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秦淮河历史人物与典故(古诗中的秦淮河)

01.秦淮情怀

张恨水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很多人都看过他笔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金粉世家》,为风流倜傥的七少爷金燕西(陈坤饰)和女学生冷清秋(董洁饰)的爱情故事长吁短叹、欲罢不能。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早在1994年,他的同名小说也改编了一部18集的国产电视剧——《秦淮世家》,讲述的是发生在秦淮河畔的底层人的故事……

秦淮河,从古至今,一次一次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或者说,她一直就在我们的视线所及之处,从来不曾离开。

这个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这个南京的母亲河,在历史上极富盛名。她是六朝古都,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无愧于“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在她身上,记载了多少文人墨客、平凡百姓的绵绵情怀……


古诗中秦淮河历史人物与典故(古诗中的秦淮河)(1)

02.那些在古诗词里的秦淮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一首《泊秦淮》脍炙人口,秦淮的盛名更是传遍天下。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侈迷乱生活的代称。杜牧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耳听靡靡之音、触景生情,再想到当初的大唐盛世如今国势渐衰,而当权者却仍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悲愤交加之际写下了这首《泊秦淮》。在这里,秦淮河流淌的河水,发出的是悲壮的哀鸣……

古诗中秦淮河历史人物与典故(古诗中的秦淮河)(2)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仙李白的诗一向是我的最爱,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更是他少有的七言律诗之一。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诗中的“二水”,就是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李白凭吊了一番历史,但是却没有让自己继续沉浸在历史之中,他更为关心的还是现实,所以他才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长安,就是唐玄宗和他的朝廷。

李白的这首诗,怀古但不伤古,有历史典故的引用,更有诗仙自己的感受。“三山”和“二水”的巨大时空划分,与“浮云”遮蔽而无法望见“长安”的无奈,恰如其分的连接在一起,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而秦淮河,在诗仙的笔下,没有六朝金粉的奢靡,流淌的是诗仙的抱负和对国家国运的担心惆怅。

古诗中秦淮河历史人物与典故(古诗中的秦淮河)(3)

到了宋朝,王安石写了一首《秦淮泛舟》:

“强扶衰病衰淮舸,尚怯春风泝午潮。花与新吾如有意,山於何处不相招。”

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他笔下的秦淮河,又是别样情怀,形象淡远纯朴,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文人士大夫特有的精神世界。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历代文人大家,对秦淮河都是情有独钟。

明朝唐寅写的《秦淮海图》:

“淮海修真遗丽华,它言道是我言差。

金丹不了红颜别,地下相逢两面沙。

淮海修真遗丽华,它言道是我言差。

金丹不了红颜别,地下相逢两面沙。”

清朝有秦大士写的《游秦淮》:“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夜枕寒津。兴亡莫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

更有王士祯的《高邮雨泊》:“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历朝历代,秦淮河都是文人墨客、诗词大家的心头所爱!她能寄情,更能抒情,所有的情思,都可以在与秦淮河的对话中慢慢的交谈出来……


古诗中秦淮河历史人物与典故(古诗中的秦淮河)(4)

03.秦淮河的“王气”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代起才被称为“淮水”。

传说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于是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金陵王气。

到了唐代,世人根据这个传说,将淮水改称秦淮。

但是也有后人指出:实是唐诗人杜牧《泊秦淮》诗出世之后,秦淮河之名才始盛于天下的。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的诗句,出现了“秦淮”河名。

因此,对于秦淮河的来历,《六朝事迹编类》中也有记载:“淮水……分派屈曲,不类人工,疑非始皇所开……"

后经地质学者和考古学者等证实:秦淮河属自然河道,非人工所开。但是其中某些地段却又属实为人工所开凿。

王圭的《游赏心亭》也记述了秦淮河的“王气”和六朝古都的遗迹: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自从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开始,秦淮河,更多的就是与故国情怀、国仇家恨连接在了一起。

孔尚任的《桃花扇》里,就把这样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梨花似雪柳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

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这时候,秦淮河不再是一条简简单单的河,更多的是流淌在众人心中的怀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思念情怀……

古诗中秦淮河历史人物与典故(古诗中的秦淮河)(5)

04.写在最后

时光流逝,朝代更迭,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不变的,就是秦淮河的流水,就是寄托在秦淮河里的情怀,更是秦淮河记录下的诗文佳话。

元朝的傅若金写下了《金陵晚眺》:

“金陵古形胜,晚望思迢遥。

白日余孤塔,青山见六朝。

燕迷花底巷,鸦散柳阴桥。

城下秦淮水,平平自落潮。”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这样描写了秦淮河: “城里的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舫箫鼓,昼夜不绝。每年四月半后,秦淮的景致渐好了。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在河里,上下通明。”

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时,均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作散文一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秦淮河,秦淮河……

金陵古都中的秦淮河,六朝烟雨中的秦淮河,她永远是文人心中的一个倩影、夜夜入梦来的一缕清风。她安静的承载着古诗词里的所有情深,承载着流传千古的动人传说,静静流淌,从古至今,从现在到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