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苏堤亭子(苏堤上建了几座亭子)

本报记者 杨静西湖边的苏堤,相信你一定来回走过很多趟,这条长度不到3公里的堤上有六座桥,名字很多人也耳熟能详但是你知道苏堤上建了几座亭子?这些亭子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故事?新年伊始,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手杭州大地之野自然学校推出“走读杭州”亭留系列活动,3月11日将以别样视角观赏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带队主讲的是杭城有名的研学老师、“亭子哥”胡志炯,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西湖苏堤亭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西湖苏堤亭子(苏堤上建了几座亭子)

西湖苏堤亭子

本报记者 杨静

西湖边的苏堤,相信你一定来回走过很多趟,这条长度不到3公里的堤上有六座桥,名字很多人也耳熟能详。但是你知道苏堤上建了几座亭子?这些亭子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故事?新年伊始,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手杭州大地之野自然学校推出“走读杭州”亭留系列活动,3月11日将以别样视角观赏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带队主讲的是杭城有名的研学老师、“亭子哥”胡志炯。

这位带队老师超牛

给西湖边亭子专门出过书

胡志炯网名“远方”,浙江余姚人,浙大计算机系毕业的理工男,也是位有梦想的文艺男。而之所以被称为“亭子哥”,是因为他对西湖风景区内的所有亭子都了解。他还给其中的102座亭子写自传、部分画了手绘,并为西湖边这些亭子出版过一本名为《亭留》的书。

“对亭子感兴趣,是读大学时就有的念想。”那时候,胡志炯在浙大读书,经常往返于浙大之江校区和玉泉校区。乘坐公交车时,除了一路欣赏西湖美景,对沿途那些古建筑和亭子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心想着有朝一日去把这些精美的亭子都走访一遍,那该有多好。

2005年大学毕业,胡志炯找了份外地工作。虽然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但干了五六年后,还是放弃了这个让人称羡的铁饭碗,回到杭州。“我不愿意凑合与将就,想回到熟悉的环境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回到杭州后,胡志炯写过小说,和同学合伙开过青年旅社,还拍过电影,目前在杭州大地之野自然学校任产品研发部长及课程导师。“探访西湖边的古迹凉亭是从2014年开始的,开始的想法很简单,计划花上一两个月时间去探访,知道亭子的名字,给每个亭子拍张照片。没想到真正走起来,整整用了一年多时间。”

那段时间,参照1995年出版的《西湖志》,胡志炯把整个西湖大景区分成四十几个小块,每个星期都出去跑。走访中,胡志炯发现因为年代久远,不少亭子都已重建;有的书上明明有记载,跑到目的地却看不到亭子踪影……

“目前建造最久、且保存较为完好的要属宝石山上的来凤亭,已有300年历史。很多古时候如雷贯耳的亭子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其间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从柳浪闻莺到雷峰夕照这一路的亭子都有“翠”字。后来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这和柳树有关系。原来早前这个位置刚好是杭州城的城门,当时在送行离别的地方一般都会种上很多柳树,这也就有了亭子中的“翠”字。

2016年,胡志炯将自己采集的内容,出版了《亭留》一书,书中为西湖边102座亭写了诗,并手绘了其中30座。

春意盎然中走读苏堤

熟悉的风景,不一样的课堂

这些年,胡志炯一直没有停止走访西湖的步伐。除了《亭留》,去年又出版了《超时空西湖》。新书从数学、时间和空间维度甚至从结构上,分析西湖为什么是一个整体,带给读者一次另类的西湖之旅。

作为一名民间文化传播者和研学导师,胡志炯几乎每周都会带队走读西湖。“亭子是中国建筑元素中极为活跃的一种,杭州属于中国亭子最多的城市之一。”

据记载,亭在古时大多建在路旁,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供旅客歇脚,故有“五里一亭”之说。后来,豪门贵族修建自家庭院园林时,也开始建一方“景观亭”,大多是为休憩凭眺、观景赏心之用。还有一些亭子的建造是为了纪念某个人或某件事,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亭子也为诗文、楹联和书法的再创造留下了空间。多数亭子都有亭名、扁额和楹联,有的还有吟诗和游记。它们或点状景致,或记事忆史,或抒发情怀,人们在观亭览景时琢磨亭名、欣赏书法、吟诵楹联、品味诗文、反省人事,别有一番情趣。

“对于杭州人来说,苏堤肯定是再熟悉不过了,有的甚至每周都会报到。但你关注过苏堤上的建筑吗?”胡志炯介绍说,作为西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苏堤上共有四个景观建筑,分别是三个亭子和一条长廊。“这些建筑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各自有什么作用?这些亭子的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大家不妨来走走、看看、听听。”

冬去春来,此时的苏堤花红柳绿春意盎然。一起跟着研学老师走读杭州,开启不一样的慢生活吧。

【活动预告】:

集合时间:3月11日上午9:00,全程2.8公里,大约2小时。

集合地点:苏堤北口

徒步路线:苏堤

活动人数:20人,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报名方式:在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区留下“姓名 手机号 年龄”。活动前将会有短信通知。

注意事项:1、穿适合的运动鞋,做好膝盖,脚踝保护措施;2、保护环境,不要沿途乱丢垃圾。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