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

写在前面的话: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

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存。在我国古长城遗址中,内蒙古是我国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省区。其中,巴彦淖尔又是内蒙古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地市。巴彦淖尔境内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南北两线共4条长城,绵延1007公里,被学界誉为“长城博物馆”。

2000多年来,长城沿线的烽火狼烟与交流交融交替进行,流传下来“孟姜女哭长城”等许多传说、“茶马互市”等很多贸易和生活习俗,特别是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长城文化,落实自治区“两个打造”要求,巴彦淖尔日报社开展了“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采访行动,通过探秘、走访、挖掘、整理,打造出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长城两边是故乡”系列融媒作品。今天,我们推出第三篇——

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交融(上)

千年长城见证古今交融

夏秋时节,巴彦淖尔北部的乌拉特草原绿草繁茂,南部的河套平原阡陌纵横,阴山山脉横亘中央,巍峨挺拔,在这群山之间,古长城若隐若现,延绵千里。我们“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采访行动组便是沿着这阴山,走长城、看长城。万里长城万里长,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诗文描绘长城,讲长城故事。而我们走的这段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什么,长城两边又发生着什么?当烽烟散尽,千年干戈化玉帛,这里的长城似乎随时光“变矮了”,但它所承载的故事却“变长了”……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1)

探访组穿行在小佘太秦长城边 齐鸿雁/摄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2)

探访组来到乌不浪口秦汉长城 齐鸿雁/摄

古有“和亲”过边塞

今有长城作“媒人”

巴彦淖尔境内的长城,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有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包含关隘、城堡、墩台、烽燧等配套设施,还有高阙塞、鸡鹿塞、增隆昌古城、新忽热古城等故址。古往今来,蒙恬修长城、屯垦戍边,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等历史佳话都与巴彦淖尔的古长城有关。其中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最广,也是我们探访塞外长城途中听到最多的。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3)

俯瞰鸡鹿塞 齐鸿雁/摄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4)

达巴图古城(高阙塞) 齐鸿雁/摄

昭君出塞的“塞”就是位于今磴口县西北的鸡鹿塞,昭君偕单于出塞,从鸡鹿塞经由哈隆格乃峡谷,前往漠北。后来因内部纷争,他们夫妻又曾避居于此。站在古城下,烈烈风中,我仿佛看到: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居于城中,清晨有雄鸡高唱,傍晚有阵阵鹿鸣。恰如隋炀帝杨广诗云:“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我们在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增隆昌古城,也听到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在阴山以北草原深处,汉外长城(南线)的纪念碑上记载:“早在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后,这里的长城就逐渐失去其防御功能,成为历史遗迹。”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17岁时被选入宫待诏。汉宣帝时,北方的匈奴经过前代汉军的连续打击,内部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二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后,遂向汉朝称臣归附,汉宣帝将其安置在长城外的光禄塞下,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勿得相诈相攻”。

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第三次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后汉书南匈奴传》:“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汉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呼韩邪单于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吏卒,以修天子人民。”最终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民间传说,王昭君携着琵琶随呼韩邪单于行走在塞外,弹起《出塞曲》,催人泪下,天边大雁望着倾国佳人,听着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千古绝唱。

王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王昭君在塞外生活10余年,多次劝说单于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取汉室之优,补匈奴之短。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向匈奴女子传授刺绣和纺织技艺,深受匈奴人爱戴。因为王昭君“阏氏”的特殊地位,西汉与南匈奴相安无事,“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后世关于王昭君的事迹除《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记述之外,还有不可胜数的诗词、小说与戏剧。李白、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的梦里都有王昭君的一段香魂。民间的演义与传说,野史的枝生与发展,文人的吟咏与赞叹,使王昭君的故事源远流长。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5)

宝音图汉外长城烽火台 段忆河/摄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6)

汉外长城川井苏木草原 齐鸿雁/摄

剪伯赞在《内蒙访古》中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这场旷世的和亲故事不仅没有在时空中磨灭,反而变得更加生动,长城就是它的见证。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7)

汉外长城西尼乌苏段 齐鸿雁/摄

这次探访塞外长城,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研究员胡延春与我们同行,他说:“巴彦淖尔境内的长城是2000年前战争激烈时期的产物,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城就失去了其防御功能,变成了一种自然地域和生产方式的分界线,长城已经成为古往今来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纽带和历史见证。”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8)

胡延春在长城边接受记者采访 齐鸿雁/摄

在今天看来,巴彦淖尔长城两边,汉族与少数民族联姻极其普遍,是习以为常的事,只要两个年轻人相爱,是不是同一个民族并不重要,做老人的也不会刻意反对。

我们采访组来到乌拉特中旗,遇到乌拉特中旗博物馆名誉馆长刘斌,他从事文物考古工作40多年,人们称他是乌拉特中旗文物研究的“活地图”。今年64岁的刘斌,虽然已经退休,却依然行走在乌拉特中旗境内的长城两边,这段长城,他也数不清走了多少回。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9)

刘斌在长城沿线巡查 齐鸿雁/摄

刘斌的家庭是蒙汉融合的一个鲜活例证。刘斌的岳父白彦是蒙古族,岳母杨云是汉族;刘斌是汉族,妻子白图亚是蒙古族;刘斌的女儿是蒙古族,女婿又是汉族。一家人其乐融融,十分幸福。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10)

