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云雾山在哪(系浙西天目山余脉)

文 | 嘉兴故事

连云港云雾山在哪(系浙西天目山余脉)(1)

乍浦诸山,系浙西天目山余脉。别称“九峰”,又名“九龙山”。

明末里人李潜夫著《九山志》,取山间有史迹可稽者书之。实则群峰环绕,不止其九。

自西至东山凡十六,曰雅山、苦竹山、汤山、观山、西常山、陈山、黄山、东常山、高公山、晕顶山、龙尾山、马鞍山、里蒲山、兴山、益山、独山。又峙立于海中孤屿,近处有莱山、荠山、外蒲山;远处有斗牛山、秦驻山、黄盘山。

连云港云雾山在哪(系浙西天目山余脉)(2)

外蒲山(又称小普陀岛),总面积110.8亩,海拔42米,西侧岙部岸长150米,宽10-15米,底为卵石。西南、东北走向,西南小,东北大,中有湾岙,山形像葫芦,亦似地蒲,且在乍浦海外,故称外蒲山。

外蒲山自古就是乍浦之门户、佛门之圣地和探秘之神岛的美称。它与里蒲山隔海相望,中间相隔的五六十米宽阔水面,形成一条古水道,此即横浦古道,又名青龙江,由此西流经海盐城东至秦驻山止,元代时沦陷入海。

里外蒲山之间,俗称“浦门”,系船舶出入的门户,外洋来的商船,只有驶近里外蒲山,方能见到“浦门”,含“乍见”之意,故镇名为“乍浦”。

外蒲山山海兼备,山势浑圆,北高南低,四面环海。向东可远望新建粮食、煤炭中转码头的围堰;向南可远望天海一色的黄盘洋上岛礁;向西可望乍浦港码头引桥和陈山上海石化原油码头引桥;向北可望群山起伏、森林延绵的九龙山全貌。

尤其是东、南、北三面因受千年海水侵蚀和海浪冲击,形成许多自然海蚀的绚丽景观,如陡峭如壁的海蚀悬崖,让人天险生畏;神工鬼斧的海蚀洞、海蚀槽,让人深不可测;浪花四溅的海蚀平台,让人身临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海蚀洞,外窄内宽,深邃莫测,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方显露洞口,极为隐蔽,古时曾为海盗穴。据说黄八妹在抗战最危险的时候,曾藏身于此。

连云港云雾山在哪(系浙西天目山余脉)(3)

外蒲山上的植被丰富,古迹甚多。有距离至今250多年的古圆柏三棵,树高12米,树干最大直径80~125厘米;有距离至今150多年的古香樟四棵,树高15米,树干最大直径214~235厘米;更有距离至今30~110年的沙朴、榆树以及黑松林、海桐、女贞、鹊梅几十棵;且还有长满了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整个山岛树林覆盖盛大,使岛上显得原始古朴、纯真自然。

其中,山上还产有一种独特的竹,当地人唤观音竹,也有叫苦竹,竹笋时可以作烹饪菜肴。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有不少的游客前来观赏“日月并升”的景观。

如此诱人的岛屿,是如何形成的呢?

按《九山志》载,此山对面有一座叫晕顶山,在高公山南,高三十丈,顶甚平。相传秦始皇东游经此,试剑晕其顶于海,今山下海畔小山即其顶。余谓兹山何罪,遭祖龙毒手。然其名旧矣,因收之,以列九山之数焉。明末李天植有《秋日游晕顶山诗》——

东望参差数点峰,兹山头角去何从。

秦皇可试当时剑,野老堪栽此日松。

海外尚留卷石在,岩前岂有白云封。

凭谁巧与安名字,千古令人话祖龙。

  以及《晕顶山诗》——

  千载令人笑祖龙,岩前空有白云封。

  兹山头角今何在,飞作东瀛第一峰。

  这样看来,“东瀛第一峰” 外蒲山是当之无愧了。

外蒲山不仅景色秀丽,而且历史悠久。据考证,距今2000多年以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已发现有不少春秋战国、汉、晋、唐、宋、明、清时代的印纹陶片和瓷片。

《乍浦志》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就设陆营所辖,守兵三名。清乾隆时设寺庙立木标杆,悬挂航灯,成为海防要塞。抗日战争时期也建有碉堡。种种迹象证明,外蒲山有着深渊的历史文化底蕴。

连云港云雾山在哪(系浙西天目山余脉)(4)

小普陀寺,因原有“普陀禅院”而得名。它位于外蒲山山巅,与舟山普陀隔海相望。相传观世音菩萨当年就是从这里下海去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地。

