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1)

德云社现在是做大了,一个班子有四百来号人,这二十多年来发展着实不易。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满天飞,到底是个啥样子?

话不多说,我们就从头说起,说一说德云社这二十五年来的风云变化。

一、郭德纲初学艺

说起德云社,肯定绕不过郭德纲。

郭德纲,本名郭大纲,1973年1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大红桥附近的北竹林村大众里,父亲郭有源是一名警察,母亲是一位小学老师。

郭德纲父亲、母亲双方家族两千多口,几乎没有从事曲艺工作的,为什么偏偏他就干文艺工作?这不得不说他小时候的事儿。郭德纲小时候,他母亲身体不好,就常被父亲带到单位去;父亲的管片儿内有个红桥俱乐部,常演些戏曲和曲艺,从天津大鼓、快板、相声、评书到河北梆子等各种地方小曲儿,应有尽有。父亲工作时,便把他安排在这里。懵懂中的郭德纲逮着什么看什么,看什么学什么,瞪大了眼,学得倒也像模像样。幼时的这些戏曲和曲艺熏陶,影响了郭德纲后来的整个人生。郭德纲酷爱曲艺,和这段成长经历关系密切。真是应了那句话:跟着啥人学啥活儿。

孟母三迁和这一个道理。为啥学区房这么贵?估计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2)

婴儿时期的郭德纲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3)

少儿时期的郭德纲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4)

少儿时期的郭德纲

据郭德纲父亲说,郭德纲从小记忆力就好,看了电视里的相声,就能背下来,并且大差不差演下来;郭德纲爱表演,不怯场,“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别人家办喜事,喊郭德纲来一段,他毫不畏惧,开嗓子就唱。”

在郭德纲少年时代,有两个志趣相投的玩伴儿。一个叫小五,另一个叫小勇。小五的父亲是老评书艺人,曾经在东北红遍天,晚年了来到天津。小五大名高坚芳,现在是天津有名的评书演员。小五父亲是著名评书艺术家高祥凯,艺名高庆海。高庆海一见郭德纲,就喜欢上了,说:“这孩子面相好,上人见喜”。由是,郭德纲开始了学艺生涯;先拜评书艺人高庆海为师,学习评书。

这一年是1979年,郭德纲6岁。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5)

1981年,郭德纲每天去高先生家跟着学习相声,虽然高先生最拿手的是评书。

时隔多年说起这段学习经历,高先生印象仍然深刻:当时郭德纲就懂得尊师重道,知道高先生爱看《天津日报》,每天早上都在路上先买一份《天津日报》给高先生带过去;郭德纲每天都很早到高先生家,在高先生和高坚芳这对父子起床前,帮着高先生收拾收拾屋子,烧烧开水,沏壶茶,然后等着高先生起床授课。

高先生拿手的是评书,却以相声开蒙小郭,用的是传统相声《五行诗》。

1984年,郭德纲又拜师盲艺人王田雨,跟着他学西河大鼓;同时还跟着“九爷”常宝丰学相声。这时他说的相声段子有《杨家将》、《张广泰回家》、《隋唐》等。

有一个小故事就当段子听吧:郭德纲在常宝丰家中看到一套六本,市场根本买不到的内部资料《传统相声文本》,如获至宝,就一本一本借回家,一本一本手抄下来。对于爱好相声的人来说,这不算啥事儿。

这一年,天津第二工人文化宫的消夏相声晚会上,郭德纲第一次登台演出,他13岁了;和他搭档演出的是高庆海先生的儿子小五。

虽然时隔多年,他至今记得两人蹬着自行车兴奋地对着词儿的情形。这次演出之后,郭德纲加入了天津市曲艺团青年队,为别人捧哏。

二、郭德纲三次进京

1988年,15岁的郭德纲要闯江湖了,他选择的目标是首都,这是他第一次进京。

郭德纲报考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下边的一个说唱团,通过了,在团里待了一年。可惜,因为年龄小,功夫也不扎实,被退回天津。