刘斌的女儿女婿举行蒙古族婚礼

刘斌说,上世纪60年代初,因为工作需要,岳父白彦和岳母杨云带着4个年幼的子女,从长城南的磴口县来到了长城北,那时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行政还没有分开,叫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白彦在东升庙镇担任党支书,杨云在海流图镇妇联工作,两地相隔近200公里,平时聚少离多,两人一心扑在工作上。“在生活上他们非常和谐,虽然一个不会说蒙语,一个汉语说得不流利,有时还需要打手势表达,但是他们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教育子女积极向上,子女们也深受家传熏陶。”刘斌说。

刘斌与白图亚的结合,成就了一个看护长城的铁汉、研究长城的专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是他们的“媒人”,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如果没有我爱人的帮助,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一番交谈中,刘斌不止一次地这样说。刘斌当过工人,参过军,1981年调到乌拉特中旗文化馆工作后,认识了在乌拉特中旗团委工作的白图亚,相识相爱,走进婚姻的殿堂。刘斌喜欢文学,爱写爱画,但也有自由散漫、爱喝酒的缺点。曾经有一段时间,刘斌嗜酒成瘾,不可自拔。妻子白图亚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不断地劝导帮助,最终让刘斌戒了酒。从那以后,刘斌全身心投入到文物考古工作中,成了当地的文物专家,编撰出版了《朔北风物——乌拉特中旗文化遗产概览》,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长期的文物工作中,刘斌对长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他说:“长城屹立在阴山2000多年,只是一条墙体,但她却包含着很多种内涵,长城两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不断碰撞、融合,在交流交往中,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学你的手扒肉,你学我的烩酸菜,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交流更加突出。生活在一起,必然会有很多插曲,爱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像我们这一辈,蒙汉结合的比比皆是。过去蒙古族说汉语,有浓重的口音和音调,现在一点儿也分不清了。假如有一天,你在长城边看到一个牧羊人,对着手机玩微信,有说有笑地聊天,不要以为他就是汉族,即使他已经60岁了,这样的事我就碰到过。千年岁月中,古老的长城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成为民族融合与交流的一条纽带。

受降城前“无战事”

塞外边关有往来

在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政府所在地北1公里处,伫立着一座古城,叫新忽热古城,又称城圐圙,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采访组赶到这里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下,古城更显得沧桑而神秘。胡延春向我们介绍:“新忽热古城很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古代受降城,可以说是阴山以北汉代长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11)

俯瞰新忽热古城 齐鸿雁/摄

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800米,南北长约960米。古城主体建筑为夯筑,城墙遗存最高处可达8米,基宽8米。城址坐北朝南,南墙与东、西墙中各设一城门,门宽6米,门外设瓮城,四角设有角楼。城址南北墙及东西墙均有马面。城的北部和西北部已被洪水冲毁,西南、南部和东部的城垣仍然屹立。根据现有资料和城内采集到的陶器残片推断,有许多专家认为该城有可能始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后来为各朝代沿用扩建,2013年对墙体遗存物进行了碳十四检测,结果为现存的墙体年代是公元七世纪处,也就是历史上的唐代。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12)

新忽热古城一角 黄洪峰/摄

我们在新忽热古城采访时,正赶上一场草原那达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新忽热苏木,面筋摊、西瓜摊、手工制品摊、生活用品摊……在街道上一字排开,小小集镇人声鼎沸。

一大早,在长城南边乌加河镇,陆翠娥就忙开了,她要带领流动餐饮大篷车到草原参加那达慕。他们准备好各种农家食材,放进冷藏车,再加上餐车、厨车,大大小小6辆车,浩浩荡荡出发了。大篷车队穿过乌不浪口,越过长城,在中午开饭前便抵达新忽热苏木,在广场上开门迎客,地道的猪肉烩酸菜打开了人们的味蕾,大快朵颐。陆翠娥说:“每当草原上举办那达慕,都会邀请我们大篷车,提高接待能力,我们带来的农家特色菜很受欢迎。”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13)

古城那达慕琴声悠扬 杨晓军/摄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14)

古城那达慕琴声悠扬 杨晓军/摄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15)

古城那达慕射箭比赛扣人心弦 杨晓军/摄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16)

古城那达慕赛马场上蹄声阵阵 杨晓军/摄

这次草原古城那达慕大会隆重热烈,马头琴声悠扬,赛马场上蹄声阵阵,博客赛场力量比拼,射箭比赛扣人心弦……夜晚,民歌大赛在星空下开场,一首蒙古族呼麦如天籁之音在草原回荡。

此时,会场南面群山上的秦汉长城、北面的新忽热古城依然相对而立,经历过千年沧桑,倾听着这新时代的草原欢歌。

长城的历史悠久介绍(长城两边是故乡③)(17)

古城那达慕上举行牧民赛歌会 齐鸿雁/摄

新忽热苏木那日图嘎查队长王方对记者说,全嘎查292户牧民居住比较分散,以养殖为主。现在牧民的生活变化很大,过去的土房变成了砖瓦房,牧民家家户户都有轿车,出行更方便了。今年正在建设铁塔,还要建两座分塔,山里牧民没有网络信号的历史即将过去。新忽热苏木还与农业乡镇石哈河镇联手实施牧农互补,嘎查、大队一对一签订互补协议,互通有无,共谋发展。“五年前,嘎查牧民年均纯收入只有5000元,现在达到20000元,翻了两番。”王方说。

在探访长城行程中,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古往今来长城两边的动人故事,看到了长城两边新时代的律动。

“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这首由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的《长城长》,深情唱出了“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内外百花香”。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文字: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向杰

图片: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巴彦淖尔日报社签约摄影师

制作:王莉霞 贾楠

编辑:陈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