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的五个阶段科普(你有多了解金融)

财务自由的五个阶段科普(你有多了解金融)(1)

今天想要跟大家来说说“财务自由”这件事儿。我记得当我还在银行上班的时候,和两位行长聊起“有多少钱能算得上是财务自由”。其中一位认为“北京3套房,再有1千万现金”就算;另一位认为“退休后,北京1套房,海南1套房,再有200万现金”就基本满足。大家都会想到“完成一个小目标”的那位老板吧,在我们看来他不是早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么。其实仔细想想是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对于“财务自由”的标准呢?那么究竟财务自由的标准是什么呢?

近几年财务自由这个词被提到频率越来越高,其实他是一个舶来词——“FINANCIAL FREEDOM”,是西方理财知识体系中是一个概念。它所定义的并非是所拥有的财富金额,而是一种财务状态——“被动收入大于支出”。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被动收入能够覆盖支出,就达到了“财务自由”的状态。那从字面意思上看,被动收入指的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动获得的收入。这里我们乍一看,感觉像是不劳而获,但实际上要想获得被动收入,也是需要付出长时间的积累和一些专业的投入的。在国内最常见的被动收入就是社保退休金。人们通过完成至少30年以上的工作,加上社会保险的运作,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根据每个人基数不同按月发放,这就是所谓的被动收入。除此之外,能够创造被动收入的工具还有很多。

财务自由的五个阶段科普(你有多了解金融)(2)

房产


我们把房产出租,每个月得到的租金,这其实也是一种变向的被动收入,只要房屋一直处于出租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得到持续的被动收入。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能够创造被动收入的房产基本上属于投资型房产,并不是刚需住宅,因为一旦你用于居住,那么就丧失了被动收入。所以我们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房产的升值与贬值对于房租的影响。但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房住不炒”的政策时,房子的金融属性就开始减弱,只剩下居住属性,而最能影响只剩下居住属性的房产的价值的因素,则是供需关系与房产的建造成本。因此房产在未来的升值空间应该会逐渐趋于理性,或者说重归居住属性。如果单纯考虑作为被动收入的选择,那么成本过高,但是如果属于刚需,那么这样的被动收入在短时间之内还是比较可靠的。

财务自由的五个阶段科普(你有多了解金融)(3)

金融产品


这些金融产品在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中都可以买到。下面我按照这些金融产品的风险等级来简单地介绍一下。

谈到风险这件事,金融产品中风险最低的当属银行里的存款类产品了。如“定期存款”、“大额存单”这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根据期限不同,会在客户选择的期限到期日兑付本金及利息。这里的利息就是我们所追寻的被动收入,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银行存款的利率逐年稳步下降,因此这一类产品虽然安全稳定,但是所带来的被动收入,可谓是杯水车薪。因此走进银行的客户纷纷都选择了另一类在银行热卖的金融产品—“银行自营理财产品”。“银行自营理财产品”是指银行向客户吸收资金,用于银行自己对外进行投资,之后按与客户约定的期限及预期收益率向客户兑付本金及利息的一种产品。因为这种理财产品所投资的方向大都是银行间的大额资金拆借,加上一些高信用等级的债券为主,所以产品的风险系数极低,那么对应风险所带来的被动收入也只比存款产品稍高了一些。不过这里需要说的一点是随着资管新规逐步落地,银行理财被要求打破刚性兑付,此类产品需要采用净值型产品的管理模式,因此对于客户来说,未来再挑选“银行自营理财产品”的时候,就需要让您的客户经理帮您分析一下您所挑选的银行理财是否有风险了。

在上一段介绍银行产品时,我提到了银行自营理财的这个概念,是因为现在的银行,不再只是一个办理银行存取款业务的地方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诸多金融机构看中了银行这个存在巨大客户流量的平台,纷纷与银行合作,在银行平台上销售自己的金融产品。因此我们可以在银行买到许多银行代销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经营主体并不是银行,因此银行对此类产品的安全性不做任何担保。那么这其中风险系数仅次于银行存款类的产品就要属保险公司的“年金保险产品了”。“年金保险产品”是指作为经营主体的保险公司,面向客户筹集资金,之后将这些资金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中去,最后按照保险公司的整体投资回报向客户支付利息收益。但是,不同于银行存款类产品的计息和领取方式,这种“年金保险产品”一般都是复利计息,因此这种产品的收益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领取方式也与银行存款类产品这种固定期限、到期领取不同,它的领取方式较为灵活。客户所购置的“年金保险产品”在缴费期之后的存续期间(一般为终身)可以随时向保险公司查询产品的总利益,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财务需求进行安排,可以按年支取以创造持续的被动收入,也可以一次性支取。那么关于此类产品有一点需要说的是,许多客户在银行里购买的保险产品都会有一个期限(3年、5年、10年),这是因为他们买到的不是年金类型的保险产品,而是只在银行渠道销售的银行保险产品,这些产品更像银行理财,所能够提供的被动收入会随着产品到期而结束,销售上也较为简单,所以在银行就可以代销。而上述所说的“年金型保险产品”,由于产品投入形态和被动收益的领取安排上都需要根据不同客户进行单独的定制,所以此类产品一般都会由保险公司直接销售。因此想要购买此类产品的朋友需要一个专业的顾问。

