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

居里夫人:她死于她最伟大的发现

大家好,我是张一定,一个总梦想着能把自己写进名人传记的追梦少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女性科学家拿到过两次诺贝尔奖。

她是玛丽居里。

她为科学献出了一切,包括她自己的生命。

而用生命作代价换来的“居里疗法”(也就是放疗),至今仍是大量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之一。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

上一期说到居里夫人希望分离出“钋”和“镭”这两种新元素。

那么这一期,我们来说说居里夫人是怎么分离出纯元素的,后来又是怎么将它用于医学领域的,最后她又是怎么拿到了第二次诺贝尔化学奖的,却险些被赶出法国的。

居里夫妇已经知道,铀沥青原矿里含有镭。这种矿石在当时的主要产地是圣约阿希姆斯塔尔,位于波希米亚。奥地利政府在那儿建立了一个矿,用来进行铀矿石开采。

铀矿很昂贵,但提炼完铀会产生一些矿渣,那矿渣就不值钱了。

没人瞧得上这些废渣,所以工人们索性直接把废渣堆放到工厂外的松树林里。这就引起了玛丽的注意。她几经周折,终于拿到了一些废渣。

当她打开这装着褐色废渣的袋子时,上面还混着一些松针,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反而帮上了大忙。

而且,他们发现一个更可喜的消息:这些废渣的放射性比原矿还要强。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2)

为了搞到更多的废渣,居里夫妇寻找到了维也纳学院的帮助。通过沟通,奥地利政府允许他们用极少的钱购买到了好几顿矿渣作为实验材料。

起初,所有实验经费都是居里夫妇自己付的,直到后来才能得到一些资助。那几乎都是拿到诺贝尔奖后的事情了。

有了矿,还得有一个实验场地。校长允许他们用一个废弃的木棚作为实验场地。

那木棚的顶上有一个挺大的玻璃天窗,但是裂痕很多,也就是说,一下雨,就漏水。夏天,棚里闷热,冬天又冷得受不了,只能挨着火炉才能感觉到一点点热气。

更让人困扰的是,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经常会产生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有毒气体。所以,他们只能把实验挪去院子里,但就算是这样,棚内仍是毒气弥漫。

现在要进去这种地方,我们都得穿上含铅的专业防护服。

毒气侵袭着他们的身体。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3)

不仅环境恶劣到这种地步,他们还得自己花钱购置所有必备的仪器装备。

尽管条件恶劣,但这样简陋木棚下的时光,在玛丽看来,却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当时的实验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玛丽经常要一次处理近二十公斤的矿渣,而她要一整天不停地搅拌这些沸腾的沥青铀矿。

我必须要说,这是一个体力活。

她搅动的大铁棍有多重呢?玛丽形容是“同我身体差不多重”。

所以,等到傍晚工作结束的时候,玛丽筋疲力尽,整个人都散架了,连话都不想说了。

而其他时候,她还需要进行极其精密的结晶、分离工作。

那这木棚弥漫的粉尘,会影响到浓缩镭的程序。

既然这么苦,为什么玛丽又会觉得这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呢?

上一期分析过了,玛丽一直把科学实验当成了一个大型探险游戏。所以这一次也是一样。无人打扰,他们可以安安静静地闯关。当实验成功时,他们欢欣鼓舞。当实验失败时,他们两人踱来踱去讨论,也是一种独特的情趣。

又不得不感慨一句,真正的灵魂伴侣,是彼此事业的助燃剂,也是人生困途上的同行者。

科学家最极致的浪漫又是什么呢?

到了夜晚,他们跑到木棚里。两人发现,那被提炼出的氯化镭,正在玻璃管里发出淡淡的蓝绿荧光。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4)

这夜光,如梦似幻。

当他们一起并肩欣赏这光芒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想到,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见证这种奇观的人。

这样的实验,持续了四年。当他们的研究工作开始逐步受到人们关注时,他们可以购买到了更多的废渣,还可以在工厂里完成初步的提炼。

到了这个阶段,玛丽负责纯净镭的提炼,而皮埃尔就专心对新元素发出射线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

可惜,镭的含量极少。直到1902年,他们才终于提炼出0.1克纯净的氯化镭。

四年时间才提炼出了0.1克的氯化镭。这只是氯化镭。直到1910年,镭元素才被成功分离出来。

为什么这么难呢?是因为镭元素的含量少,提炼过程特别难吗?

