴的音调和可弹奏的音符会产生极大的不同,再加上每个铲型竖琴共鸣箱形状的不同一一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U型,还有的是V型,以及是否带有覆盖物的差异,导致铲型竖琴所能发出的音量有所不同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5)

但他认为,考虑到铲型竖琴的时间跨度很大,这些差异便能解释得通。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有些壁画中所体现的铲型竖琴的琴弦不止五根,有的十二根甚至十五根的,这与考古发现的铲型竖琴的遗存是矛盾的。

一种可能性为,壁画所展现的铲型竖琴具有艺术夸张的色彩,壁画艺术的自由发挥导致绘制壁画的人任意地描绘了琴弦的数量。在有些壁画中,对于琴弦的描绘甚至是有些滑稽。在第六王朝法老佩皮安赫的女儿在演奏竖琴的图像中,竖琴的弦钮有6个,而上部的琴弦有5根,下部的琴弦则有7根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6)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只能把它理解为描绘它的工匠或许根本不了解竖琴的结构从而随意地刻画了竖琴的琴弦。然而还有另一种可能是,这一时期确实存在拥有更多琴弦的竖琴,只是目前考古还没有发现。

总之不论是从图像还是考古的角度来看,古王国时期的竖琴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体积较小,琴弦数量较少,装饰简陋,演奏技巧较为单一。在古王国时期,竖琴几乎不会出现在宗教祭祀场合之中,竖琴演奏者以及竖琴都被刻画在宴会场景中。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7)

在这样的场景中,通常都会出现一整支乐队,其中包括歌唱者和舞蹈者,这完全是世俗的场面,他们为墓主人提供娱乐。正如前文提到的在梅瑞鲁卡的墓室壁画中,梅瑞鲁卡的妻子正在为他弹奏竖琴,两人所处的环境就是在卧室这样的较为私密的环境中。这一时期竖琴的发展为后来新王国时期甚至希腊罗马时期的竖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8)

从铲型到弓形:中王国时期的竖琴

铲形竖琴并没有随着古王国的灭亡而消失,考古发现表明它在中王国时期的墓室依然有所体现,它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出土于底比斯大墓地的两个竖琴分别来自于第十二以及第十三王朝的竖琴,它们被标号为EMO 1和MMA01(图18)。并且这一类型的竖琴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音乐场景中唯一的弦乐器。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9)

1.竖琴的形态

在本尼哈桑的第十七号墓北墙的东半边墓室壁画中,描绘了一个音乐二人组合,她们由两名女子组成,一个是歌手,另一个是竖琴演奏者,她正以跪坐的姿势弹奏着一个拥有四条琴弦的竖琴,该竖琴不太常见,它的共鸣箱呈半圆形,但属于铲型竖琴。该墓葬来自于第十一王朝。在第十七号墓南墙的东半边仍有一个与之相似的女性竖琴演奏者的壁画。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0)

在巴克特三世(Baqet III)位于本尼哈桑的第十五号墓葬主墓室的北墙上,同样刻画着与第十七号相似的二人组,其中一个为女竖琴演奏者,她弹奏者一个拥有5根琴弦的铲型竖琴

第十二王朝的竖琴图像出现在麦尔(Mer)的两个墓葬中。在一号墓葬的一个墓室中,竖琴被放置在一个矮凳上,第二支竖琴则有些不一样的特征,它的共鸣箱比一般的铲形竖琴更深,琴颈更弯曲,琴弦更多一一达到了10根,它被放置在了一个装饰有护身符的凳子上。

这支竖琴应是铲形竖琴向新型竖琴转变的一个过渡。在塞索斯特里斯二世(Sesostris II)统治时期的底比斯第六十号墓葬中有一些关于竖琴的壁画。其中一个是一男一女两位竖琴演奏者在演奏,女性的竖琴体积较小,较轻盈,因此被她提起来进行演奏,这支竖琴拥有5根琴弦,琴颈装饰有方格图案,琴头处则装饰有一个女性头像;男竖琴演奏者的竖琴则较大,拥有9根琴弦,它的琴颈装饰有集鹰的头像。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1)