接下来要介绍的金融产品,信托、公募基金、股票,它们都会在购入该金融资产后产生被动收入。比如信托产品按季度付息;公募基金和股票的分红与升值,这些都是被动收入,但是当该金融资产被出售或结清时,被动收入也就随即失去。那么我们再从风险的角度上来看这几个金融产品。首先信托产品分为固定收益类信托和权益类信托两种,一种广泛投资于各类融资项目上,另一种投资于股票及股权的一级与二级市场中,因此信托产品都是不承诺保证本金的。但是各类信托产品会因投资品的不同采取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措施,来保证产品的本金和收益。而公募基金和股票则更不用说,中国A股几经牛市熊市的穿越,也让大家对这个市场“又爱又恨”。因此,如果您选择此类型产品,那么您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人士了,可能还需要那么点运气。

财务自由的五个阶段科普(你有多了解金融)(4)

公司


最后我要谈到的可以创造被动收入的工具就是“一家上轨道的公司”。当今经济形势决定,成功创业不再是唾手可得,除了要看准行业前景,更要从中寻找出与众不同之处,否则在上轨道之前,公司就有可能在千军万马的创业大军挤下通往成功之路的独木桥。

在了解了我们所介绍了几种可以创造出被动收入的工具后,更重要的是如何组合搭配,最合理地利用其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建立起足够多的被动收入,来达成财务自由这件事。而这件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支出。我们在扩大被动收入的同时也要控制支出,假如一个人月收入超过10万,但是月支出超过20万,那他的财务状况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做有计划的消费和适应大趋势的资产配置。而这两点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些金融工具来辅助和指引我们完成。

讲一个故事,主人公出生于1962年,1984年在一家国企工作,但是1996年,这家国企的土地被开发商买走,因此公司实行买断工龄制度,主人公在1996年得到了6万元买断工龄补偿款。到了这里我们对于主人公做两个设想。

设想一:主人公拿到补偿款后,存入银行,按当时银行的1年期定期利率是10.98%,一年后可以得到6000元的利息收入,这样一直到2003年,虽然有银行降息的因素,但是这几年的平均收益率还是能够保持在6.5%-7%之间,那么连本带息这就能攒下大概9万元存款,再加上这几年的工资所剩,攒个10万块钱应该不成问题。而2003年北京南三环至南四环之间的房价大概2300元/平米左右,如果主人公在2003年出手,在此处购买两套80平米的商品房,每套首付4万,月还800元,还20年。而该房子向外出租,每套每月可得800元,直接抵消了房贷的支出。那么这个主人公若干年后,不但拥有2处北京房产,同时财务状况也是十分健康的。

设想二:主人公拿到补偿后,随即购买了各类当时流行的大件商品,1万元购置电脑,3万元购置汽车,剩余2万元与同事合伙开了个公司,若干年后,电脑和汽车都被淘汰,而公司也因经营不善最后变卖,只拿回了一半的钱,这些钱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花越少。

现实生活中,设想二的情节远比设想一发生的概率要大的多,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的父亲,而我的父亲选择的就是设想二的剧情。这是因为他们那一辈人似乎从未想过规划财务是可以达到规划人生的目的,也因此他们那一辈人会觉得投资理财这件事是需要有钱之后才要去做的。

真正了解金融的人都会知道,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达到更好的生活才被设计出来的,储蓄型的产品可以帮我们存住钱、保险产品解决我们遇到风险之后的问题、投资类产品助我们的资产迅速升值提升生活质量。现在的市场中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做到收益高、风险低,所以才需要我们做好搭配组合,而这也正是我们身为理财规划师的使命——“协助人们做好更贴切的金钱运用、储蓄、消费、保险、投资和理财规划,已达到均衡、美满、富裕、没有遗憾的人生”。文章最后送给大家股神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把我投资的整体收益平均算下来其实并不高,这绝对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只不过大家都不能接受慢慢变富有这件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