插一个题外故事:当时,全国总工会文工团里有个检场的藏族小伙叫杨红,学舞蹈,多年后靠“曲艺”,在曲苑杂坛的加持下,大红大紫。他艺名洛桑,和博林一起开了个系列,叫《洛桑学艺》。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6)

青年时候的郭德纲

1988年,北京台开办了一档《七色光》的少儿节目,潘粤明还主持过。在这档节目里,有两位相声演员为常驻嘉宾: “瘦嘻嘻”扮演者常宝霆的弟子安宁、“胖哈哈”扮演者相声演员赵小林。

赵小林的妻子马贵荣是相声作家,借着“胖哈哈”的名号,夫妻俩在北京西城少年宫成立“胖哈哈少儿幽默艺术团”,专门教孩子们说相声。一茬茬爱说相声的孩子进入艺术团,其中有一个生于曲艺世家的孩子,叫张伯鑫。入团后,张伯鑫一边学相声,一边教学弟们打快板;给他捧哏的,是大胖孩子孙越。除了张伯鑫、孙越,艺术团里还有徐德亮、王玥波、李菁…

这个时候的李菁,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和郭德纲还扯不上师兄弟。这个时候的孙越也只有十来岁,他是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先生的舅外孙。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7)

相声作家,马贵荣

在北京待不下去了,只有打道回府。1989年,郭德纲拜时任红桥区文化馆馆长的杨志刚为师,学习相声;这段时间他学习了《九艺闹公堂》、《打灯谜》、《八扇屏》、《大保镖》、《吃元宵》等传统相声段子。为了糊口,郭德纲在天津各种小剧团里唱戏,过上“跑江湖”的日子。

1990年,不甘心离开相声艺术的郭德纲第二次来到北京,但因为找不到接纳他的相声表演团体,只待了三四天就回津了。回天津后,老郭自己盘了个剧场,打算开剧场说相声。这一年,他17岁。

1994年,21岁的郭德纲在天津的文化馆结识了胡中慧,两人一谈,谈到一块了,胡中慧也喜欢相声。有了共同话题,自然越说越密切,就这样两人走到了一起;半年后,两人结婚了,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8)

郭德纲不甘心失败,他很不服气;相声做不好,就做起了的小生意,但都以赔钱告终,还负债累累,要账的人天天堵门。实在没有办法,无奈之下只得把刚买的婚房卖了,用来还债。

殊不知,离开了相声,陷入柴米油盐的困顿中,加上卖房还债,让郭德纲和妻子胡中惠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到了1995年中,怀有身孕的胡中惠事实上与郭德纲已处于分居状态。这也直接导致1996年两人离婚。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9)

青年时期郭德纲

1995年,内外交困的郭德纲第三次闯荡北京;虽然已经失败了两次,但他还是决定再博一把。这次去北京,他目的很明确:求收留。

他甚至咬碎牙,狠了心,愿意恶心自己:像那些他看不上的人一样,“穿一个小西装,抹个红嘴巴儿,演一场一百块钱,一个月两千块钱”。当生活难以为继,还有啥脸面可讲?还有啥志气可讲?活下来是最好的鼓励。

他想明白了:干什么,也得先活着。

郭德纲对外宣称是白全福的徒孙,杨志刚的徒弟。他太需要一个靠山了。他心里着实不服:相声、说书、京戏、梆子、评戏一样不差,这帮孙子捆在一起还没我强呢,他们能火,凭什么我不行?我不能就这么在天津挣点钱,一辈子老婆孩子热炕头,等有一天我老了,指定大嘴巴抽自己:“哪怕头破血流、折条腿,这辈子我不冤。”

这一次,他从最底层干起,给各种各类剧团唱戏、打杂、做零工,但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有机会他就创作相声段子。

多年以后老郭说起这段经历,还唏嘘万千;但他又非常感谢这段经历,正是这段辛酸的经历,成就了老郭不屈不挠的性格。“成名成腕儿”之前,老郭演绎了一出人生血泪史,里面包含着个辛酸:

