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所谓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庖丁分明说解牛)

很多人都读过听过庖丁解牛的故事,但对魏惠王(即文惠王)的:“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句话感到不解,有牛头不对马嘴之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庖丁解牛所谓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庖丁解牛所谓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庖丁分明说解牛)

庖丁解牛所谓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很多人都读过听过庖丁解牛的故事,但对魏惠王(即文惠王)的:“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句话感到不解,有牛头不对马嘴之感。

咱们还是从《庄子.养生主》篇中来去寻求答案。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尽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即是:人的生命有限, 智识却没有止境,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智识,必然会劳心伤神,既然已经劳神伤神,却还要不停地追索可就很危险了。去做好事但不图美名,去做坏事但不至于遭受刑罚的耻辱。顺其自然,并且把他当做常理,就能够保护自己,也就能保全自己的天性,不给父母留下后患,自己也就能享尽天年了。

这段话是《庄子.养生主》的总纲,庄子认为,养生之道主要是能够顺其自然,忘掉所有的感情,不为外界的事物所阻碍。提出了养生重要的是能够做到“缘督以为经”,就是要遵循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发展。

接着庄子用庖丁为文惠王解牛的事情,诠释养生之道,看手艺非门后凡响的解牛精彩场景:只见庖丁手碰到的地方,肩抵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和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了皮骨相离的声音,以及迅速插进刀子的唰唰声,像美妙的音乐一样,既能合乎《桑林》舞曲,又能配得出《经首》的乐律,非常符合典雅乐韵的节拍。

文惠王见此情此景,不禁赞叹道:“啊,真是神奇啊!你的手艺怎么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啊!”

庖丁将刀放下之后回答道:“臣所喜好的是其中的道,而这已经超越了臣对解牛技术的追求了。”

文惠王对此表示不解,问庖丁说:“哦,难道说这解牛的过程中还蕴藏着什么道吗?”

庖丁解释说:“当然,这其中的确是有道理存在的。”惠王感到好奇,就对庖丁说:“那么,你且说说看。”

于是庖丁慢慢地讲道:“大王,臣喜欢研究事物的规律,这和一般的记忆相比又提升了一层境界。我最初解牛的时候,总是看见一头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就不再看到完整的牛了,如今我只需要用心体会,而不用眼睛去看,目光停止了,但心智还在运转,按照牛身体的结构,向骨头里中间的大缝隙,把刀引向那些骨节里的空隙中,按照牛的身体的自然构造去肢解,我从来没碰到经络相交的地方和骨肉相连的地方,何况那些粗壮的骨头呢?好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的刀用来割肉的;一般的厨师,每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的刀用来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19年没换过了,它宰杀过上千头牛,但是刀刃仍然像打磨过的一样。牛的骨节以及每个组合部位,都是有空隙的,刀的厚度又可以忽略不计,它插到其中,来回运转是非常有余地的。因此,我的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一样。即使这样,每回遇到筋腱,骨节交错的位置,不容易下刀时,我都谨慎小心,神情专注,动作缓慢细微。当一头牛全部被肢解开来,就像一摊泥散落在地上。这时臣才敢放松一下,握着刀站在那儿,看看周围,在悠悠自得中感到心满意足,然后擦擦刀,把它收好。 ”

文惠王听到这里,击掌贊叹道:“说得好,听了庖丁的话,我学会了养生之道啊!”

也许文惠王这句话会令人感到不解,庖丁分明讲的是解牛的事情,文惠王怎么就从中学会了养生之道呢?其实这不难理解,庖丁一开始就说了,他现在所喜好的是解牛的过程中蕴含的道,而这已经超越了具体的解牛技术了。用庖丁解牛来比喻人的养生,认为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虚“有间”,才能够“游刃有余”,避开是非以及矛盾的阻碍。

这也正是老聘庄子的万物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充分体现,这也意味着,表面上看,庖丁讲的是解牛,实际上,其中却蕴藏着一种超出了这种具体的技术范畴的道。既然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对于养生而言,莫过如此,况且庄子是道家创始者之一,从赞美魏惠王奉信道家学说,所以,魏惠王从庖丁解牛讲述中悟出了养生之道,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还是归结在《道德经》中的开篇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道的悟性是人们智慧的最高境界,要求人人都能达到悟了,那就非道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