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马说重点知识(文言文提升专题)

在此,我们每次选出一、两篇历代名篇,重温和学习。在此,我们每次选出一、两篇历代名篇,重温和学习。

古文第一讲:整体感知文章,把握结构脉络。我们从知识点梳理、范文导读和中考真题分析三部分来讲解。

一、知识点梳理:

语文文言文马说重点知识(文言文提升专题)(1)

1、分析分析写作背景,从而体会写作情感

每篇文言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才可能被传诵至今。这些写作背景,无非就是从景和情两方面出发。先说景,我们要把握大历史背景,可能是国泰民安,也可能是战火纷乱。前者就会让作者有美好抱负的憧憬和展现;后者就会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或者抱憾忧伤的情绪。所以景和情是不可分离的,不同的景,触发作者不同的创作灵感。而且同一个诗人或文学家,不同的生活背景也会有不同的创作内容,比如杜甫,他除了有战乱下的诗篇外,还有闲情逸致的文学作品。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重点就是要揣摩作者的情感,深挖他们的心里诉求,并且要用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加以分析,切不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品评。比如,寄情山水的文章,有的是有感而发,憧憬前程,有的就是逃离避世了。

  1. 感知文章大意

首先可以和现代文阅读一样,抓住关键性句子,分段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曹刿论战》中,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和第三段“即克,公问其故”就是关键性句子,就可以使段落一目了然。然后,将每段大意合并,并且找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能是总分、并列、因果、递进等),就可以有文章大意了。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共四段,分别写:进谏的缘起、内容、国内影响、国外结果。并且结合题目,可以概括大意为:邹忌如何让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1. 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就是段落编排,也就是写作思路。其实,这和现代文写作是一个原则:写事的话,就要写到主人、事件、结果;如果是物,就要写到是什么、特征、事例等;如果是议论文,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那么从阅读文言文的角度来,首先要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要人物是谁;然后理清哪个人做了那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的原因、过程、发展和结果;最后,总结通过这些事情,表现出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和品质。比如王安石的《醉翁亭记》,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乐”是指: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和与民同乐)。

二、范文导读: 韩愈《马说》

原文分享: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

知识点一:写作背景分析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写于公元795~800年间,当时当政的唐德宗昏庸无能,疏远贤臣,导致国力退化,内忧外患。韩愈多次上书请命,却不被采用,感到朝廷的昏暗。这样的历史背景,就可以了解韩愈写《马说》的倾向是,用千里马和伯乐来托物言志,表达对于统治者不能辨识人才、运用人才,而是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所以,作者的表达观点,就是不满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才不被重用,无处施展才华,而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郁郁不得志,通过揭露和讽刺,表达了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知识点二:文章大意

全文共三个段落,第一段写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必须先有伯乐;第二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第三段感叹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文章大意是,借马说理,表达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甚至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知识点三:文章结构

《马说》是议论文,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下来是论证。作者重点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既写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点出了不识真才者的愚昧昏庸。最后一句话总结得很关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总之,文章首尾这两句是结构分析的关键。

语文文言文马说重点知识(文言文提升专题)(2)

三、中考真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翻译下面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回答: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回答:“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真实因为其内心“悄怆”。 (从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

—————————

韩愈和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中最著名的作家,开创各自散文新语,他们 的《马说》和《小石潭记》也是中考常考名篇,更是百读不厌的文章,值得很好回味。

文言文阅读,其实和现代文阅读一样,也在于多读,多读就可以读通,天下文章,文章千变万化,修辞各有千秋,文风各得其所,但是文法不会变,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思路写就。

深挖文章的根,是所有阅读练习的通途。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