1.从朋友手上借了4000块钱,入京后,只能住八平米的平房;

2.丰台一个评剧团拖欠工资,天天拿面熬浆糊

3.发高烧没钱,把BB机卖了换消炎药和馒头;

4.散戏后错过末班车,走了一晚上夜路回家。走到半路,实在扛不住了,叫一出租车想拿手表换同情,人家理都没理。

……

老郭看着天上点点繁星,当时就落了泪。

三、北京相声大会

郭德纲第三次进京,才算立住了脚步,也有了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可是,一切曲折,过程艰难,说来唏嘘。

当时参与的人有三个:郭德纲、老演员张文顺、年轻演员李菁。

最早每周六场演出,后来听相声的人不多,入不敷出,就变成周末两场。郭德纲日后经常说到的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这一年,李菁只有17岁。所以,李菁是不是德云社的三元老,历来有争议;但确凿的事实是:李菁陪郭德纲度过了最艰难的十年,从1995年到2005年。2005年年底,德云社已经时来运转,日子好过多了。

这个时候的李菁,还没有拜师学过相声;李菁擅长的是快板。2006年,李菁拜师胜杰为师,才和郭德纲扯上师兄弟。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10)

成立北京相声大会其实并不是郭德纲的主意,是张文顺先提出的。

北京相声大会自1995年成立直到2004年下半年,才稍有起色;整整十年,北京相声大会都是一个不温不火、十分凄惨的局面。在那十年里,所有人都在摸索着前进,看不到半点曙光;若不是张文顺的坚持,估计就没有今天的德云社了。那时候张文顺家境殷实,北京相声大会基本上是他在出钱贴补。他并不图什么,只是喜欢相声,欣赏郭德纲。

如此而已!

郭德纲先是和小胖子王玥波搭档,后来和范振钰、张文顺、田立禾等名家搭档;期间发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段子,参加过很多小型演出。主要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

在小剧团唱戏,讲好了一个月一千块,该结账了,对方却不给钱。晚上散场了,没有公交,就用身上仅剩的2块钱买了包子,一边吃一边走回远在大兴郊区的出租屋;路上老郭哭了。老郭说,那是他在北京唯一哭过的一次。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11)

分头小黑胖子郭德纲和王玥波

关于第三次去北京,还有一种说法是:老郭与其口盟师父杨志刚交恶,迫不得已离开天津。离开师父杨志刚后,老郭再去天津别的社团,头一天人家还要他,第二天就让他别来了。从此,老郭在天津便没有了立足之地。

还有人八卦:老郭早年买一录音机,经常四处“偷师”,因此练就无数经典老段子,杂融众家之长为一炉,引来天津主流相声界不满。

多年后聊起第三次进京,老郭依然耿耿于怀:“我三次进北京,恳求你们收留我,生生是你们把我逼出来的,但凡有一个有文化的人,让他来,留在手底下当个马仔,我就认投了。我愿意给你当狗,你不要,你怕我咬你,非把我轰出去,结果,我成了龙。”

老郭的这段说辞,后来又被人编排成“野狗”论,说老郭进京,要咬人的。

虽然第三次来北京,虽然有演出,老郭其实还是无着无落,在北京晃荡着,这一晃就是一年多,身前没正事,遍尝人间苦。

他没有靠山,不是名门正派,谁愿意欣赏一个野地里顽强生长起来的狗尾巴花儿?

1996年,相声已经很不景气了,也可以说早已没落了。赵小林、马贵荣夫妻俩办的艺术团也难以为继,孩子们有地儿学,但没地儿说,缺少舞台。马贵荣也急呀,她四处辗转,多方打听,最后联系到琉璃厂内的“京味茶馆”;这是民俗爱好者冯建华所建,马贵荣就把孩子们送到茶馆说相声。

