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1)

他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将京剧艺术推向高峰;他把青衣花旦融为一体,创建了艺术风格独特的“梅派”,并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他就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有人说,梅兰芳是造物主精妙无比的杰作,他却说“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今夜,我们走近京剧界的一代宗师,感受他在舞台下真实……

《幼年学艺的过程》

节选自《梅兰芳回忆录》有删减

作者/梅兰芳

桥上插着许多喜鹊,喜鹊里面点着蜡烛,我在上面唱着,心里感到非常兴奋。

第一次出台是十一岁,光绪甲辰年七月七日。广和楼贴演《天河配》,我在戏里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吴先生抱着我上椅子,登鹊桥,前面布了一个桥景的砌末,桥上插着许多喜鹊,喜鹊里面点着蜡烛。我站在上面,一边唱着,心里感到非常兴奋。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2)

△ 资料图: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的扮相

过了三年我正式搭班喜连成,所演的大半是青衣戏,有时演主角,也演配角。这时候除了吴先生教授青衣之外,我的姑丈秦稚芬和我伯母的弟弟胡二庚常来带着教我们花旦戏。就这样一面学习,一面表演,我的演技倒是进步得相当的快。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3)

△ 资料图

我在艺术上的进步与深入,也很得力于看戏。我搭喜连成班的时候,每天总是不等开锣就到,一直看到散戏才走。当中除了自己表演以外,始终在下场门的场面上、胡琴座的后面坐着看。这种习惯,延续得很久。以后改搭别的班子,也是如此。

观众,遇到大段唱功,索性闭上眼睛,手里拍着板眼,细细咀嚼一腔一调。

在我们

学戏以前,青衣、花旦的界限划分得相当严格。花旦的重点在表情、身段、科诨,服装彩色也趋向于夸张、绚烂。这种角色在旧戏里代表着活泼、浪漫的女性,同时在嗓音、唱腔方面的要求并不太高。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4)

△ 资料图:1920年-1930年 梅兰芳戏装照

青衣专重唱工,对于表情、身段,是不甚讲究的。面部表情,大多是冷若冰霜。出场时必须采取抱肚子身段,一手下垂,一手置于腹部,稳步前进。这种角色在旧剧里代表着严肃、稳重,是典型的正派女性。因此这一类的人物,出现在舞台上,观众对他的要求,只是唱功,而并不注意他的动作、表情,因此形成了重听而不重看的习惯。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5)

△ 资料图:1940年代,梅兰芳戏装照

那时观众上戏馆,都称听戏。有些观众,遇到台上大段唱功,索性闭上眼睛,手里拍着板眼,细细咀嚼演员的一腔一调,一字一音。听到高兴时候,大声喝一个彩,来表示他的满意。戏剧圈里至今还流传有两句俚语:“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这两句话非常恰当地描写出当时戏院里的情形。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6)

△ 资料图:全家福

慢慢地我在台上,一招一式、一哭一笑都能信手拈来。

学艺时代,我的生活方面经过了长期的严格管制。饮食睡眠,都极有规律。甚至于出门散步、探亲访友,都有人跟着,不能自由活动。看戏本来是业务上的学习,这一来倒变成了我课余最主要的娱乐,也由此吸收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慢慢地我在台上,一招一式、一哭一笑都能信手拈来。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7)

△ 资料图:《生死恨》中梅兰芳韩玉娘的扮相

这种一面学习,一面观摩的方法,是每一个艺人求得深造的基本条件。所以后来,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要多看戏,并且看的范围要愈广愈好。同时批评优劣,取他人长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技能丰富起来。

满戏园子静到一点声音都没有,台下的观众,心灵上都到了净化的境地。

初看

谭老板(鑫培)的戏,我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想。当时扮老生的演员,都是身体魁梧、嗓音洪亮的。惟有他的扮相,是那样的瘦削,嗓音是那样的细腻悠扬。有一次他跟金秀山合演《捉放曹》,曹操出场唱完了一句,跟着陈宫接唱“路上行人马蹄忙”,我在池子后排的边上,听得不大清楚,正有点失望,哪晓得等到曹操拔剑杀家的一场,才看出他那种深刻的表情。他的那双眼睛,早就把全场观众的精神掌握住了。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8)

△ 资料图:《定军山》中谭鑫培饰黄忠/北京京剧院

满戏园子静到一点声音都没有,台下的观众,有的闭目凝神细听,有的目不转睛地看,心灵上都到了净化的境地。我那时虽然还只有一个小学生的程度,不能完全领略他的艺术高度,但已经觉得精神上有说不出来的轻松愉快了。

一代京剧宗师 一唱艳绝群芳梅兰芳

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由于父母早逝,梅兰芳是由祖母和伯父抚养成人的。他8岁开始学艺,11岁首次登台,之后转益多师,戏路极广。1913年首演大轴戏《穆柯寨》,风靡江南,受到观众追捧。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9)

△ 资料图

1918年后,梅兰芳移居上海,成就了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艺术。在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中,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如果哪句腔调不准,请告诉我。”

梅兰芳为人谦逊,当时已是名满南北的他,却还总是谦虚地说“昆曲出生在南方,你们听哪句腔调不准,哪个字念得不合适,请你们告诉我。”他的这份谦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就包括对中国戏曲起了重要建设性作用的齐如山先生。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10)

△ 资料图:梅与齐如山访美前合影

当时梅兰芳的演绎已经很到位了,但齐如山在看戏过程中还是看出了点不足,于是给梅兰芳写了封信,指出了问题并提了建议。十几天后,当齐如山再去看梅兰芳的那部戏时,发现他已全部改正。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

梅兰芳在《移步不换形》中言,老师对他的教授方法特别严格。他的生活也是吊完嗓子再练身段,学唱腔,晚上念本子,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外都有工作。除了严格的老师教学,梅兰芳本身也是相当努力的,一次一口气学会了三十几出昆曲。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11)

△ 资料图:梅兰芳东京演出

他少时,由于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一句唱词久久不能成诵,老师曾对他说“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而罢教。但他之后的成就完全颠覆了老师对他的预言,可见其下的功夫之深。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12)

△ 资料图:身穿戏服的梅兰芳与毛泽东罕见合影

据他回忆,幼年练功使用一张长板凳,上面放着一块长方砖,他踩着跷,站在这块砖上,要站一柱香的时间。冬天在冰地里,踩着跷,打靶子,跑圆场。起先也是一个不留神就摔倒,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才苦尽甘来的。

蓄须明志,一身傲骨真英豪。

抗战期间,梅兰芳曾多次拒绝为日军出演。1942年,日本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巡演,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再次婉言谢绝,并且期间为摆脱敌伪的骚扰,他还留起了胡须,对外称病不能登台。而后日本又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梅兰芳故意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发现他真的高烧42度,才不得不放弃。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13)

△ 资料图:梅兰芳蓄须明志

此时梅家已经失去演唱的经费来源,生活窘困,梅兰芳不得不出售自己的画作为生,又四处借债,举步维艰,但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仍然拒绝了日本人给予的优越条件。1945年日本投降后,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歌舞倾天下 · 丹青亦可人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14)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15)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16)

亭台楼榭夜霓裳(舞榭歌台粉墨春秋)(17)

点击「写留言」

聊聊你心中的梅兰芳

文/综合央视新闻、人民网、网络

图/综合新华网、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