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知之为知(天天论语笔记80君子之行)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每日论语知之为知?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每日论语知之为知(天天论语笔记80君子之行)

每日论语知之为知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只不过是把老师“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换了个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按理说,孔子应该高兴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施行。孔子却又一次否定了子贡。

《论语》中还有两章也是在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卫灵公》)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我们把这两章的内容跟本章的内容放到一起来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恕”字吧!”孔子紧接着解释“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听完孔子的话接着说的:“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子贡想表达的意思是老师啊,我懂你!我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说过孔子对越亲近的人要求越高,孔子也不允许弟子产生骄傲之态。对子路与子贡从来都毫不客气,你一骄傲就遭打击,还是直接打头。

孔子说:“赐呀,这可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孔子的意思是你的修养还不足以做到。子贡肯定有些懵了。

仲弓一看师兄子贡又一次遭到了打击,立马出面解围。问孔子道:“老师啊,你说的这就是仁吧?”。

孔子进一步解释道:“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严肃认真恭敬地对待。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样才能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我们再来看看“非尔所及也”。孔子说子贡“非尔所及也”,是不是觉得有些尴尬,还很别扭?这是说子贡的能力还不足以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显然不符合孔子一贯的教育思想。再对照着来看看下面两章: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孔子说在修行仁德这件事上,我从未见过“力不足者”,你们这些小子不是能力不足的问题,是你们不用心不用功,能力不够的人是坚持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可你们连一天都难以坚持下去。现在你们都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这显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个态度问题。

这是不是说孔子前后矛盾,他的教育方针是不是并非“一以贯之”呢?

非也!孔子之道从来都是“一以贯之”的!孔子在教育上还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力不足”的批评是针对一般弟子不用功而言的,对颜回、子路、子贡这类很用心也很用功,且有一定修养的弟子,孔子历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特别是子贡,因其低微的商人出身,就更需努力鞭策。所以孔子对子贡说的话都是严厉的,这正表现了孔子对子贡深深的爱怜。也正因如此子贡才能跻身“四科十哲”的行列,才成就了子贡的伟大,才能进入孔庙配祀于孔子之侧。

另一方面,孔子的“恕道”其实就是“仁道”。而修行仁道是困难的,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子贡说你想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就目前你的修养来说是做不到的,你还没有修炼到那个段位,还是应该现实一些,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着手去做更好一些。

读《论语》千万别读死了,要学会前后对照,仔细揣摩。

道客村曰:

修养仁德志高远,

力所能及是关键;

脚踏实地根基固,

不可逞强急攀岩。

【注释】

(1)诸:“之于”的合音。子曰:“君子求己,小人求人。”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