清乾隆《平湖县志》称:外蒲山在海中,山根有礁,名马宫礁,船樱之立碎溺,溺人无算。乾隆十四年(1749),署同知叶齐建屋三楹于山巅,称“中普陀”。植木悬灯以照夜行贾舶。

叶齐有《新建中普陀禅院碑记略》——

乍为平邑海门藩卫,商艘番舶莫不从此盘往,但当口有暗礁,潮落始见,遇骤风急流,多触此破损,行旅恶之甚,加之以棺材礁名。

余署防兹地,正思筹画安全,幸逢两院宪谆谆念切,行余酌议。余因会同乍营参戎魏宗圣、副府江起蛟航勘礁处,一望东有金山,南有黄盘洋,为各港船出入之门户,水势直奔于礁而收乍,则未及礁必先由西转入,暮夜昏黑,无所记认,舟与礁迫,覆裂莫防,环顾礁北,彩旗门外有数小山,错列海边,中有名外蒲山者,与礁相离仅半里许,随促舟相视议于此山竖立长木标杆,悬挂双灯,建庵住僧,以护长明,俾四面遥见灯光,量隔数十余里即行趋避。

于是绘图声覆并申请各宪酌裁,蒙欢纳末议,而督宪喀公适当巡行乍浦,复命道宪本府暨理事司马博周平邑侯阎公铣相与临眺,莫不称善赞成,乃捐建小庵,额曰中普陀禅院,供奉大士、天后、三官、龙神香火,延僧静修,专司灯事,朝暮添续膏火,务使双灯长明,山门内外又设有巨钟、大鼓,时防昼夜潮来,凭高振响,海天空阔之处,何所不闻,其又何虞于冲礁焉!独念斯礁之害,不知其几千百年矣,前之大人当道讵独无念及此而何迟迟以至于今,毋乃有待于兹役乎?然兹役也,各大人不以余为代庖而委之,余何敢辞,亦在其职者当尽其心耳,是为记。

查得外蒲山原系官山,向有陆姓管佃,内将半座又佃与赵姓,今陆载成、陆金门、赵季彪、赵澄等转捐退还,仍归官业,永为庵僧薪火之资,外又捐俸买田三十亩以资岁修之用,又捐备大渡船一只以便往还。

钱仁荣《外蒲山中普陀禅院寺》:咫尺翠微影,聊为泛海游。钟鸣上方寺,日射野僧楼。窗外波涛险,云中树石幽。登高还极目,余兴渺沧洲。

小普陀观音禅院在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民国时香火兴盛。民间盛传“先拜小普陀,后游大普陀”的说法。解放以后,乍浦一度为海防前线,军事禁地,实弹军事训练地。1958年公社化时,仍有外山村一唐姓老人,守庙看山。最终毁于文革。仅留下禅院山门及登山石级和航行灯塔1座。

2004年,小普陀观音禅院在外蒲山原址得以重修。

2006年11月9日,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寺院,举行了隆重的天王殿、观音殿、法堂三个大殿佛像开光仪式。

2009年11月1日(农历九月十五),千手观音殿也相继开光。虽然小普陀禅院没有舟山普陀寺那么壮观,但也有其独有的精致与肃穆。它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佛教信徒活动中心,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于观音的出生、得道和升天之日来小普陀敬香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带着一份平和、一份祝愿来诉说各自的梦想。

连云港云雾山在哪(系浙西天目山余脉)(5)

为纪念我国近代艺术早期启蒙者、佛教高僧李叔同(弘一大师)圆寂50周年,1992年,由平湖国营林场筹资10万余元,在外蒲山西南角,用花岗岩制作了重檐六角形亭一座。

亭上镌刻楹联两副,正面上联是“事能知足心常惬”,下联是“人到无求品自高”。联句选取大师先父李晓楼遗作,1932年由大师亲笔书赠弟子刘质平居士。

面北的亭柱联语,上联是“碧海潮音三千沙界”,下联是“白华山色一代宗风”。此联为全国诗词学会顾问、中国古典研究专家、嘉兴白茅庵居士庄一拂老人撰联并手书。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广涛,字叔同,又号濑筒,生于天津,原籍平湖乍浦镇的城北染店桥(又名李家埭)。因大师在俗时与染店桥李家埭“李文寿”等同辈,属于“文”字辈,谱名“李文涛”,故此亭定名为“文涛亭”。大师五岁丧父,赖生母王氏凤玲抚育成人。大师自幼聪慧过人,五岁开始从生母王氏习诵名诗格言;十七八岁已是一位才气横溢的有为青年,与上海宝山名士袁希濂、娄山诗人许幻园,儒臣蔡小香,江阴书家张小楼等结为金兰,号称“天涯五友”。

