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教师聚餐(教书上瘾)

你能想象生活在

一个有11位老师的大家庭里

是什么体验吗?

从清朝末年到新时代的今天,

跨越两个世纪,历经五代十余人,

薪火相传,立德授艺

在枣庄滕州,

就有这样一个教育世家

演绎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故事。

97岁高龄的王书英老师一家

祖父、父亲、自己、妹妹、

儿子、女儿、女婿、

孙子、孙媳、外孙、外孙女

都是老师,

教龄之和超过280年。

山东女教师聚餐(教书上瘾)(1)

家庭成员很享受这样的家庭氛围,

能相互碰撞相互促进,

也会有暗自较劲,

“有时候我们的聚餐

都会突然变成业务研讨会。”

山东女教师聚餐(教书上瘾)(2)

“一群七八十岁的学生给母亲喂饭”

窗外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这样的天气让王立增和满德善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谁也不舍得穿着鞋子蹚水。遇到这样的雨天,等到雨小的时候,把鞋夹在咯吱窝里,光着脚蹭蹭地往家跑。耳边总会响起一个声音:“慢点跑,别滑倒了!”

冬天的雨则是阴冷的,这时候,总会有人把他们叫到自己家,烧上一锅“粥”,让他们暖身。在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

“说是粥,其实能照见人影,但心里很暖和。”。

就是这样的小事,让这两位学生始终无法忘记老师的恩情。如今,60多年过去了,王立增已经81岁,满德善也70岁了,教师节前夕,冒着小雨,他们再次来看望小学时的老师王书英。

山东女教师聚餐(教书上瘾)(3)

教师节临近,两位学生来看望97岁的王书英

山东女教师聚餐(教书上瘾)(4)

97岁的王书英坐在轮椅上,因为上了年纪,身体有些清瘦,头发也剪成了短发头。因为离得近,王立增和几位同学经常来看望王书英。

“一群七八十岁的学生给母亲喂饭,让我看了真是特别地感动,感觉特别美好。”

王书英的儿子沈印轩感慨。

前两年,王书英还能认出这些学生,现在她有些糊涂了。

“老师,我是1959年那届的,您还认得我吗?”满得善回忆起过去上学的日子,他祖辈没有一个认字的,他是第一个。那时候,学校一学期只收5毛钱,师生上学都用小块的石板、石笔。

王立增因为之前村里没有学校,到了13岁的时候才上学。他记得,那时学校没有食堂,王书英就自己手拉风箱做饭,经常喊学生一起吃。

王书英认不出俩人来了,但他们在回忆往昔的时候,老人偶尔会回应看看他们。

1950年,当王书英在滕县羊庄镇公社许坡小学开始任教时,她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决定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王书英的祖父、父亲曾是老师,后来,她的妹妹、儿子、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外孙、外孙女也都成为了教师。教龄之和超过280年,家里20多口人,前后五代出了11位老师,育人数万,桃李满天下。

既是老师,又是“妈妈”

王书英的孙子沈齐奔是家里的第五代教师。据他介绍,家里从王书英的祖父起就开始任教,一直延续至今。据沈齐奔介绍,王书英的祖父王家相毕业保定军校,曾担任过律师,因受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和梁启超的进步党思想及儒家思想影响,王家相继承“有教无类”思想,回到老家开办免费私塾学堂,为贫穷人家孩子提供受教育机会和条件。

王书英的父亲王训农早年在家读私塾,后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曾任中山中学校长。由于受家庭教育和“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青年时代的王训农又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和抗日战争中。

“九一八”事变后,王训农与进步学生一起赴南京请愿抗日。1938年王训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与鲁南革命人士组织革命活动,为八路军开展敌后抗战和统战工作作出重大贡献,在1940年不幸以身殉国。

在祖辈英烈思想的影响下,有良好文化基础的王书英和妹妹一并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人生道路,并远嫁上海。但命运不济,王书英二十多岁的时候,丈夫就因病去世,她带着孩子回到娘家。

1950年,王书英开始在滕县羊庄镇公社许坡小学从教。“当时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她一直坚持了下来。”据沈齐奔介绍,当时的工资只有两三块钱,这些钱除了自己四五口人外,王书英还要接济学生。为吃不上饭的孩子做饭,为穿不上衣服的学生缝补,为无依靠的学生洗衣服,成了她的另外一个使命。

王书英的儿子沈印轩回忆称,那时许坡村有个学生,小名叫天宝,是个孤儿。当时队里给他一块布,用来套棉裤,但是光有面子,没有里子。

“我妈就拆了一个褂子,又把我的棉花拨给了他一点,那时候我也没有其他棉裤。前年上许坡还碰见他,说要看看俺老师,她对我太好了。”

”我带不够,好像对孩子有瘾”