其实,如果资金充足,设备齐全,哪怕有一个好的实验室,他们也许只需要一年就足够了。

他们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对抗残酷现实。

他们呕心沥血地付出,为放射科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莱尔(或译作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因为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而获奖。

其实当时从没有女性拿到过诺贝尔奖,玛丽一直只被视为居里的助手。在居里的坚持下,玛丽的付出才得以被世界看到。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5)

1903年获奖,尽管诺贝尔奖金丰厚,对他们的研究工作很有帮助,但居里夫妇拖到了1905年才去斯德哥尔摩拿奖。

因为那时候,他们的身体撑不住了。

他们老是感觉到浑身无力,稍微累一点就受不了了。

这样一拖再拖,竟然就拖了两年。这种身体状况,很可能是由于长期无防护接触放射性物质导致的。

当时的他们,很难知道这是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他们以为自己只是累了。

这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沉浸在第二个女儿出生的喜悦里。

眼见着家庭与事业慢慢要走上了正轨,噩梦真正地降临了。

1906年,居里被一辆运货的马车撞到后离世。

皮埃尔去世,给了玛丽巨大的打击。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6)

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沉重打击,让她崩溃。唯一支撑着她的,只有皮埃尔的话:“即使我不在了,你也必须坚持工作下去。”

而另一方面,她还要面对更为现实的经济问题。当时的她,还有两个要抚养的女儿。失去了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玛丽的研究生涯也眼见着要到头了。

这时,转机出现了。

巴黎科学教育界决定由她继承皮埃尔任职一年半的讲座教授的席位。而当时还从来没有一个妇女担任过这种职务。

在1906年,世界上妇女地位普遍不高。你看就连已获得博士学位,还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的玛丽,起初也只能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当教授。而那些勤奋并且通过严格考试才被录取的女学生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好的结果是当一名中学老师。

让玛丽继承皮埃尔的教席,争议声音并不算少。在失去爱人的情况下,被授予这一职务,玛丽其实并不好受,甚至她自己都担心不能承担这一重任。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7)

然而,不会有人比她更适合这一职务。

在1906年秋天,玛丽也只能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在巴黎大学授课。

尽管她只能得到一间设备短缺而又狭小的临时实验室,但起码,她还能继续做研究。外界偶尔会有一些难听的声音,比如“她只是皮埃尔的助手”“没了皮埃尔,她什么也不是”这类的话传到她耳边,但是她不在乎,她只专注做自己的研究。

她很快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1907年,她完成了对镭元素的新的原子量的测量。

1908年,玛丽居里被聘为名誉教授。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8)

1910年,她终于提炼出了纯净的金属镭,还制定了镭盐的辐射强度测定国际标准。

1910年末,很多同事劝说她申请巴黎科学院院士,由于在皮埃尔曾被选为院士,最重要的是,获得院士的地位,能够令实验室获益,所以尽管她很不情愿,但还是决定去申请了。

为什么说玛丽很不情愿去申请院士呢?

巴黎科学院的规定是,要想申请院士,必须挨个拜访所有院士。像玛丽居里这种性格的人,一心只想搞科研,要她去拉关系,那真是要她命了。

尽管如此,她还是一个一个去拜访了。只要能对实验室好的,怎么为难她都行。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9)

公众对此热切关注。而科学院内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老院士坚决反对接纳女性为院士,一派则认为她的成就显赫,按她的成绩绝对有资格成为院士。

后来,她还是以几票之差落选了。那次以后,她再也不去申请了。她认为这种选举应该是按成绩衡量的, 而不该自己奔走,私下交易。

谁能想到,几个月后,被法国科学院拒绝吸纳为院士的玛丽居里,竟然又一次拿到了诺贝尔奖。

这一次,不再是跟丈夫共享的诺贝尔物理奖。而是诺贝尔化学奖。她一个人独得这份荣誉。

当时,从来没有一个女性拿到过诺贝尔奖,而且是两次。

这好像一巴掌打在了法国科学院的脸上,它将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所有曾质疑过玛丽的嘴巴,全部闭上了。

她同年参加了在布鲁塞尔举办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们终于相遇。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量子力学世纪大辩论”。

会议上,她是唯一的女性,与爱因斯坦结下了友谊。

只是谁也想不到,玛丽居里的私生活受到了过分关注,并因此遭到了难以预料的非难。居里逝世后,她与居里的学生朗之万有了一段恋情,只是朗之万已有妻子,离婚不成,还被妻子拿到了他们沟通的信,放到了《巴黎新闻报》上,题名是《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朗之万教授》。

一下子,铺天盖地的攻击袭来。

这时候,大家都忘了她为人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他们只知道叫她“波兰荡妇”。

朗之万回家了,什么事都没有。

所有舆论攻击都落在了她一个人的头上。

一些法国科学家联名写信要她离开法国,包括居里夫妇的好友保罗艾培。

甚至有人要她自愿拒绝领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0)

只有爱因斯坦说:“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还写信安慰她。

当时,保罗·艾培的女儿曾说:“如果你敢于赶她走,我将永远不会再见你,我的父亲。”

