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展现文明的一面(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城)

一个城市展现文明的一面(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城)(1)

周恩向(左一)自发守护盘龙江。五华区红云街道供图

一个城市展现文明的一面(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城)(2)

栗秀英义务清扫小区卫生。记者赵伟摄

一个城市展现文明的一面(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城)(3)

杨菊芬介绍党建走廊。记者刘凯达摄

当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名单最终揭晓,经过持续努力换来荣誉,多少昆明人激动、兴奋,甚至喜极而泣。

创文路上,有你,有我,有他,有数十万人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起来的文明点滴。

斑马线前的车让人是文明;整洁的街巷和小区是文明;自觉有序排队是文明;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伸出手是文明;家庭和美与邻相睦是文明……这些让人嘴角漾起微笑的小事,处处都有文明的影子。为此付诸努力的每一个我们,都是文明昆明的建设参与者。

巡河“怪”老头

我是春城的一名普通志愿者,能为城市的文明做一点事,就尽量多做一点,我的身体还好,起码要做到80岁呢!”

盘龙江边有个“怪”老头。肩扛一把4米长的钢铲,几乎每天都要在江边走上几个来回。

钢铲是定制的,要是立起来往老头身边那么一对比,两老头叠罗汉还差一截。虽然比不上孙悟空的金箍棒,但是捡拾垃圾、清除杂草、打捞河道里的共享单车……少了件趁手的“兵器”可不行。

“怪”老头叫周恩向,是家住五华区春之城的退休老党员,年逾七旬却闲不下来。“我退休好多年了,只想为盘龙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母亲河巡护志愿工作中来。

1994年,周恩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退伍军人和老党员的身份,让他格外关注春城角落里的不文明行为。最开始让他想为盘龙江做点什么,是源自岸边偶见的垃圾——他总是随手捡起来再扔到垃圾桶里。看到有人随手扔垃圾,他也经常上前劝阻。大部分时候,这样的劝阻都能起到好的作用。

“这些年,盘龙江的水质和沿岸的环境都越来越好,环卫工人清扫的次数也多,也有大家的文明素质在逐渐提高的原因。”老周说,后来,他又注意到了长在江边的杂草。“一到夏天就疯长,环卫工人也不好处理,但是明显影响到了河岸的景观。”

老周想了想,自费到龙头街定做了一把4米长的钢铲。看到草又长长了,他就在“巡河”的时候带上工具,“能铲一点是一点”。

从霖雨桥到金色大道的这一段河道,是老周的固定“巡逻点”。除非是刮风下雨,每天吃完饭后,他都会在江边踱步,“起步”就是3公里。夏天到了,有些市民会偷偷下水游泳。老周就沿着岸堤向市民和野泳者进行劝阻、疏导和警示,及时制止未成年人下河,遇有特殊情况就及时报警。

在周恩向的提议下,五华区红云街道月牙塘社区也在部分河道设置了警示牌,加大了安全防护宣传力度,组织志愿者对市民开展防溺水、防意外伤害等宣传教育。让老周觉得贴心的是,社区还给他报销了买钢铲的费用。

实际上,受委屈和不被群众理解,也是周恩向这个“民间河长”经常遇到的事。河道的僻静处,有时候会看到有人垂钓,这时候老周就会上前劝阻。有人听了他的话,收起鱼竿就走了,也有人不但不走,还反唇相讥:“关你什么事?”老周就琢磨着:“给我发件志愿者衣服和大喇叭,我先喊话劝解,劝不了再打电话向相关部门反映。”

文明的感召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在老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小区治理和盘龙江保护中。“有和我一样年纪大的老伙计,也有一些年轻人。有些活儿我干不了,只要喊一声,都会有人帮忙,大家对保护盘龙江这件事很上心。”

周恩向是欣慰的。“我是春城的一名普通志愿者,能为城市的文明做一点事,就尽量多做一点,我的身体还好,起码要做到80岁呢!”他说。

不一样的文艺路40号

家庭和睦需要文明,好的人居环境需要文明,邻里和睦需要文明。生活在这里,能参与并见证城市文明建设的点滴成果,才是最大的幸福。”

文艺路40号,是新迎小区的院落。

老旧的直管公房。讲到这,按照固有印象,这后边得接一句“脏乱差”。

但这仨字儿,已经不属于40号院了。

走进新迎小区文艺路40号院,绿化带里的植物郁郁葱葱,没有杂物和小广告的楼道干净整洁。谁打理的?党员志愿者栗秀英带的头,她义务清扫楼道已经28年了。

文艺路40号院隶属盘龙区东华街道办事处田园路社区,因为没有物管,外来租房户多,大家没有共建共享的自我管理服务意识,也没有人愿意打扫楼道。但有一道楼梯,几十年来都保持着干净,那是栗秀英常年打扫的。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由于社区辖区内老旧居民小区较多,工作人员少但事情多,导致整治小区环境进度慢。

作为楼栋长的栗秀英,在第一时间认领了文艺路40号院的环境整治工作。

“自从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时就铭记,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家都沉默不语不知如何改变环境时,居住在40号院的栗秀英站了出来,穿上母亲当医生时留下的白大褂,将自己多年来坚持自觉义务清扫的楼道,扩大了范围,辐射到了整个院子。“之前院子里公共区域我也扫过,但频率不高,楼道堆放杂物也没有清理,有了创文要求做参照,做事情就更有目标了。”栗秀英说。

如今,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居民纷纷行动起来清扫楼道、捡垃圾、教育引导孩子爱护环境……院内垃圾乱倒乱堆、清运不及时,她拿起扫帚、挥起锄头,带领居民清理死角垃圾,及时联系垃圾清运公司;忙前忙后地组织楼院居民自发清理卫生死角及院内乱堆乱放的废旧家具,动员说服楼院居民开展“阳光阳台”的自家阳台清理活动,积极开展创文入户宣传、垃圾分类入户宣传。