今年72岁的沈印轩是家里的第四代老师。小的时候,他就跟着母亲王书英在学校上课。因为家里贫穷,沈印轩一度想出去干木匠,后来还是被母亲劝阻了,走向了教师的岗位。这一教就是41年,曾担任滕州市羊庄镇洪村联中校长。

山东女教师聚餐(教书上瘾)(5)

后来,他从羊庄镇洪村联中调任羊庄镇中心中学。

“那时候觉得我是校长,到了这个学校,要给我一个领导职务,我不要,我要教课,我当班主任。”

沈印轩愿意和孩子们打交道,

“他们虽然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孬的,但共同点都是积极向上的,我跟他们说,学习不好不要紧,尽力而为,学习不好不见得没出路,只要你肯干。”

有教无类,这是沈印轩从家风里汲取的。

“我母亲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无形中对我影响很深,她一辈子没打过学生,我也没打过。”

沈印轩觉得,师者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他更在乎学生的品德培养。

“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就去讽刺挖苦,我教了最多一个班上百个学生,考试只说前十名,后面的就不再念了,免得排名靠后的学生自尊心受打击。”

41年从教生涯,沈印轩的学生也遍布天下,每年,他们都要聚一次会。“有的当了大学教授,有的成了老板,比我要强多了,我感到幸福和骄傲。”如今,沈印轩的腿脚不好,身体需要住院治疗,但他仍有一个愿望。

“能够再叫我回去带个班,我带不够,好像对孩子有瘾似的。”

“咱能帮孩子改变命运”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75岁的王永传也是如此,从1966年参加工作,他在岗位上干了40余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王永传的“偶像”有两个,一个是王训农,一个是岳母王书英。

“他们给我了我坚定不移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念。”

“王训农秉承了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实践了教书育人,不光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更注重对学生传播先进思想,激发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王永传说,正因为这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他能一呼百应,带领学生奔赴抗日前线。“他既教书又培养人,能为国所用,为民所用。”

而王书英则用“柔弱”之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到退休。

“喂牛的地方是她的宿舍,她除了教文化课,音乐美术都要上,要当老师,也要当校工,给自己做饭,给家人做饭,还要给学生做饭,工作做得这么出色,让人佩服。”

而原因就在于,她对农民孩子的热爱,“教他们文化,给他们创造好的前程。”王永传觉得,他们的工作条件这么好,要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扎根农村,王永传一干就是40年。

“之前有过不少出去的机会,有领导说,你只要愿意来,我给你去办手续,让我从政,我没去,让我去当教研员,我也没去,舍不得这里。”

在当时的农村,学生的基础要差一些,“我们说不上培养高精尖人才,但也能帮助学生过独木桥。”在王永传的影响之下,他的学生很多也报考了师范学校。“我在五中工作的时候,基本上能给枣庄师专送一个班的学生。”

山东女教师聚餐(教书上瘾)(6)

王永传打心里觉得,教育事业值得用一生去干。

“咱不用说多高尚,教师就是一个职业,但这个职业不同的是工作对象是孩子,咱能亲手给他们以帮助,以希望,以力量,让他们改变命运。”

每年师生聚会,他都会特别留意孩子们都去了哪里。“有当年就考上大学的,也有复读一两年考上的,有接班的,也有民办教师转正的、退伍军人安置的,即便留在家里的,也是有高中文化的,经营点小生意,搞点养殖,也能发家致富。”

“我奶奶、我爸、我姑、我、我对象

都是老师”

如今,接力棒传到了沈齐奔这里。他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老师,从本质上讲就是受到家庭的影响。

“我奶奶、我爸、我姑,周边的人大部分都是教师。”

山东女教师聚餐(教书上瘾)(7)

在报考师范类专业的时候,沈齐奔征求了家里人的意见,大家都做老师,都做得很好。“很自然就走到了教育的道路上来。”

沈齐奔的妻子侯化珍也是一名老师,教小学语文,她则是受母亲影响,她的母亲是名老师。“中学毕业,我妈就说你考师范吧。”因为志同道合,沈齐奔和侯化珍组合成了一个家庭。一个小家庭,两口子都是老师,大家平时忙起来,家成了办公室。“有一次有个来查煤气安全的人,打开门一看,我对象在那里批改作业,我在电脑上写材料,他感到很惊讶。”

而对于一大家子人来说,家里二十来口人,有11位曾当过老师。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交流业务肯定在所难免的,有时候聚会就成了业务交流会。”

侯化珍笑着说道,她很喜欢这种氛围,大家共同语言比较多,在教学教育上的话题也就特别多,大家相互帮助扶持,有时也相互较较劲。

“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家庭氛围相互影响的结果。”

如今,俩人的女儿也上了高三。

“她也很有意向报考师范专业,如果成为老师,就是第六代了。”

山东女教师聚餐(教书上瘾)(8)

一方讲桌,三尺讲台,

天下桃李,代代传承!

向教育世家致敬,

向广大教师致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时培磊 张锡坤 许晨

来源: 齐鲁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