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吴兴茂的十年记忆)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我们这十年吴兴茂的十年记忆)(1)

见习记者 高阳 摄

曾经熟悉的打铁匠,如今已随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远去。但在定海小沙街道大沙村,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已经坚持打铁64年。

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坐落在大沙村边上的田野间,这里就是打铁匠吴兴茂几十年来的“工作间”。从老式木框窗户向里望,可以看到小屋到处摆放着打铁需要的工具和各种半成品:锤子、钳子、铁砧、菜刀、锄头……伴随着“叮当——叮当——”的声音,从窗户里还能看到不停翻动铁料并挥动铁锤敲打的身影。

从14岁到厂里当打铁学徒到现在,吴兴茂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精湛的技艺也在农户间远近闻名。对于78岁的他来说,最近10年是手工打铁的逐渐消逝,但也是农村生活的蒸蒸日上。

13个人学打铁 最后只有一人坚持下来

你听,这个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已经伴随我整整64年了。

1959年,我还是一个14岁小囝时,就进了当时的大沙轻工机械厂当工人,跟着一位姓鲍的师傅学打铁。

刚开始做学徒时,我只能给师傅打打下手,拉拉风箱。师傅把炉火烧得旺旺的,我就把风箱拉得呼呼生风。后来,我就跟着师傅学锻铁。铁坯在炉上烧到红红的,师傅用一把长铁钳将坯料从炉中夹出,放在铁砧上,然后大喊一声:“打!”我就抡着大锤砸,而师傅则拎着小锤打,两人轮流你一下我一下。

别看我现在抡起大锤来轻松自如,刚刚开始打铁时,我的两条手臂酸痛得提不起来,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时间长了,在一年又一年的你来我往、锤起锤落间,我才“百炼成钢”,成为师傅眼中最宠的徒弟、同事们眼中最“牛”的师兄。

我们刚进厂的时候有13个学徒,慢慢地,一个月走一个,三个月走一个,三年走一个……到最后1997年工厂被兼并后,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坚持打铁了。

打铁确实太辛苦了,人家都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没几个人能一直受这份苦。但是我当时家里穷,务农、修水库、砍柴,各种活都做过。老话说,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从来不晓得苦是啥滋味。

我也没读过几年书,只有打铁这门手艺了,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

农具销量逐年下降 手工铁艺需求降低

1997年从厂里出来“单干”后,我跟村干部一说,便要来了这块地,建起一间小屋。这里靠近公路,远离居民区,干活发出的声响不会影响其他村民。

现在打铁比以前方便多了。从厂里出来时,我还花2000多块钱从厂里买了这台二手的空气锤,本来打铁是需要两个人的,全靠这台空气锤,一些简单的活,我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

我每天工作8小时,除非天气太热,我就休息几天,一般是每天5时30分就到打铁铺了,一直到10时30分吃午饭,然后下午继续干。我一天大概能做10把锄头,一把能卖40元左右。但是农具又不是天天换的,我这种质量好的能用更久,而且现在务农的人也少了,像锄头这样的农具,销量越来越少。

因为一个村的需求实在太小,每天早上天蒙蒙亮,我老伴会坐上6点左右的头班公交车,到定海城区或邻村去卖锄头、耙、刀具等。有时,我自己也会进城叫卖。

值得一提的是,10年前,我们坐公交一年要花2000多元的车费,现在政府政策好,老年人坐公交车免费,省了不少钱。

农村生活越来越好 赚辛苦钱的人少了

打铁的活已经不能吸引年轻人了。我儿子就嫌打铁这行苦,早就进了定海城区自谋职业。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想收个徒弟,但没有人愿意。我曾经问过一个年轻人:“假如给你6000元一个月,肯不肯来学打铁?”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太苦,太苦。”

以前,我需要帮手的时候,尽管没有徒弟,但也能在村里找几个人帮忙,每天100元,有些家里有困难的人还是很乐意的。但是这几年,政府发展新农村建设,村委会也对我们村民非常关心,家里有困难的低保户每个月能领一部分钱,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养老金,家家户户每个月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那打铁这份苦,更加没人愿意来吃了。

别说人家,我自己一个月的退休金也从2001年的800多元涨到5200元每月了,我老伴从5年前开始领每月2000多元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这几年,我们家还更新换代了电视机、电冰箱,去年新买了一个洗衣机,所以大家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天打铁,学一行干一行,这门手艺我自己也很喜欢,能坚持这么久,我也舍不得放弃,只要还能抡得动铁锤,就会一直坚持。

有时候,我很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时村里农活多,干活少不了农具,经常使用自然就钝了,过段日子就要请铁匠重新打一下,那时我的铁匠铺可热闹了。

担心手艺失传 呼吁年轻人尝试一下

我和几个其他村里还在打铁的老伙计可以说是最后一批打铁手艺人了,这门手艺如今在传承的已经为数不多了。但我还是希望有年轻人能来学习。

这些年,我也从孙子孙女那里了解了很多现在网络的发展,我们也寻求过在电商平台出售农具,但网络上农具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尽管质量不好,但价格低得过分,我们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就放弃了。

但是年轻人脑子活络,学会了打铁的手艺,可以尝试做更加精致的刀具,如菜刀、剔骨刀、平头刀等等。然后还可以利用网络直播吸引流量,做个品牌。

我一个78岁的老人,光打打农具,就在附近售卖,一年也能有10来万元的毛收入,年轻人如果肯创新、肯下功夫,肯定有出息。

这10年来,虽然铁匠铺没有变,但生活在一步步向前迈进。现在的乡村就像田间种的番薯苗,一簇一簇的绿叶往外生长,迸发勃勃生机。或许未来10年,乡村还会有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机。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