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湛客专吴川段(忆参战龙坎铁路)

忆参战龙坎铁路 || 罗顺德——转自《好山好水》微信公众号。

忆参战龙坎铁路

罗顺德

我几乎看不到云霄县民工参加建设龙坎铁路的记载。喜托《好山好水》这个平台,把我重赴坎市镇的一则日记摘下,权当这段历史的回忆。

2015年2月29日(农历正月初十)星期六 多云

昨日乘乡亲罗大贵的车到龙岩市区,晚餐后我俩游莲花山公园,到山之顶峰“世纪宝塔”和“极顶石”,并留了影。山之上下落差160米,风景奇美幽雅。

今天上午,大贵载我前往永定县坎市镇,这是我多年执意重游的故地。1970年9月17日,云霄县“向东渠”破土动工,龙坎铁路也召集各县民工大会战。我县规定:整风整党完成的大队,才能派出民工。按部队编制,我县成立一个民工营,辖五个连。营长余常东(县常委),副营长赵明江。我们下河公社和和平农场合为第四连,连长陈顺发,指导员罗水银。我上河大队每生产队派1人,共7人,和坡下、外龙、内龙、后坑埔等大队的民工编为第五排,排长吴初香(男,党员)。下河公社派出民工的大队还有:下河、上窖、新坡、孙坑。

诺大的民工营应该有六、七百人吧。有一个女广播员(另一位负担宣传的男士刘九龄),立新大队有三位女青年,其余全为男同志,绝大多数未婚。营部配一名厨师叫“卖面货(音huò)”的和一名理发师。

铁路按施工地段分配到各连队。一切行动听指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全营只有一部常山农场调运来的推土机和只一名会操作的华侨。铁撬铁钎锄头,手挖肩挑,还有零星的手推独轮车。各连队常开展劳动竞赛。记得和平农场有个叫树様的老党员为了起模范作用,常挑着四畚箕的土石健步如飞。工地上彩旗,连队旗飞扬。”发扬愚公移山志,战天斗地筑铁路”,“奋战一百天,打通脚下山”的大标语随处可见。干活的加油声,打爆眼的叮当声,山谷里广播大喇叭的响声…沸腾的工地。

我们第五排住在坎市镇菴排村卢万松老乡家。住宿条件差,没有电灯,有间屋里还有待用棺木。民工全住民房,坎市可能就住有一万多民工。这里多是土屋土楼,高的有五、六层。

这是革命老区,全镇姓卢,客家人。在那文革时期,生产队建制,我们家乡当时也穷,但这里比我们更差,严重缺粮。房东们有时吃一天两餐,或是早上喝些稀粥配咸菜,接着在大铁锅中蒸下中、晚两餐的干饭,按劳力、年龄以大中小碗蒸之,饭量少,几乎不可能吃到油腥的菜。他们屋前塘边种大冬瓜、藕、芥菜。烤烟、腊蔗也种得蛮好。我们民工的三餐还能吃饱,菜肴单调,鱼,肉只能在“改膳”时吃到。有时把剩饭剩菜带给房东。这里不缺的是煤,到几里外的矿上看你能挑多少,一担给2角钱。我们民工曾帮房东挑到家。

房东卢万松较弱瘦,五十来岁,当生产队会计,身上有几个小钱则打酒喝,劣质香烟一天抽三包。父亲80岁了,喜喝茶,一泡茶喝一两天。万松生有五男二女,奇迹般的个个养活成人。他们养的猪吃菜帮、野菜,很少吃到米糠之类,猪是用“岁”来算的,养1-2年才杀是常事。

夜里,民工在宿舍的煤油灯下讲奇闻怪事,家乡见闻便早早入睡。十天左右看一次公映电影,有突击任务时上工地挑灯夜战。有休息日即三五成群逛圩市或上县城,大家都自觉遵守乡规民俗,没有犯错案件发生。在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厦门协和医院也搬迁坎市。坎市还有一间国营豆腐厂,民工常抽空去参观,顺便偷瞧一眼一个长得较漂亮的年青的“豆腐西施”。

老区人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全体民工关系和睦提供各种方便。记得离开坎市那天凌晨,老乡们聚集来欢送。回云霄后,我有给房东写去一封信,并无回信,当年电话少,也就逐渐失去联系;但我总惦记着坎市和房东们。

今天,一路上看到坎市新房高楼林立,道路宽广整齐。依仗这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改革开放后,许多人家搞运输、办工厂、做生意,加上国家对老区的有力扶持,人民迈进小康之路。

在户警的帮助下,我很快找到当年民工住的家。所幸这座老屋还未被推倒重建,大门前的一口池塘不见了,外墙上三十年代老红军的宣传标语还依稀可见。房东万松有三兄弟,只有三弟卢万林健在,其余同辈的男女均已过世,万松大儿,二儿也过世了。听我简介当年当民工住这里时,并说明来这里的目的后,万林及后辈们都很高兴,他们说我是所有民工中重访他们的第一人。我和老三万林,万林的第二儿子,侄媳等在这老屋前合影。近半个世纪了,终于见到了当年的老屋及房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当年之情景仿佛昨日一般。

卢万松的第三儿子桥钟是泥水匠,他家的崭新三层楼很漂亮。他热情地带我们去参观卢氏大祠堂。卢氏一世祖的墓地在一小山丘中部,其下方左右是两座规模一样的二世祖(大房、二房)的祖祠,各是三进加厢房的大型祠堂。祠堂前各有一口近半圆形的池塘,塘沿矗立着十几根石旗杆,二房的旗杆较多。旗杆上用金字标明举人、开国元勋(将军)、院士等头衔及姓名。祖祠正对面几十里远的山顶峰建一高耸的尖塔,应该寓意着拔尖人才层出不穷之意也。卢桥钟邀我多住两天,这里会进行盛大的祭祖仪式。由于行程较紧,只能婉言谢意了。

1970年中秋节前全县民工在云霄总务股集中,后乘几十辆军车浩浩荡荡出发,一路尘土蔽日。到龙岩后稍作休息,用餐后即赴坎市。当年年底又统一乘军车返回云霄。民工们吃、住、往返乘车免费。县政府还送每位民工一件棉衣,至今我还保藏着。县委还曾组织各村书记慰向民工,下河公社只有我村的党支书方宝树带来一张红纸写的慰向信。民工们返乡时,大队按日记给工分,作为建铁路的报酬。全国各地的农民子弟,为了国家建设,建机场、筑铁路公路,开矿山,建水利设施…农民们付出可歌可泣的巨大贡献,其功劳永照“丹青”。

已近中午,我挥手向房车们告别。再见了,坎市!

作者简介

罗顺德,云霄县上河村人,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三十年,2008年退休。履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诲,耕读相伴。

广湛客专吴川段(忆参战龙坎铁路)(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