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到江南赶上春(若到江南赶上春)

金庸老先生笔下的李文秀最后骑着白马,去往江南。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莫到江南赶上春(若到江南赶上春)(1)

当年看到这样的结尾,总想着李文秀如果真到了江南,看到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会不会喜欢上江南?毕竟像白居易、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舍不得离开,浅草没了马蹄,水光潋滟西子湖,“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江南让人如此魂牵梦萦,曲折与迷人之处,不仅有美食风物,还有那奇人异事,步步生辉,可能一不小心一个脚印就踩到一则前人逸事,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他们记忆中的江南?

莫到江南赶上春(若到江南赶上春)(2)

《这里是江南》是美食作家、民间文化研究者谈正衡的散文小品集,四辑内容,从江南齿颊留香的美食、江湖各行业奇人、美丽幽静的古镇,还有那些浸润在记忆深处的童谣和童年时光,在水乡的涟漪里荡漾。对于作者来说,南方的一草一木,河流山川都是他的精神原乡。桑塔格曾说:“怀旧本身成了怀旧的对象,对某种难以重新找回的感觉的回忆,成了感觉的对象。”作者写这些文章的心情,是把江南当成一个念想,是一代人对故乡的个人记忆,这是灵魂的皈依,也是一次逃逸,唤醒曾经舌苔上的味道,定格在人生意义中。

小小的螺蛳拾取来,姜丝喷酒爆炒,水磨红辣椒撒葱花,或葱头椒丝爆炒,喷酒撒糖红酱油加宽汤,清淡汤头重在提鲜。美食专辑从算不上一道菜的螺蛳开启阅读这本书的味蕾之旅。螺蛳在江南就仿佛是北方的花毛一体,最有大排档街头气息,吸吃螺蛳在作者笔下变成了武侠小说中裘千尺的枣核钉,杀人于无形。浙人吮吸螺蛳本事和吮吸钞票本事一样了得,这样妙趣横生的描述比比皆是。

莫到江南赶上春(若到江南赶上春)(3)

作者笔下写了很多安徽美食,徽菜中的臭鳜鱼那绝对是招牌菜。因为鳜鱼的谐音梗“贵”“桂”,广受民间喜欢。在《鳜有怒 亦讨巧》中既有鳜鱼备受文人墨客喜爱的历史,国画中的花鳜鱼,扬州八怪李鱓喜欢花柳条穿嘴的鳜鱼,从口腹之道到芸芸众生中的乐观积极态度。八大山人朱耷画笔下的白眼翘嘴鳜充满了亡国倔强之气。如文章中所写:鳜鱼有幸,在中国最优美的诗歌和文人画里悠游了千百年

除了鳜鱼的卧穴性懒习性,鳜鱼的做法最佳就是清蒸鳜鱼,在家做挑八两左右、多葱、蒸八分钟之后要关火“焐”三四分钟。煲汤、醋溜、需要一些刀功。而臭鳜鱼据传商贩运送防止变质一层鱼一层酒水盐水贮存,油煎小火,“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虽然人在北方,但也能吃到本地安徽菜馆安庆人士做的臭鳜鱼,确实名不虚传,味道纷杂,肉质鲜美鲜香,非常下饭。

除了读来口舌生香的江南美食,书中还讲述了各种江湖奇人的故事,能一下子把人拉回到那个不算遥远的时代,此时作者就犹如《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话说刘鹗也是江南人士,比如说大鼓书的徐三,惊堂木一拍,有俚语俗话,更有英雄战沙场的慷慨之声,这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如今听播客看直播难以体会的美妙经验。

打莲枪的校花刘玉英、纹枰论道的棋魁赵大头、放鱼鹰的罗老二等,有的人依靠这鱼米之乡的地利养活一家人,有的人因为时代原因消逝在人海之中,这些民间奇人都是普通人的代表,他们的奋斗和光彩也是曾经那个时代枯燥贫困但生动的荣光。这些可爱特点鲜明的人,配上古朴秀美、水汽氤氲的小镇、诗意深邃的仙谭,往事悠悠的老街,更觉有浓浓人情味。

莫到江南赶上春(若到江南赶上春)(4)

作者谈正衡一直生活在长江边,如马克吐温一般的人生经历,对于故乡,对于曾经在水边船上山间度过的日子,有着深入骨髓的温情和一丝淡淡的忧伤。那些稚嫩的童谣一声声传来,赤脚的孩子背着缝制的书包像欢乐的鸟儿扇着双翅掠过乡间的小路。初夏的麦场上飘着打麦的尘屑,跟着拼命奔跑想去追上那河上的龙船,这些云淡风轻的时光带有很大的暗示性,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让大家都能回到光着脚丫无忧无虑的童年,不管是河流上的打鱼人家,还是抓虾的田埂之上,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时光了。

作者用文字用极大的热情和细腻的篇幅勾画出旧日江南之景、情、人,还有打捞出曾经生活在那里的童年的自己,这样的文字通道让人更加了解江南,不仅存在诗词想象里,而是沿着这条通道骑着白马,一路马不停蹄奔赴一场与江南久违的约会。

莫到江南赶上春(若到江南赶上春)(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