1906年,李叔同入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所创作的《送别》、《春游》等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及音乐家刘质平等一批文化名人。

1918年,中年的他入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法号弘一。法师在为僧的二十四年中,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佛学,弘扬佛法,著有佛书《四分律比丘相表记》、《华严集联三百首》等十余种。被佛门学子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终年六十三岁。

他是一位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通才和奇才,也是一代高僧,他的一生,正如赵朴初所说:“无尽奇珍供世人,一轮明月耀天心。”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故乡人民也为乍浦出了这样一位奇人而骄傲。为此,作为大师家乡的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拟在在大师少年常游之处的小乌龟山建造李叔同雕像、弘一望海亭、李叔同诗碑廊,以此来缅怀大师伟绩,弘扬大师的精神。

连云港云雾山在哪(系浙西天目山余脉)(6)

因外蒲山与陆地有一海之隔,中间海流俗称菜荠港,水流湍急,常有覆舟海难之虞。

2000年,由九龙山开发区出资二千八百多万元,在外蒲山与乌龟山之间筑起一座钢丝索桥,取名为通天桥。该桥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桥主跨长208米,桥面净宽3米,于2002年7月竣工。

由于桥所处的方位、地形和地势较为特殊,设计打破了传统桥梁形式,采用空间预应力索结构和现代高强度材料,创造性地按单一受拉构件进行神妙构思,从而形成一种轻盈独特、坚固优美、安全稳定的全新概念的桥梁。

设计技术属中国首创,世界罕见。这种支撑式缆索拉板面网桥,人行其上可见脚下海波汹涌。因此,当代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在此留下诗篇。

2004年5月,杭州《丹霞》诗社同仁来平湖与鹉湖诗社永结盟好,而《丹霞》诗社社长平定在游览通天桥后当即赋诗一首,题为《菜荠港通天桥》——

蓬莱欲上过天桥,桥下惊涛魂魄消。

大士慈容今又见,青林松影石幢遥。

通天桥的建成,极大地便捷了两山之间的往来,小舢板人工摆渡已成为历史。它以天然景色、人文景观、现代工程、历史遗迹为特色,已成为乍浦旅游的“金字招牌”。据统计,每年到外蒲山来游玩人数达10万以上。

连云港云雾山在哪(系浙西天目山余脉)(7)

在通天桥北岸的是乌龟山(俗称富贵山),相传与范蠡有关。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原楚宛(今河南南阳)人,出身贫寒。以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而名闻天下。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吞并越国,迫使勾践为奴。三年后越王勾践获释归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推行“富国强民”政策,在越国大夫范蠡、文种扶助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吴国,雪了国耻。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但此时的范蠡认为勾践为人可共患难,难于同安乐,于是便偕美女西施隐退,回到海盐青龙山(即现在的平湖九龙山)畔,更名为“陶朱”,一边耕种,一边“下海”做起了生意。

据说乌龟山就是范蠡出海做生意的埠头。时过数年,范蠡便累资殷厚,富甲一方,天下人称他为“陶朱公”。所以,乌龟山也叫“铜钱岛”。 乌龟山之巅的平台上,曾矗立起一尊用青铜制作的伟人像,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弃政下海”的大商人、大富翁范蠡。

说到外蒲山,就不能不说里蒲山。

里蒲山周长2.5公里,濒于海,在通天桥北岸,与晕顶山相连接,其下即东沙爿。今为九龙山旅游风景点——海滨浴场,宜于消夏。在五代吴越置乍浦镇遏使于此,西侧坡上有老营盘。据《九山补志》记载,在明清期间乍浦因地处于沿海一带,故在沿海各山头设烽堠台寨,寨最多时设二十二座。

其中蒲山就设有四座,分别是蒲山外寨、蒲山东寨、蒲山西寨、蒲山大寨。设寨是以防海为急,故有台寨之设焉,有烽堠之举焉,烽所以举火,堠即建烽之高阜,闻警则狼烟袅空,千里可旦夕至,台则昼以瞭望,寨则夜以屯聚,防甚密矣,虽或增或减,时有不同,而其设兵以卫民则无弗同也。

每一处景色,每一段记载,每一个传说,都会使外蒲山变得生动而丰富。细细观来,慢慢欣赏,它能给人以无限的感悟和启迪。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