1996年的一天,郭德纲晃荡到南城,路过一个小茶馆,里边有几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在说传统相声,一下子吸引了老郭。立着听了一会儿,那声音就挠到了郭德纲的心窝里了。他钻进茶馆,听着听着,就加入了他们,飙了一段《金龟铁甲》;上台说完,孩子们都惊了,其中有个大眼儿孩子很佩服老郭,这个孩子,就是李菁。当时孙越也在场,他回忆当年情况,只说面对一帮“争强好胜”的小孩儿,老郭很不服气,所以上台秀了几手。没想到,擂台打完,冯老板过来说:“郭先生您留下吧。”

老郭留了下来,就一起说相声。谁也想不到,他们说的传统相声,底下的观众居然很喜欢。

郭德纲后来经常来,来了经常登台说相声,小茶馆的票房一天比一天好,并开始爆满,从屋里坐到屋外,甚至有观众在门外隔着窗户听相声。

看到爆满的观众,郭德纲有了自信:“相声原来没死啊,不至于像人们说的那样传统相声不能说了,没有人听了,与时代脱节了。谁说的这些话?这是观众们说的么?不是。这是有些个相声演员自个儿说的!人家观众没说这话啊。”

郭德纲想明白了:相声,还是要到剧场里说。

冯建华这句“您留下吧”,对郭德纲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国相声界,都意义重大。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12)

德云社”故事开始之地,京味茶馆

正是这句话,让三次进京、三度飘零的郭德纲有了一个说相声的落脚处。老郭把充满江湖气的天津相声带入京味茶馆,正是在京味茶馆,老郭有句话,张伯鑫多年以后还记得十分清楚:“我就是条来北京争饭的疯狗。”

1996年,郭德纲与范振钰合作过;但单靠说相声养不住人,于是,老郭在《美食故事》担任主持人兼编导。他要抓钱也,抓钱养相声。

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徐德亮等也陆续加入演出队伍;老郭的摊子要做大。

1996年2月8日,郭德纲第一任妻子胡中惠生下儿子郭麒麟;不久,俩人离婚,胡中惠远走日本,儿子郭麒麟由郭德纲的父母抚养。

老郭虽然有了根据地,但他也到外地演出。

1997年,郭德纲去河北保定演出,认识了王惠。王惠曾是天津某剧场唱平剧大鼓的演员,比郭德纲小三岁,是个京韵大鼓演员;父亲是经商的,家境好,比郭德纲好得多得多。

甭看王惠现在很少会在舞台上露面,但她年轻时候,是个美女,是一名很出色、很有名的京韵大鼓演员。王惠出名很早,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出名了。郭德纲遇见王惠的时候,虽然说了几年相声,但和王惠比起来,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落魄地一塌糊涂。王惠的知名度,超出老郭一大截;他与王惠的差距可谓肉眼可见。

郭德纲对王惠印象很深;之后,两人演出时接触多了,郭德纲便对王惠心生好感,开始有不一样的想法。呵呵!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13)

青年时期的王惠唱京韵大鼓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14)

德云社究竟有多会玩(德云社14世纪恩怨)(15)

1998年,老郭的队伍扩展到十几个人,演出场地也从茶楼扩展到茶馆戏楼。

这一年,老郭跟冯老板闹矛盾,离开京味茶馆,并有意识地召集同行说剧场相声。他把天津曲艺界的范振钰、金文声等人叫到了中和戏院,在那儿新支了一个场子;中和戏院是一处乾隆年间老戏楼,这个时候早已破落。老郭收拾打扫了,作为自己的战场。给老郭捧哏的人,是王玥波。

在中和戏院演出,有个十七岁的小伙子每场必到,这人叫何伟。除了何伟,还有一个斜肩膀的老先生,那正是“德云社”的灵魂人物:张文顺。张老爷子第一次见老郭上台,就对旁人说:“这小子是个角儿。”

中和戏院演出没多久,老郭的班子就散了。因为节目太少,观众也不多,撑不住。没办法,老郭只好再次在京城其他馆内漂泊,这儿说一段,哪里说一段。这段时光虽然落魄,但没动摇他在剧场说相声的决心;同时,老郭还有进体制的念想。

老郭,等待他的除了煎熬还是煎熬,一直到2005年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