2.竖琴的特点

从古王国到中王国,竖琴的形状仍以铲型为主,但相对于古王国时期,竖琴的形态发生了多样的变化,在铲型的基础上,竖琴的形状不断得到丰富,比如稍微弯曲的琴颈,以及呈半圆形的共鸣箱等

从形态上不断向新王国时期出现的弓形竖琴靠近。中王国时期的竖琴在琴弦数量上也稍有增加。相对于古王国时期的4-6根琴弦,中王国时期的琴弦数量增加至9-10根左右。琴弦数量的增加使得竖琴的音域变得更加宽阔,演奏的曲目更加丰富,功能也会随之增加。

从装饰的角度看,中王国时期的竖琴的装饰更加丰富了,包括一些条纹图案,有的竖琴也会被涂抹上不同的颜色。竖琴大多装饰有一个头像,或是人,或是神,或是动物的。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2)

中王国时期的几个石碑中出现的竖琴明显地展现出了竖琴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开罗(Cairo)的一个石碑上刻画的竖琴有着较为弯曲的琴颈和一个较浅的共鸣箱,这融合了古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竖琴的特点。有的石碑上的竖琴则是装饰成动物的头像,它的共鸣箱较浅,并被放置在一个矮凳上。

在开罗的另一个石碑上刻画的竖琴则有着较深的共鸣箱。在日内瓦的一座石碑上,刻画着一个女孩在弹奏竖琴,尽管只是用线描绘出的轮廓,但仍能看出其共鸣箱较浅,整体形状向新王国时期靠近。在莱登的一块石碑中刻画的竖琴明显带有新王国时期竖琴的特征,但从共鸣箱的深浅度来看,这支竖琴又有着古王国时期竖琴的特征。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3)

在卢浮(Louvre)的一块石碑上则刻画着一支有着8根琴弦的竖琴,它的琴颈十分弯曲,其共鸣箱相对较深,它被放置在一个矮凳上。三个中王国时期的石棺上也出现了竖琴,它们都拥有这一时期竖琴的特征,它们的琴颈都较为弯曲,都被放置在矮凳上。

此外,中王国时期的竖琴演奏者们的两个木质模型也展现出了这一时期竖琴的特点。其中一个在开罗博物馆,两个竖琴演奏者在弹奏铲型竖琴;另一个是在第十一王朝的二、三世时期的高级官员梅开特拉(Meketre)的墓葬的船中,该竖琴的共鸣箱较小,拥有9根琴弦,并在上部有一个类似于动物皮的图案。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4)

从弓形到直角形:新王国时期的竖琴
  1. 竖琴的形态

1910-1911年,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和卡纳冯勋爵(Lord Carnarvon)挖掘了代尔埃尔比拉比(Deir el-Birabi)墓葬C37号,在墓葬中,他们发现了大量的乐器,在墓室C中,工人们发现了三个保存较为完整的竖琴。在C37号墓葬的旁边,霍华德·卡特和卡纳冯勋爵又挖掘了另一个墓葬C62。在这一墓葬的一具女性的棺材中,发现了一个竖琴以及两根棍子和一个角状物。

此外,在底比斯大墓地(Theban Necropolis)的东部也发现了一些竖琴,如1918-1919年兰辛(Lansing)在阿萨西夫((el-Assasi}④的岩墓中发现的竖琴,该竖琴被编号为MMA01;在代尔埃尔巴哈里(Deir-el-Bahari)的祭司墓地中被发掘的竖琴MMA03号;于德拉阿布埃尔纳加(Dra Abu el-Naga)发现的OI01号竖琴,以及路易吉·瓦萨利1862年于德拉阿布埃尔纳加北部发掘出土的EM03号竖琴,该竖琴被认为来自于于第十七王朝晚期,其弦钮仍清晰可见。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5)

