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叶永烈(送别叶永烈系一条红领巾)

缅怀叶永烈(送别叶永烈系一条红领巾)(1)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曾在几代小读者阅读记忆中留下“小灵通”和“十万个为什么”的叶永烈,郑重与大家告别。在这个特别的6月1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庄严肃穆,每张座椅背后系上一条红领巾,表达着人们对叶永烈作品中不褪色的童心与好奇的尊重。

自称“一辈子码字匠”的著名作家叶永烈,5月15日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叶永烈出生于1940年7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自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40多年来,“小灵通”长葆青春,衍生出二三十种版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重印发行了400余万册。恰如叶永烈长子叶舟所说,父亲的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都是给小朋友写的,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

缅怀叶永烈(送别叶永烈系一条红领巾)(2)

如果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打开了孩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那么《十万个为什么》则是一代孩童最初的科学启蒙。从1961年第一版到如今的第六版,叶永烈是唯一参与《十万个为什么》每个版本编写的作者,助力擦亮了科普出版界的金字招牌。

叶永烈生前曾打过比方:“我不属于那种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这如同一堆干草,火势很猛,四座皆惊,但很快就熄灭了。我更像‘煤球炉’式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时间。”11岁点起文学之火,燃烧了60多年,叶永烈留下的作品常暖人间。

缅怀叶永烈(送别叶永烈系一条红领巾)(3)

去年底,“红色足迹”第一辑《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在沪出版,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让更多读者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荣光。其中,叶永烈聚焦中共一大会址撰写纪实故事,在过往史料积累的基础上,以小说笔法复原了许多历史片段,鲜活可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一大会址,查阅抄写各种文件和资料,找专家一个个面访……如今,在世的亲历者越来越少,时不我待的念头常在脑海里盘旋。”叶永烈的写作也受到了党史研究界的肯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厮守着一台电脑,近乎孤独地终日坐在冷板凳上,把人生的思考,铸成一篇篇文章。我已经习惯了青灯黄卷的书房生活。这里只有滴滴嗒嗒的触键声,我把思绪源源不断通过键盘输进电脑。”叶永烈为创作积累了大量档案和口述史料,2014年起他将珍藏的书信、手稿、录音带,无偿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其中录音资料陆续完成数码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