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馆藏的墓志(明代处士墓志入藏西安唐都新碑林)

碑林馆藏的墓志(明代处士墓志入藏西安唐都新碑林)(1)

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处士”“高士”“隐士”,听听这些称谓,都会让人觉得充满了神秘色彩。5月20日,西安唐都新碑林博物馆接受了市民捐赠的一合明代处士墓志,该墓志的入藏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藏品内涵,而且为研究“处士”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提供了实物资料。

5月20日,记者在捐赠现场看到,这合墓志保存完整,为青石材质,志盖上撰写着“大明处士王公合葬墓志铭”几个大字,志石上则刻录着这位名叫“王待”的明代处士的生平事迹。根据墓志铭文来看,墓主人王待兄弟三人,二弟王侁,三弟王衝。“自幼赋性纯蔫,心地清明......读圣贤书,克孝於亲,克友於弟,而诸伯叔间亦皆事之惟厚,乡党宗族咸珎重之......”墓志记载王待是一位儒商,自幼平和聪慧、好学上进,在家中孝敬父母,呵护弟弟;一生乐善好施,帮助了很多人,生前十分受乡邻敬重。明弘治十六年(1503)冬,王待因病去世,终年76岁,归葬位于咸宁县的鸿固原上的祖坟。在弥留之际,王待将自己的孙子叫到病床前,再三叮嘱要继承与人为善、勤勉敬业的家风。

碑林馆藏的墓志(明代处士墓志入藏西安唐都新碑林)(2)

碑林馆藏的墓志(明代处士墓志入藏西安唐都新碑林)(3)

记者查阅《辞海》发现,处士为古代称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现代汉语词典》词条的解释为“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南怀瑾文集中,对处士多有涉猎。文中表示,“处士”的意义,就是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在唐代习惯称为“高士”,再早一点便叫“隐士”。虽然是“隐士”,但这类人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特色人物。除了独善其身,他们有时为了国家天下人民的利益,也会婉转设法,提出很有影响力的主意,帮助社会实现安定。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有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

“处士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婚配选择、观念信仰承袭以及地域流动分布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西安唐都新碑林博物馆馆长印建幸表示,这一合明代处士墓志对于研究当时“处士”阶层的社会地位、生活风貌以及价值取向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