在当时的法国,男人私底下找情人这种事很常见。只要不离婚就行。没人会谴责过他们。

而玛丽居里却遭到了极大的攻击,导致她几乎一病不起。所以才有了那一句经典的话:“如果玛丽·居里是个男人,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1911年年底,玛丽居里撑着病体,坚持去了斯德哥尔摩。

她要领取属于她的诺贝尔奖。

毕竟,诺贝尔奖颁发给她,是因为她对镭的提纯,而不是私生活如何无懈可击。

在瑞典,她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尤其是瑞典妇女们。回到法国后,她便卧病在床好几个月,病情越发严重了。这个时候,玛丽还不知道,辐射正在侵袭她的身体。

玛丽的身体稍有好转,她立刻又投入到实验室的筹建中。

还是老问题,缺少经费。到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时,实验室还没竣工。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1)

战争来了,人人到外地避难。受政府要求,玛丽将镭用铅皮密封装箱,藏到波尔多。她本人却坚决要逆行,回巴黎。

在途中,列车常常因受阻而停下。这时,马恩河战役已经打响,要知道马恩河就在巴黎附近。

但是,玛丽还是回去了。她希望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发现伤员救护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便参与到这方面的工作去。

她主要的工作是为军队医院组建医疗队,以及组织X射线检查。在战争中,人们能通过它来确定弹片的位置,便于开刀,还可以检查骨骼和器官损伤情况。可以说,X射线的应用挽救了无数伤员的性命,减轻痛苦与免于残疾。

当时X射线检查还是一门全新的技术。在刚开始,军队中的医疗部门不具备X射线治疗设备,也没有技术人员知道怎么操作。就算在当地的大医院会有一些设备,但还是缺人。

所以说,玛丽居里遇到了非常大的难题。她马上将各实验室和贮藏室的设备集中到一起,在一个月内,她开始建立医疗站,培训志愿者。只不过,人手毕竟有限。整个巴黎有那么多医院,大大小小医院都需要X光射线,这需求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玛丽想方设法改装了一辆敞篷车,设计装备出一辆流动X光透视车。这样,流动车便可以前往巴黎任何一家医院。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2)

最后玛丽建成了200多个X射线医疗站,除此还对20辆流动X光医疗车进行装备,以供军队的急用。起初两年,这些设备全靠捐赠,后来卫生部见到了成效,便开始大规模地对这种设备进行生产。

只不过,这仍然需要玛丽居里亲自到法国各地视察与指导,后来还得对比利时驻区,以及更偏远的地方进行协助。

后来玛丽还叫上女儿,一起投身到战区中,加入到战地服务中去。

战区的救护工作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有时候,一大群人的吃饭住宿问题都确定不下来,她去解决。得与军事首领交涉,获得运输许可,她也去解决。为了避免拖延,她经常要亲自参与装运,避免延误和滞留。

没有司机,玛丽学会了开车修车找零件。

更大的难题来自,没有一些训练有素的助手。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3)

在战争初期,这项X光拍片技术比较罕见,何况又是特殊时期,也很难对助手有什么要求,所以没法要求助手有多少医学知识。但是,不熟悉仪器的人,又很容易会把仪器弄坏,导致报废。这设备本来就是稀缺品。

所以玛丽必须找到合适的人进行培训,再让他们到医院上岗。在巴黎找到识字并且略懂电机知识,乃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还算是容易的。

要找到一些跟着玛丽一起出发到各大战区支援的助手,就很困难了。

她只能选择一些暂时免服兵役的,或者刚好在战区长住的人。只不过,这样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要入伍。

她便向卫生部建议,增设一个X光照相科,专门去做这样的事。同时,她决定培养一些女性助手。她招募了150个女子。

她们本来只受过初级教育,不少人还担心他们是否能做好。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当她们完成了玛丽的专业训练课程后(包括基础理论、实习和解剖知识),她们都成为了优秀的X光照相技师,有些人完全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4)

这样,玛丽在战区的支援工作渐渐顺利起来,还写了《放射学与战争》向大众普及了相关知识。

为了对伤员进行治疗,他们还必须用到镭。尽管玛丽这时已经意识到了射线对人的侵害,也开始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只不过,她还是必须参与镭射气的制备,因为这涉及到了镭射气的精确度。

起初,所有人都不知道这辐射意味着什么。

当年,居里夫妇在深夜看着玻璃瓶装的氯化镭的时候,其实都是一场致命的浪漫。

皮埃尔还在世的时候,为了对吉赛尔发表不久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他曾用自己的身体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手放在不可见的镭射线中几小时,结果手上出现了溃疡,好像被灼伤了一样,并且向四周扩展。过了好几个月,溃疡处才重新长好。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5)

亨利贝克勒尔将一支装有镭盐的玻璃管放到西服背心口袋时,也曾经被意外灼伤过。

以他们当时对镭的了解程度,他们很难知道这样杀死了多少正常细胞,他们认为这是起到了消肿作用。

他们于是与医生们合作,开展了许多实验研究。而用于研究的镭,都是由居里夫妇提供的。他们分文未取。

他们起初目的只是治疗狼疮和一些皮肤病,后来又发现可以被应用到癌症治疗上,这才形成了后世重要的“居里疗法”。

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形容玛丽居里是“从未被盛名宠坏的人”?

