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綦江的历史(镌刻在重庆綦江河流上的记忆-客家移民古道和川黔水道)

在綦河上,留下脚印最多最深并向两岸走得最远的莫过于客家移民。明末清初,西南一隅的巴蜀因长年不断的战争、加之瘟疫和饥荒,人口锐减。当时政府主导了一场持续很久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陕西等省的客家移民携家带口,纷至沓来,在綦江两岸插笘为业。真武场成了涌来巴蜀的客家移民的中心之一。日转星移,真武场留下了世事的沧桑……

关于重庆綦江的历史(镌刻在重庆綦江河流上的记忆-客家移民古道和川黔水道)(1)

当年的客家人“填川”的线路主要有二条:一条是湖广、赣北、闽北的客家人,他们主要是穿过三峡入蜀,到达大本营重庆城,在此稍作歇脚,绝大多数又继续沿长江西行而上,欲走成都平原等地。但他们离开重庆城西行的第一站便是江津,进入江津时发现长江南岸有支流綦江及其笋溪河,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开阔,于是就有一部分客家人停下选择在这“两江一河”地带创业。第二条入川线路是粤、湘南、赣南、闽南的客家人,他们是沿黔北而行,经遵义入川进入綦江县。入川后所见的第一条大河流便是綦江,于是顺綦江而下寻找理想之地。终于寻找到了綦江与笋溪河、长江相交汇处真武场这风水宝地。于是两路客家人在这里有意无意中汇合。

关于重庆綦江的历史(镌刻在重庆綦江河流上的记忆-客家移民古道和川黔水道)(2)

历史上川黔间早就有古道互通往来。明清以来川黔交通畅通,主要交通路线有两条:一是僰溪河道。从江津南下,经綦江,入贵州桐梓,而至遵义;二是黔江河道,从涪陵沿乌江,经武隆、彭水达贵州务川、思南等地,此路难通黔北。第一条僰溪河道正是綦江河,真武场是道上一个大码头,是四川商船进入贵州和贵州商船进入四川的一个中转渡口,是川盐、广柑和黔地山货如棕片、桐油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清咸丰年间,客家人戴登霄在上游东溪购回生铁,在此开办锅厂,相继三代,产业很大,后又发展多家,扩展到綦城。解放后綦江县有名的铁锅产业,其端源就是下游真武场。

关于重庆綦江的历史(镌刻在重庆綦江河流上的记忆-客家移民古道和川黔水道)(3)

五湖四海的客家人来到这里,与土著人一起耕耘这方富庶之地。真武场因客家人而起,客家人因綦水而兴……这里的天上宫、南华宫、万寿宫等“九宫十八庙”可谓巴蜀有名。古黄葛、古渡口、古建筑、古楹联可谓闻名遐迩。至今真武场仍然有在西南地区保护相对最为完好的客家移民会馆群,真武场成为重庆市唯一处于镇乡的省级历史文化名街区。重庆市政府评出的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152个,江津有7个,真武场就占5个。两岸有民谣曰:綦江水,浪打浪,前浪打到桐梓坝,后浪打到真武场。

关于重庆綦江的历史(镌刻在重庆綦江河流上的记忆-客家移民古道和川黔水道)(4)

綦江两岸有着岁月的雪雨风霜留下的沧桑痕迹。在河岸两侧的广兴、北渡等地一些低矮山峦处,有着成堆成堆的鹅卵石,其中可找到海生贝壳类动物化石。贾嗣场对岸千多米高的龙蹬山,相传在古代曾停泊过舟辑,至今山岩上还留存着竹纤藤绳勒出的痕迹和篙杆戳出的凹印。人们仍会唱那首古老的歌谣:

风吹灯笼团团转,火烧灯笼满天旋。

綦水潮天我不怕,变个麻雀飞上天。

摘录自《古风古韵支坪镇》

编著 庞国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