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多长时间出现危险(输液到底危险在哪)

皮试阴性≠不过敏

朋友打电话给我,刚接通,带着哭腔的声音就传了过来。在她焦灼、恐慌、愤怒、杂乱的叙述中,我得知,她儿子昨天滴注青霉素前皮试阴性,吊了一瓶也没事,可今天才吊了半瓶,孩子忽然大呼难受想吐,紧接着呼吸困难、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四肢冰冷……

医生判断为青霉素过敏,紧急抢救。

朋友的情绪濒临崩溃:怎么会过敏呢?情况严重不?他们医院到底行不行?要不要马上往省院转……

我费了好大一番劲才让她平复下来,告诉她,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要吵着转院,否则只会增加风险,有再多质疑也得先抛开,等孩子稳定下来再说!

因为抢救及时,孩子总算有惊无险。

事后,即便主管医生解释了几遍,朋友还是给我打电话求证:明明皮试过,还输了一瓶,怎么第二瓶却过敏了呢?是不是护士拿错了药,医生忽悠我……

现实中,不少人都和她一样,以为只要皮试阴性就和过敏绝缘,可事实并非如此。

正常情况下,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即做出反应,识别它们并将其驱除或消灭。然而,若这种免疫反应过于强烈,会连自身组织也遭到攻击和破坏,也就成了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皮疹、哮喘、发热等,重则可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发作早且快,往往能在医院得到及时抢救,可怕的是迟发型过敏反应,它并不在用药当时发生,而是几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忽然杀个措手不及,朋友的儿子就是这种情况。

除此以外,消毒剂的刺激、服用过抗过敏药物、皮试液存放时间过长、观察不正确等,都可能影响皮试结果的准确性。

所以说,皮试大多数时候是真实有效的,但偶尔会遇上例外情况。因此,皮试阴性也不能掉以轻心!

药物里的“幽灵”

周末,女儿参加兴趣班,等待时,一位家长埋怨国家叫停门诊输液政策:吃药没效果,还不是得输液,以前在门诊就可以输,现在只能办住院。

我随口问了句:“你知道输液有什么危害不?”

这个小问题得到旁边几位家长的积极回应:扎针痛,输液太多会降低自身免疫力、耐药,过敏,费用更高……可对我说起的微粒危害,所有人都闻所未闻。

输液瓶里的药物并非看到的那样纯净,里面游荡着很多肉眼无法看见的微粒,被医学界形象地称为“幽灵”。它们不溶于水也不能被机体代谢,直径只有几微米到二三十微米。

注射剂质量再好都不可能达到零微粒标准。我国2010版药典规定,100毫升以上静脉注射液每毫升含10微米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5粒,25微米以上微粒不得超过3粒,不得检出50微米以上的微粒。也就是说,每瓶药剂都含有“幽灵”,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另外,护士配药掰开安瓿瓶口的瞬间,会有微小玻璃碎屑掉入药液;针头穿过输液瓶塞时,一些微小的橡胶颗粒也会乘机而入;不同药液混到一起时,可能反应生成新微粒;连药液温度变化也可能产生微粒。

输液多长时间出现危险(输液到底危险在哪)(1)

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普通输液器只能滤过直径15~20微米的微粒,即便是最先进的精密过滤输液器,也不能截杀所有“幽灵”,依然有个别漏网之鱼会随药液进入血管。

“幽灵”成功入侵后,随着血循环四处溜达,量少时或许不会兴风作浪,一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刺激血管生出肉芽,或者停留在毛细血管最窄处造成堵塞,导致组织损伤、器官缺血等。

好钢用在刀刃上

除了过敏和微粒,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热原反应、医源性感染和体液平衡紊乱等都是输液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个个都不好惹!正因如此,静脉输液被医学界公认为是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不过,这并不能全盘否定输液,而是要把它用在“刀刃”上,毕竟,输液也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目前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有三种,口服、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各有利弊。

口服用药最常见,简单、方便、痛苦少。服用药物后,人体有一个缓慢的吸收过程,若遇上不良反应,可以通过洗胃等措施来阻止药物吸收。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里,再逐步进入血液,起效比口服快一些,缺点除了局部疼痛,还可能导致臀部结块,惹来“青蛙腿”等麻烦。遇上不良反应,一般也有充分的急救时间。

静脉输液由于绕过了胃肠、肌肉等直接进入血液,数秒内即可分布到全身,起效最为快速,是抢救危急重症、无法进食、严重吸收障碍等患者的救命稻草。可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因为没有任何屏障做缓冲,速度自然更快,程度更深,患者处境更危险。

所以,静脉输液要慎用,随随便便地用高射炮打蚊子往往得不偿失!即便迫不得已挂上液体,除了医护人员的常规巡查,患者及家属也要密切注意身体变化和感受,一旦觉察不适,务必及时提出。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的一个用药原则。

输液多长时间出现危险(输液到底危险在哪)(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