墓室棺材的上方有一行铭文,译文如下:主奥西里斯说:国王给予供品,他给了啤酒,牛和鸟给与竖琴演奏者然森布(Renssenbu)的卡,以及为标号为BMOS的具有丰富装饰的直角竖琴,它来自于阿尼(Ani)的墓葬中。除此之外,还有竖琴EMOS以及残缺的琴颈EM18。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被标号为BMO1-06的六个竖琴,亦被认为来自底比斯(Thebes) 。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6)

2.竖琴的特点

弓形竖琴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多的竖琴类型。从考古遗存来看,弓形竖琴的共鸣箱上带有覆盖物,在覆盖物的上面有一根木杆穿过共鸣箱的上部,支撑着琴弦的一端。弓形竖琴的大小相差较大,利兹·曼尼歇把弓形竖琴进一步分为了大弓形竖琴和小的可携带的竖琴。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7)

从直角形到三角形:后王朝时期的竖琴

1.竖琴的形态

在后王朝前期,竖琴仍以直角竖琴居多。这一时期的竖琴多出现在小的敬献碑中以崇拜神灵,这些竖琴演奏者面对着神,他们的名字也可以出现在石碑上。第21-22王朝的一块木碑上刻画了阿蒙的歌唱者为拉一赫尔拉赫提神((Ra-Hierrakhty)进行表演的场面,该竖琴是直角竖琴,拥有10根琴弦,在琴头处装饰有国王的头像。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8)

2.竖琴的特点

在希腊化时期,直角竖琴仍然存在。柏林保存着托勒密时期的浮雕上刻画着一位男子弹奏一支直角竖琴,它拥有9根琴弦。相似的场景也被发现在赫利奥坡里斯,现存于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在丹德拉有一处象形文字描述了一个男子弹奏直角竖琴,该竖琴有7根琴弦。

这一时期的达卡神庙中也有贝斯神弹奏竖琴的场景,这一次贝斯神在演奏直角竖琴,该竖琴有22根琴弦,琴头处装饰有一朵花。在梅达姆神庙壁画中也有女子弹奏直角竖琴的画面,该直角竖琴有19根琴弦。

2000年前古埃及小提琴(关于古埃及竖琴的影响)(19)

在卡瓦神庙的多柱厅中,描绘了两列行进的男子在演奏直角竖琴。在萨纳姆的阿蒙拉神庙中也有相似的场景,竖琴有9根琴弦。这一时期的哈图尔女神被认为是拉神(Ra)的女儿,在一些传说中,哈图尔违抗了她的父亲并逃到了努比亚,她进入了疯狂愤怒的状态之中,是托特神(Thoth)最终将她带回了埃及。在哈图尔神庙墙壁上刻画了人们传颂并且用音乐和舞蹈庆祝这一传说的场面。

参考文献

[1] Lichtheim, M.,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Vol I.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2] Lichtheim, M.,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Vol II.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3] Lichtheim, M.,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Vol III.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4] Simpson, W.K., The Literature ofAncient Egyp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Eichmann, R., Music and Politics in the Ancient World, Berlin: Berlin Study of teAncient World,2019.

[6] Karen, K., Die Harfe im Pharaonischen Agypten: Ihre Entwicklung and Funktion, Gottingen:Edition Re, 1991.

[7] Manniche, L., Ancient Egyptian Musical Instruments,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9.

[8] Manniche, L., Music and Musicians in Ancient Egypt,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1.

[9] Onstine, S.L., The Role of the Chantress in Ancient Egypt, Toronto: Graduate Department of Near and Middle Eastern Civilizations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1.

[10] Sachs, C., Die Musikinstrumente des Alten Agyptens, Berlin:Curtius, 1921.

[11] Sachs, C., The Rise of Music in the Ancient World, New York: W.W.Norton &C0., 1943.

[12] Verbovsek, A., As Blind as A Harper!, Munster: Ugarit-Tlerlag, 20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