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真相(马王堆墓主老太太名字搞错了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有名的马王堆汉墓古尸,这具两千年女尸一直被我们成为“辛追夫人”,但是据最新研究,她的名字并非“辛追”,而是“避”。这是怎么回事呢?叫了那么久的名字难道叫错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马王堆墓主老太太名字搞错了”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近期登载文章《马王堆汉墓帛书,迟到的解读和颠覆》,其中古文字学者认为,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墓主名并非“辛追”而是“避”,相关论文将发表于近期《文史》杂志上。这一正名引发了热议,这究竟是个什么字呢?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都以为,马王堆出土的那具女尸就叫做辛追夫人,这也是根据考古学家们的解读,我们才知道的。然而就在最近,却发现原来叫了几十年的辛追夫人居然是错的?当年解读出来的辛追夫人这个名字,原来是因为认错了字导致的,其实她不是叫辛追夫人?那这位夫人到底是叫什么名字呢?

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真相(马王堆墓主老太太名字搞错了什么意思)(1)

马王堆在发掘后的47年里,各方研究学者不断对出土资料进行梳理与考证,发现了很多当年的误读与误判。其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通过对更清晰的文物照片的研究发现,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墓主的名字并非辛追。文字学家通过对出土印章上字形的分析考证,认为一号墓墓主应该叫“避”,此前是因为发表的照片不清楚,被误读成了“辛追”。

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真相(马王堆墓主老太太名字搞错了什么意思)(2)

马王堆辛追墓的珍贵发现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辛追墓,最大的意义就是出土了辛追的尸身。这一具两千年前的尸体到被发掘时,皮肤有弹性,关节可以动。她的保存原理对于研究古代墓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木乃伊一样。辛追的发现,也证明虽然有偶然性存在。但中国古代的仿佛技术之高超。甚至通过解剖,我们都能研究出辛追因何病而死,死前吃了什么。不能不说考古的神奇。

考古的不去抢救性发掘,盗墓的就要把她的墓彻底毁完了。盗墓的不仅仅会盗走宝物还会把带不走的或者他们觉得不值钱的文物毁掉 之前湖北有一个千年古墓的女尸就被盗墓的给毁坏了,他们觉得女尸的丝绸衣服值钱扒下来然后把女尸丢山洞里。如果考古的不去保护,他们的尸身他们的墓葬会被毁得一塌糊涂。

而辛追墓中出土的素纱禅衣,重量仅有49克,这是我们历史课本必须一直的内容,代表了汉代高超的纺织技术。而一号墓中的彩绘漆棺,色彩鲜明,历经千年不褪色,彩绘内容表现的伏羲女娲图,也印证了古代生殖崇拜和阴阳易经学说。至于三号墓出土的10万字帛书,其学术价值更难以估量。

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真相(马王堆墓主老太太名字搞错了什么意思)(3)

二号墓更是出土了一具湿尸——辛追,外形完整,身体还很柔弱,关节甚至还能活动,几乎与刚死之人一般,这是世界上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它与尸腊、泥炭鞣尸、埃及的木乃伊都不同,是另一种特殊的尸体,震惊世界。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的手工业和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如今距马王堆汉墓发掘已经过去47年了。一次特殊年代的偶然发现,加上当时自上到下的重视,不仅造就了一次举全国之力的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也成为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重要基石。而围绕这些文物,尤其是出土帛书的解读和研究,依然有待数代乃至数十代学者们的努力。

想看“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要先在湖南省博物馆坐电梯上三楼,顺着人流看过当年的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展示的漆器、帛书、素纱襌衣等出土文物之后,再进入一个巨大的展厅,那是一座一比一还原的马王堆一号墓墓坑挖掘现场。在一座博物馆室内空间里,这处墓坑纵深高达18米,贯穿博物馆整个三层楼。从旁边的楼梯向下走,人们也从墓坑顶部逐步走向墓坑深处,周围光线渐暗,展示的文物从漆器、帛书等陪葬品变成了井椁,以及盖在内棺盖板上的T形帛画。达到墓坑底部,巨大的四重套棺摆在中央,人流却没有簇拥在套棺周围,因为在它的旁边,就是一号墓原本的主人,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妻子辛追遗体,也是湖南省博物馆最有名的藏品。

“老太太”的神秘传说

一块水平放置的巨大玻璃板下是博物馆的地下一层空间,辛追在这里被存放在一个无菌恒温恒湿的玻璃箱内,全身浸泡在福尔马林为主的浸泡液里,玻璃箱与很多设备相连,既要保持低温,又不能结冰。这具埋葬2100多年后出土的遗体至今仍拥有着淡肉色的弹性皮肤,关节也还可以活动,因此自出土后一直被人称为“老太太”。

