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水山涧小溪(秦岭寻水山水两相依)

秦岭之水,何处可寻?在重庆朝天门、武汉龙王庙,秦岭之水浩浩汤汤,汇入长江;在渭南潼关、郑州巩义,秦岭之水奔流不息,融入黄河。在关中平原,秦岭之水蜿蜒流淌,涵养八百里秦川;在京津之地,秦岭之水转运千里,润泽万千人家。

山是水之源,山水两相依。秦岭绵延1600多公里,方圆40万平方公里的莽莽群山,造就了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中央水塔。但中央水塔的“输水管”还可以再延长些,于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正当其时。

留坝,一颗镶嵌在秦巴山水间的明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境内200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共同汇入汉江,奔向京津。秦岭大山人心中都有一句话,“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这既是庄严承诺,也是行动指南。

秦岭山水山涧小溪(秦岭寻水山水两相依)(1)

留坝县石峡子沟水源地。

为念好这本“生态经”,留坝关停工厂,用“零”工业来呵护绿水青山,在生态景观改造、城市宜居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8年多的环境综合治理,留坝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康养、文旅等产业迎来了大好发展前景,全县4万多居民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走到哪都是满目苍翠、绿意盎然;县内所有河流都保持在Ⅱ类水质以上,其中Ⅰ类水质占大多数,‘臭水沟’从此一去不复返。”7月16日,留坝县水利局局长侯惠斌告诉记者,留坝有1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储量,目前仅开发利用了6.7亿立方米。因此,留坝正在引进第三方机构,制定更加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整体规划。

20世纪80年代,留坝曾靠着砍树、开矿短暂富裕过,但最终换来了惨痛的生态教训和贫困帽子。吃过亏的留坝人明白,只顾眼前的利益长久不了,破坏环境的发展持续不了,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此,在水资源保护上,留坝人的态度是坚决的,甚至是苛刻的。

秦岭山水山涧小溪(秦岭寻水山水两相依)(2)

这种态度,在留坝县石峡子沟水源地的看护工牟太发身上,就可见一斑。

今年58岁的牟太发,从1999年起便在石峡子沟水源地当看护工。2003年,因生态移民搬迁,他在县城有了新房子。但为了看护好水源地,他很快又回到了值班室居住,几乎每天24小时都与石峡子沟水源地为伴。用他自己的话说:“偶尔出去买些生活用品,都惦记着水源地,要掐着时间赶快回来。”

每天,牟太发都雷打不动地沿着约3公里长的沟道巡查几趟,确认没有游人钻网翻山进来。“我在屋里待不住,闲了就喜欢在山沟沟里转一转。不亲自走一走、看一看,就不算尽职尽责,对水源地的安全情况心里也没底。”他说。

在安全记录本上,牟太发密密麻麻地记下了他拦下游人、排查险情、清理隐患的情况。“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想进入水源地游玩、钓鱼,殊不知这会污染水源,幸好被我拦下了。”牟太发说,最令他感到骄傲的,是21年来水源地始终没有遭到破坏,水质一直都保持在优良水平,甚至还有所提高。

秦岭山水山涧小溪(秦岭寻水山水两相依)(3)

约3公里长的沟道,牟太发走过了21个春秋。他坦言:“腿脚不如以前灵便,巡查起来也不如以前轻松了。但我还要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才能放心地把石峡子沟水源地‘交’给后来人。”

秦岭山水山涧小溪(秦岭寻水山水两相依)(4)

在秦岭,大大小小的河流纷繁交错,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这里的人们懂水、爱水。有许多人像牟太发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身边那一泓清泉。人与水相和而歌,秦岭之水得以长期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以上,在惠泽世人的路上“走”得更远。(记者 陈志涛文/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