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哪一届用的是人造雪(百科冬奥用雪自由)

冬奥会哪一届用的是人造雪(百科冬奥用雪自由)(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頔

冬季奥运会是冰雪运动的圣殿,而冰和雪可以说是这座圣殿的自然地基。冰上项目一般在室内场馆进行,人工制冰的技术在20世纪初便相对成熟。但在户外进行的雪上项目,很有“靠天吃饭”的感觉,在没有人工造雪的时代,冬奥会的主办方常常要为雪犯愁。

第三届冬奥会1932年2月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但这个月最终成了美国气象部门有观察记录以来147年历史上最暖和的一个2月。距大会开幕式仅剩10天时,普莱西德湖高原的群山依然没有被雪覆盖。不得已人们只好用滑雪板从地势非常高的地区将雪运送到普莱西德湖。另外,还有一个个装满了雪的集装箱由火车从北部运到这个小镇。

1964年冬奥会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举行,也是遭遇了反常的温暖,无论是城区还是山地,降雪一落地便迅速融解,难以积存。市政当局只好紧急动员军队、学生和附近居民上山,从阴冷积雪处筐背篮提,将雪搬往需要的地方。为了解决严重的缺雪问题,奥地利政府派出军队,从阿尔卑斯山上采雪下山,利用卡车将2万块冰砖运送到雪橇比赛赛场上,同时将4万立方米的雪铺到高山滑雪的赛场,还准备了2万立方米的雪,以备不时之需。

缺雪是个大麻烦,而降雪多了也不是好事。1972年的长野冬奥会就遇到了天然降雪过多的情况。为了达到赛道的雪质要求,在开幕之前的3个月时间里,主办方动用大量人力清除了赛道上超过2万立方米的天然雪。

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再次举办冬奥会,恐怕是1932年首次举办时吃够了缺雪的亏,这次用上了人工造雪的技术,此后的历届冬奥会,人工造雪逐渐成了常规操作。

人工造雪通常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人为模拟天然降雪的过程,将微细的水滴喷射或喷洒到冷空气中,实现由水滴到雪花的转变。除了有助减少“靠天吃饭”的不稳定因素,人造雪比天然雪更能抵御风、雨以及温度变化的影响,更为稳定和持久。这也意味着,人造雪可以使赛道的雪质更好, 更为稳定,对参赛运动员来说也更为公平。

通常人工造雪都是使用“雪炮”式造雪机,它利用高压空气将水流打碎成细密的雾状,这些水雾遇到寒冷的外部空气,就会在落地之前快速凝固成为冰晶,变成人们所熟知的雪花。 北京冬奥会所使用的雪炮制出的人工雪,分为9种型号,以满足不同运动项目对雪质的不同要求。型号越小越接近粉雪,号越大雪则越湿。白天温度较高时,使用含水量少的小号雪。当夜间达到零下二十几度时,则使用7号雪、8号雪,这样出来的雪质更好。

冬奥会哪一届用的是人造雪(百科冬奥用雪自由)(2)

刚刚造出来的雪,虽然密度大于自然降雪,但仍达不到直接在上面比赛的标准。需要经过重约六吨的压雪机反复碾压,雪才能逐渐变得紧实,变身成为华丽的冰状雪。这里说的 “冰状雪”是雪上运动的一个名词,用来形容滑雪场上雪质的一种状态,雪花的密度约为0.65g/m³。用其铺设出来的雪道表面保持结晶状态,仿若有着一层薄薄的“冰壳”,硬度大,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能保证雪道表面不变形,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相对完美。

本届冬奥会将是有史以来第一届100%使用人造雪的奥运会。而且不同气候条件的冰状雪赛道制作技术被我国的技术团队一一攻克,我们自主打造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冰状雪赛道,冰雪硬度测量仪和冰雪粒径测量仪等冰状雪赛道专业监测设备也实现国产化,成本大幅压缩,为“后冬奥时代”的滑雪赛道建设提供绿色、高效的样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