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宁玉雕》

广绿玉,产于广宁县清桂与木格镇的五指山一带,可与福建寿山石、内蒙巴林石、浙江青田石四大名石媲美,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石之一。其又名“广东绿”,具有“细、洁、润、腻、温、凝”的“石之六德”。对其石质的评价可归总为“质地细腻,温润如玉,晶莹剔透”,故被誉为“石中瑰玉广东绿”。

广宁县玉雕历史悠久,经过数代民间工艺师的努力,广宁县的广绿石雕技艺渐趋成熟,雕刻工艺涉及圆雕、镂雕、浮雕、镶嵌;题材涉及人物、动物、神兽、花鸟山水等,各类精品层出不穷,历年来,我县的玉雕工艺作品参加省市、国家级的评奖以及深圳文博会上都获得殊荣。2007年《广宁玉雕》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欧阳良矩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1)

——《广宁武术》

广宁是全国“武术之乡”,有着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我县人民群众习武之源,远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广宁武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年来涌现出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武林好手,自清康熙十一年(1672)至道光四年(1824),广宁人考取武举人达12人之多。民间的武林高手更是数不胜数。

广宁武术以踢、打、摔、拿、跃、击、劈、刺、攻、防等动作,按照一定的套路,组成徒手和器械两类,分单式和集体练习,不受场地限制。流传于本县的拳种为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合家拳,虎鹤双形拳等,一般以世袭、口教、传承为主。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广宁的武术运动得到飞速发展,老拳师在各村办起武术馆,醒狮武术队360队,涌现出如曾庆煌、邱建国、林泉、王福华、刘永全、梁祖敏、梁家荣、冉千鑫、展东旭、蔡昭健、陈昆尧等武林精英。广宁有23人次代表国家和省出访了2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授武术和表演。有14人考入大学院校武术专业深造,有380多人次参加省、国家级的武术比赛,夺得金牌230多枚,为弘扬中华武魂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广宁武术以其攻防独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团结民族、凝聚民心、振奋国威等优点,世代相传,长盛不衰,有着极高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200 6年,《广宁武术》经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肇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

——《舞山狮》

“舞山狮”是流传在广宁北部的螺岗、北市、赤坑、江屯、联和、葵洞等乡镇的一种原生态的民间传统体育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山狮的狮头、体型较南狮小,没有胡子,没有下巴,形状酷似猫头,像狮又像猫,张开的大口上唇露两颗长牙,颇显猫的威颜,头长独角,又具有狮兽的特征;串有狮被(狮身)、狮尾。山狮舞姿仿猫走步、猫洗面、猫噬脚等动作,因而广宁人又称它为“狮猫”、“大头狗”。山狮狮头使用竹篾、布、纸等扎作而成。目前,广宁农村仍保持着传统的山狮制作工艺。

一个山狮队的行头包括山狮、锣鼓、旗帜、兵器等。最简单的一队山狮至少由12--20人组成。山狮表演时是由一人舞动狮头,另一人舞动狮尾,还有两人分别扮演猴王、丞相。

舞山狮有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套路。表演方式有春节贺年、行走过桥、开盘表演等,也有单狮、群狮表演。

舞山狮它不仅是一项健身强体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还传承着一种地方传统表演艺术形式,通过相互交流技艺,能进一步增强村民之间的团结、和谐、互助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年被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3)

三、广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宁方言》

广宁境内流行的方言有广宁白话和广宁客家话,但主要是广宁白话。

说广宁白话的人绝大部分居住在靠近圩镇及县城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些人多是最早到广宁境内定居者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多居住在境内中部及绥江沿岸一带地方,其原来的放音如何,现已无法考究;这些地方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早在明末清初便有外地人到本地经商做工。据清道光四年(1824)《广宁县志》云:“商多南海、顺德、三水、高要人。”又云:“木匠、泥水诸工,多来自外县,烧砖则江西客,织布三水居多。”可见,他们多来自珠江三角洲。这些说广州话的外地人多活动于县城及绥江沿岸一带,当地人与之交往,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本地土话与广州话互相融合,演变成现在的与广州话十分相似的广宁白话。广宁白话属于粤方言中的一种次方言,其语音体系与广州话几乎完全一样,同样有9个音调,词汇与广州话绝大部分相同,语法则完全一致,故两种语言十分近似。

——《舂白糍》

白糍是广宁人春节至春耕期间特有的别具风味传统糕点,这种食品产生于什么年代,尚待查考。但由于他类似于中原的年糕,因而可作这样的推测:白糍是中原华胄南移广东时带到广宁的。

白糍的主料是糯米,有香糯可口、保管时间长、吃法多样的特点。特别是春耕时分,农民忙于犁田播种插秧,消耗体能多,而白糍用料为糯米,能温暖脾胃,早餐吃上几块白糍,可以为上午的劳作提供足够的热能,是广大农民最为喜爱的食物。

舂白糍是全村人共有的乐事,一家舂,往往亲友邻里都过来帮忙,你帮我,我帮你。乡亲邻里团结互助,男女老幼其乐融融。

2006年,经广宁县人民政府批准,《舂白糍》被命名为广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4)

——大屋美术工艺

座落在北市镇扶溪社区内的大屋村始建于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至今已有224年的历史。村中有10多座砖石结构的清式客家古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总建筑面积为7080平方米。该村的客家大屋建筑古典古色,造工精细,从设计到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尤其以“仁善里”客家大屋更为壮观,集古文化和古建筑的所在。 “仁善里”客家大屋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当时的江姓先祖仿照原居住在北方的四合院祖宅而建。大屋座南向北,占地面积1645平方米,分别由多间建筑物组成的一个院落。整座建筑分别由殿、厢房、天井、套房、广场、池塘等组成,大屋内外的装饰艺术工艺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大屋内外的柱、樑、壁画、陶塑、雕刻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

广宁县政府在2005年7月4日公布“仁善里”客家大屋为广宁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