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修辞手法图解(诗经小课堂第5课)


诗经的修辞手法图解(诗经小课堂第5课)(1)


在讲述诗经的表现手法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诗经六义”。“诗经六义”的说法最早是《毛诗序》提出的,这个提法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修辞手法图解(诗经小课堂第5课)(2)

诗经六义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这三种手法有时候单独使用,有时候交互使用,形成了《诗经》独特的行诗风格。


诗经的修辞手法图解(诗经小课堂第5课)(3)


一、 赋

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简单的说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赋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应用的非常广泛,范围包括“叙述、形容、联想、对话、心理刻画”等等方面。

如《邶风·静女》是一首简单的叙事诗,《郑风·溱洧》通过叙述来抒情,《豳风·东山》则通过叙述产生联想。诗经中有些诗只是单纯的用赋,比如《七月》、《黍离》、《蒹葭》等,通篇用赋,没有比兴手法,但是更多的是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相互交杂,相得益彰。


诗经的修辞手法图解(诗经小课堂第5课)(4)

蒹葭


二、 比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最简单的比喻就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一连串的比喻形象的描绘了庄姜的美貌。

还有一种比较隐晦的比喻,如《硕鼠》中描写老鼠的贪得无厌,其实是以老鼠比喻剥削阶层的丑恶嘴脸,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上却完全一致。


诗经的修辞手法图解(诗经小课堂第5课)(5)

硕人


三、 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借助某事某物起兴,但是这个事物与后面所吟咏的诗歌没有确定的联系。比如《秦风·晨风》中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另一种是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前面起兴的事物与后面的诗歌有着必要的联系,比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美象征结婚新妇会给家庭带来好运,也象征着以后子孙繁茂,兴中有比。


诗经的修辞手法图解(诗经小课堂第5课)(6)

关雎


其实这只是对赋比兴最简单的理解,《诗经》中的赋比兴远没有这么简单,有些诗句赋比兴互相糅杂,很难分的清楚,历来学者之间都没有完全的定论,想要详细了解的可以自己搜集一下资料,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只是简单的普及小知识,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文/小不点 图/小不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