因为镭的商业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而居里夫妇从未申请专利,并且毫无保留地公布了研究多年的所有成果以及镭的提炼方法。

除此之外,她向所有感兴趣的人提供了全部的资料,还培训了不少人。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6)

如果没有居里夫妇的无私奉献,制镭工业的发展不会这么迅速,居里疗法在医学上的发展也会变得困难。

然而,皮埃尔奔走半生,只拥有了巴黎大学的一间小办公室。借用了学校里的一个单独的大教室,还得到了一个简陋的木棚,和在院子里搭建了两个小房间的屋子。

在他的心里,他一直渴望拥有一座好的实验室,因为要对放射性这门新学科进行研究,规范的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

1903年,他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后,领导要他接受荣誉骑士勋章。像以往每一次,他婉拒了。他说:“我不需要任何的奖赏,只希望能给我一个急需的实验室。”

于是,直到皮埃尔去世,这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也依然没有得到一间可供实验研究用的正式实验室。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7)

到了1915年,政府终于愿意给他们一个新的实验室了。这主要是因为玛丽奔赴战区四年,让政府意识到了镭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当时依然缺少经费与人手,玛丽只能蚂蚁搬家一样,逐步将旧的设备搬到新实验室去。当时战争还没结束,德国炮轰巴黎时,偶尔还有炮弹落在他们附近。

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不愿意到乡下躲避。

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玛丽的生活在废墟之上重建。

她很希望建立一所镭研究所,这是皮埃尔居里的遗愿,也能造福人类。

老问题又重新出现。

过了那么多年,玛丽还是买不起镭。

发现镭的人,自己却买不起镭。这实在让人觉得讽刺。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8)

关于财富的问题,玛丽居里的朋友也很替他们不值。“如果你们保留了应得的权益的话,早就有财力去创建一座设备精良并齐全的镭研究所了。而不会像现在举步维艰。”

她一直认为自己做了对的选择。她与皮埃尔都不愿意从科学发现中谋取任何物质利益。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镭工业与医学的发展。

只是偶尔,她也会在因经济拮据而无法进行研究的时候,感到迷茫。“一个科学家到底应该对自己的科学发现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要是社会能帮忙就好了。

1921年,美国的W.B.梅乐内夫人,在全美国发动了一次轰动的捐款。

起初是妇女界知名人士与有声望的科学家,捐出几笔大额捐款。

当下,一呼百应。

更多妇女团体参与进来。

镭治疗的受益者站出来了。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19)

最后,一所一所的大学与俱乐部开始捐款。

聚沙成塔。人人都为了成立“玛丽居里镭基金”而努力。

他们不愿意让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寒了心。

最后他们募集到了十多万美元。他们用这笔钱,为她购置了一克镭,送给了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获邀前往美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被授予无数荣誉勋章。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每个人都被她的伟大事迹感动。

当居里夫人从美国总统的手上,接过那一把小小的金钥匙时,她很感动。

这把金钥匙,能够打开那只装有镭的箱子。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20)

有了这一克镭,她的研究终于得以继续了!玛丽居里知道这是一条难走的路,她走下去了。不管外界如何非议,她要走出这条路来!

最终,她完成了皮埃尔居里的遗愿,成立了一个镭研所,内设了两个研究室——居里研究实验室和巴斯德研究实验室。

这也是她自己的理想。

她为人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命运并没有善待她。

1934年,玛丽居里死于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正是因为她长期处于高辐射的环境里。她的女儿也因为长期缺乏防护,而死于急性白血病。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21)

玛丽居里逝世后,她的手稿也成为了史上最危险的论文,因为它仍含有强烈放射性。现在,她的手稿被珍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要参观居里夫人的手稿,必须签署免责同意书,穿上防护服才能入内。

她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我们得以读懂自然。大自然疯狂地扑向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从未停下研究的脚步。

他们从未后悔。

诺贝尔奖最不幸的人(因性别而遭受不公)(22)

最后大家来猜一猜,哪一个是真正的居里夫人照呢(视频画面放两行照片)

加上这一段可行?

给大家看看伟人的后代。

居里夫妇的两个女儿都非常优秀。

大女儿在母亲去世后,也拿到一个诺贝尔化学奖。

小女儿则颜值爆炸,后来成为音乐教育家,还写出了《居里夫人传》。

让你选,你想要才华横溢,还是颜值爆表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