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最精辟三句名言(乘桴浮于海)

作者:张春生

以前,很多文人一到海边,就会不由自主想起一句话:“乘桴浮于海。”这也形成了滨海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雷州半岛如一条彩色的飘带,蜿蜒于大海深处,这种文化现象就更加明显。

左宗棠最精辟三句名言(乘桴浮于海)(1)

岭南是蛮荒之境,“极南”湛江,更是贬官终极流亡地

苏轼1097年贬到海南,在雷州半岛最南端渡海时,曾自嘲说:“岂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者耶?’”

几天后,苏辙写了一首《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雷州作》,说苏轼贬至海南,是“飘然从孔公,乘桴南海涘”。

1100年,苏轼遇赦北还,夜渡琼州海峡到雷州半岛。当时是六月下旬,月明星稀,风静波平,苏轼心情激荡,敲着船舷唱歌,有两句就是“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不只二苏用这个典故,雷州十贤其他人也拿这个抒发情怀。

左宗棠最精辟三句名言(乘桴浮于海)(2)

李纲

如1129年李纲贬到雷州,中秋之夜与儿子对坐饮酒。中秋,正是思乡的时候,何况月华如霜?不过虽然怀乡思亲,李纲却并不感伤。在他写的《中秋月色佳甚,与宗之对酌天宁寺宝华堂》一诗中,最后两句就很豪爽:“起舞月中心尚壮,乘槎直欲造蓬瀛”。

左宗棠最精辟三句名言(乘桴浮于海)(3)

胡铨

1148年,胡铨被贬海南,在雷州渡海时,天已将暮。远山如髻,银波闪动,胡铨意气风发,把自己和古人相比照,“仲连蹈海齐虚语,鲁叟乘槎亦谩谈。争似澹庵乘兴往,银山千叠酒微酣。”

李光经过雷州半岛,到海南后,也写下“鲁叟乘桴意,他年莫问津”这样的句子。

“乘桴浮于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大家一到雷州半岛,就不约而同地用它来抒怀呢?

原来这是有关孔子的一个典故。孔子是山东人,称为鲁叟。他的主张不被采用,连续碰钉子后,禁不住发了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就是他的儒家仁政理念; 桴,木筏子。意思是自己主张不能施行,就乘木筏子到海外去。到海外干什么?是继续推行自己仁政主张,还是学道家游仙避世?夫子没说。不过老夫子一生,周游列国,到处推销自己主张,活动区域都在内陆,始终没有到大海中去,“乘桴浮于海”也只停留在口头上。

左宗棠最精辟三句名言(乘桴浮于海)(4)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论语》成为经书后,这句话被读书人熟知,并引起无数人共鸣。因为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问题:人生苦短,功业难建。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长大了,在患得患失中就变老了,回头看时,什么也没干成; 何况有时有志难申,落魄穷途。雷州十贤这些人,都是进士出身,自然熟知孔子的这句话,他们到了雷州半岛,面对亘古不变的无穷无尽的滔滔海潮,肯定会浮想联翩。他们耳际,除了海潮声,还应该有孔子那声悠远的叹息。

不过,无论在海边心情如何,一旦到了贬所,安定下来,他们上进的本性就显露出来。苏轼在海南教化民众,鼓励学子向学,结果海南文脉突盛,考上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

左宗棠最精辟三句名言(乘桴浮于海)(5)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在雷州写下《老子解》等书,胡铨李光在海南也做了很多事,他们的“乘桴浮于海”,其实是穷厄之时对理想的坚守。

有意思的是,虽然大家老是吵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真正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宋代对官吏薪俸虽厚,条条框框限制也很多。苏轼在黄州时,和朋友聚会,大醉之余,写下一首词,最后两句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坐小舟到江海去,其实也是乘桴浮于海。才子的文章传得很快,一会儿大家都知道了,这可急坏了当时的太守,他有监督苏轼居住的责任,苏轼真要绝江海而去,他可是要受处分的。惊慌失措的太守赶到苏轼住所,看到苏轼酒醉未醒,鼾声如雷,一颗心才放下来。

左宗棠最精辟三句名言(乘桴浮于海)(6)

苏轼

黄州版的“乘桴浮于海”,终于没有成行。不过苏轼当时已认识到,人是寄身于世的,“长恨此身非吾有”,有了这样的心态,海内海外对他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乘桴浮于海”这个典故,看雷州文化,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奇妙之处。命运之神常给人们带来机遇和幸福,也带来挑战和苦难。但不管是上升时的顺风顺水,还是逆境时的艰难坎坷,你都完全可以活得很精彩。不过,你必须要有一颗永远向上的心。

(张春生,湛江市坡头区爱周中学教师,岭南师院雷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金时代》特邀编委,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评审专家,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湛江市作协会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