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真相(马王堆墓主老太太名字搞错了什么意思)(4)

这便是2017年底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新版马王堆汉墓陈列,让人有种重新经历当年考古发掘的真实和震撼。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告诉我,为了解决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的大客流量问题,2012年决定闭馆进行长达5年的改扩建工程,这让博物馆承受着很大压力。新展陈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整个建筑主体结构要预留出贯穿上下三层的空间,以便之后对马王堆汉墓墓坑进行等比例复原,可见马王堆对湖南省博的重要性。

从发掘至今,传奇一直笼罩着湖南省博。辛追遗体一直是前来参观者们的关注重点,1972年马王堆一号墓刚发掘不久后,辛追遗体就曾在湖南省博物馆短暂展出22天,吸引每天上万人涌入博物馆。当时正是初夏,展厅里空气污浊,闷热异常,由于人多拥挤,很多人并不能清楚地看到古尸,于是又衍生出了诸多传说:“两千年前的老太太可以坐起,还会笑”,“还和郭沫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讲了话”……这些传说不断演化,让更多的观众涌入博物馆。后来在国务院的批示下,湖南省博物馆建成了当时全亚洲最先进的文物库房以储存、展览辛追遗体,使其成为那时全国唯一配备中央空调的博物馆,保持文物恒温恒湿,还配备了三套发电机,以备出现断电情况。此后湖南省博几次更换展陈,辛追遗体始终处于展览的核心位置。

马王堆汉墓墓主身份确认过程

马王堆汉墓的墓主是谁呢?从墓中随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铭文证实,在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为第一代轪侯利苍。据史料推算:长沙相利苍于应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86年)卒。1号墓内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苍之妻;3号墓墓主遗骸为30多岁的男子,是利苍的儿子,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这三个墓其实是长沙丞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随葬物品尽显奢华。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为研究汉初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千年女尸的科学诠释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出土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尤其是1号墓内的千年女尸更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的奇迹”。

这具女尸年约50岁,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开棺后发现女尸被浸泡在棺内约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中(出土后不久渐变成棕黄色)。尸体保护如此新鲜与完整,难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学防腐药水?经科学分析,棺内的水是通过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层而渗入墓室,经长期聚集而成的,其中虽带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质,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绝非是保全尸体的根本原因。古尸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实的棺椁被严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结果。

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真相(马王堆墓主老太太名字搞错了什么意思)(5)

马王堆汉墓女尸死因确认:甜瓜诱发胆绞痛

1号墓女尸经医学家临床检验: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软的弹性,皮肤细密而滑腻,部分关节可以转动,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清晰可见。但病理解剖检查却发现,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右上肺有结核病灶,右前臂曾经骨折,在直肠和肝脏内有鞭虫卵、蛲虫卵和血吸虫卵,一只胆囊先天畸形。女尸的多种病变为研究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经医学鉴定,死者血型为A型,生前曾生育过,由此印证史书中记载的她有两个儿子的事实。那么她是怎样亡故的呢?经分析,该女尸皮下脂肪丰满,皮肤没有褥疮,无高度衰老迹象,故应为突发急病而死。从病症推断与解剖发现,其食道、胃及肠内有甜瓜子138颗半,死亡时间应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后引发胆绞痛,由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严重心律紊乱而猝然死亡。

1号墓主辛追,先是亡了权威显赫的丈夫利苍,后又死了带兵守戍任将军的儿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妇道人家亡故后为何获得如此殊荣的隆重厚葬?据史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其疆域辽阔,为稳固天下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后来这些诸侯随着势力的发展而固隅一方,严重危及了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刘邦以种种借口除掉了这些异姓王,以自己的亲戚代之。然而,对长沙国的异姓王吴芮却迟迟未下手,原因是长沙国南边有一个军事实力较强的南越国(今广州)。为保住这个战略要地,刘邦既要笼络长沙国,又要防止长沙国叛乱,便施谋略派利苍到长沙国监督吴芮,利苍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苍的封地在轪县(今河南信阳地区),故称轪侯。利苍死后他的儿子利豨继任爵位(3号墓墓主即利仓的兄弟),据此推断,辛追之墓应是孝子利扶所修。史载:最后一代轪侯名为利扶,因其触犯汉朝法律,被剥夺了世袭的爵位,轪侯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