栗秀英是邻居眼中的热心人,邻居有事她必伸出援助之手。一名住户下班回来,发现门上留着一张纸条,上写“403住户,你家漏水了,请检查太阳能”。住户一看就知道准是栗秀英留下的字条。平时楼道里的灯坏了,也都是栗秀英买了灯泡来换上。

乐观开朗的栗秀英,爽朗的笑声经常在院子里响起,却对自己家庭的困难和拮据很少提及。可尽管如此,她依然乐观生活、乐于助人。

“家庭和睦需要文明,好的人居环境需要文明,邻里和睦需要文明。生活在这里,能参与并见证城市文明建设的点滴成果,才是最大的幸福。”昆明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栗秀英十分激动,但她拿起的扫把不会放下。

社区有个“帮帮团”

文明城市的评比,比的不是楼有多高,路有多宽,公园有多漂亮,而是背街小巷、新旧小区、公共场所这样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存在。”

21年前,杨菊芬来到社区工作。

当“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终于归属昆明,身为西山区永昌街道永兴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的杨菊芬是喜悦的,但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平静。她知道,得到了荣誉,只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而“播种”文明,“耕耘”文明,没有终点。

自从1999年,她由下岗女工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每一年的工作中,“文明”一直占据着不小的比重。这也让她深深地知道,文明城市的评比,比的不是一座城市有多高的高楼大厦,多宽的马路,公园有多漂亮,而是背街小巷、新旧小区、公共场所这样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存在。“这项荣誉得来有多不易,‘播种’文明经历了多久,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杨菊芬说。

“创文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结合21年社区工作经验,杨菊芬总结出来的创文工作“金句”,如今在西山区已传开,而这20个字,每一个字都是基层创文工作的凝练和总结。

每天上午,永兴路社区居委会院子里,一群身穿黄马甲、头戴白帽子的大妈大爹唱完歌、喊完口号之后,开始了早晚各一小时的“巡查”。他们是永兴路社区志愿者,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永兴帮帮团”。

今年春夏相交之际,由于干旱,永兴路社区辖区内的绿植相继出现了干枯现象,居民通过“永兴帮帮团”志愿者向社区反映,社区紧急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浇灌养护,但“杯水车薪”浇灌效果不佳,“永兴帮帮团”的志愿者们看在眼里,行动在手上,主动承担起了浇灌养护的重任,同时倡导周边居民把自家用剩的废水拿出来就近进行浇灌,社区绿化干枯情况得以缓解。

暑假来临,由社区党总支组织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及“永兴帮帮团”志愿者,为未成年人举办的“夏令营”活动也在策划中,志愿者们计划着,要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培训、团队拓展训练,让孩子们足不出社区就能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假期。

这个多功能的“永兴帮帮团”,正是杨菊芬的带领下,永兴路社区10多年来坚持开展各类活动、凝聚居民力量的成果。

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组织大家参加健康知识座谈会,通过参加社交活动来丰富大家的老年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调解居民矛盾、帮助困难邻居、维持社区卫生、制止不文明现象、文明行为的言传身教……84岁的“永兴帮帮团”团长李光珍对“帮帮服务”如数家珍,而像她一样的热心群众在永兴路社区还有很多。

船房社区的嬗变

现在我们已经是全昆明最智能的社区,而且接下来又要变了。”

与昆明创文成功同样让李坤高兴的,还有船房社区拆迁工作正在顺利推进的好消息。

从村、城中村、围院式管理到智慧社区,他生活了几十年的西山区福海街道船房社区,又要变了。“我们都在享受着城市文明的福利,生活总是越变越好。”李坤说。

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船房社区,有着全昆明最大的城中村。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自建房,一栋挨着一栋, 2180栋都是出租房。居民们一度靠着租房拥有了还不错的生活,然而环境谈不上品质,与文明更是相距甚远。

2016年,饱受诟病的船房社区以“微改造”的方式迎来一次嬗变。社区工作人员牵头,一次次地征求各家各户的意见,用脚“走”出来了“微改造”方案。

蛛网般密布的电线电缆全部入地,老旧水管进行了重新改造,50天的改造让这里有了更好的环境。“硬件一变,大家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李坤说,硬件改了,但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房前屋后的路边随意停放着小汽车、电动车,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杂物,需要靠反复清理和劝导来遏制反弹现象。

然而,突发的消防事故,给船房社区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于是,在此前治安防控“围院式”管理的基础上,西山区相关部门、社区共同出谋划策,以改变这一现状。

社区经过反复对比,选定了专业的公司来为整个社区打造“智慧消防”系统。并通过管理房东,来约束租客的行为,提升其消防安全意识。在原来的基础上,拿出社区公房,新建了29个可充电的电动车停车棚。此外,居民们自掏腰包,在每一层楼都装上了智能烟感装置,不仅连着房东的手机,还连着社区多个智能烟感联网监控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房东、联防队员、微型消防站等力量都能很快动起来。除了智能烟感装置,每一层楼都有两个以上灭火器、逃生绳和哨子。出租房内楼道、过道堆放杂物的现象基本消除。

“现在我们已经是全昆明最智能的社区,而且接下来又要变了。”李坤说。生活品质和文明的变迁,总与城市的更新改造相随。今年,投资42亿元的船房片区改造拆迁工作已经启动,他和邻居们都将离开这片生活了几代人的区域,融入新的“家园”。

记者姚丹苹报道

文明很宏大,她贯穿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文明很微小,于漫长岁月中落在每一个人身边,由一点点改变、一个个细节,牵动着城市的变化,也浸润着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城,我们的未来。

来源: 昆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