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庙和关帝庙的区别(关帝庙和龙王庙是道教还是佛教的)

古代宿迁的儒教建筑以及祭祀文化

我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大约可分为儒教祭祀庙宇、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等几大类型,判断这些建筑的宗教属性,有一个最为简单明了的办法,那就是是看记载它们的史书上将其划归的门类,现代人往往混淆了这些宗教建筑的宗教属性,如将关帝庙说成是道教建筑,将龙王庙说成是佛教建筑,凡此种种,皆因现代人不了解我国古代的祭祀原理而造成的误解,而古代人将这些建筑的宗教属性却是划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所有古代的历史典籍上,凡是属于国家祭祀的儒教祀典全部都记录在历代的《礼制卷》中,比如祭祀天地之礼,祭祀历代帝王之礼,祭祀五岳四渎,五镇四海之礼,祭祀圣人之礼以及祭祀功臣贤臣、自然神灵等都属于周孔儒教的官方祭祀之礼。举行这些祭祀的场所就被称为祠庙或坛庙,这些建筑的宗教属性基本上都属于儒教。而佛寺和道观在古代是无法登上礼制仪典的,因此,地方上记载佛道两教的寺观,都附在志书的最后一章。

苏北一带,自古流传一句口号:沭阳财主宿迁庙,说的是沭阳因为地广人稀,容易产生大地主,而宿迁由于水患连年,又是水陆交通要冲之地,故而求神拜佛的宗教庙宇很多,从历代地方文献记录来看,宿迁不仅佛道僧侣众多,庵观寺院星罗棋布,同时,历代被载入官方祭祀大典儒教庙宇的数量更为众多。

查看各个年代的《宿迁县志》,能够进入儒教祭祀大典的祭祀建筑都被排在志书的前面,章节名称或称为《祠庙》,或称为《祀典》,或称为《坛庙》,

明代万历年间《宿迁县志·祠庙》中载宿迁范围内的祠庙有:1:城隍庙(由于此期间新迁城池,故而风云雷雨坛和山川社稷坛都附在城隍庙内):;2:马神庙;3:金龙四大王庙;4:文昌祠;5:忠孝祠;6:三杰祠;7:名宦祠;8:乡贤祠;9:烈女祠;10:崇宁真君祠;11:东岳庙;12:朱山相公庙;13:朱山大王庙;14:清源妙道真君祠;15:晏公庙;16:真武庙;17:张将军庙;18:三元宫;19:泰山行祠。

在此版本志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寺观》中,计有全县境内著名的佛道两教庙宇:

1:寿圣寺,2:兴国寺,3:洪福寺,5:沈黑寺,6:邵店寺,7:堰头寺,8:观音庵,9:龙泉庵,10:玉虚观,11:孟城庵。

清代嘉庆年间《宿迁县志》将《坛庙》一章也是排在整个志书的第一卷,载有如下内容:1:社稷坛。2:风云雷云坛。3:山川坛。4:五谷神庙。5:关帝庙。6:城隍庙。7:安澜龙王庙。8:金龙四大王庙。9:火神庙。10:厉坛。11:马神庙。12:西楚王庙。13:三杰祠。14:刘侯祠。15:喻公祠。16:三公祠。17:董公祠. 18:董公祠(又)。19:虞姬祠。20:烈女祠。21:贞烈祠。

此版本《宿迁县志》同样将《寺观》一章放到全志书的最后,但寺院和道观的数量明显增多,由明代万历年间的11座,增加到42座。如普化禅林、来龙庵、黄墩寺、竹城寺、妙峰庵、茶庵、禅堂、玉皇庙、西极庵、护国庵、三官庙、三圣庙等等都是清代以后新增寺观。

史学界有句术语说:清随明制,指的是清朝在政治统治的体制都依然沿袭了明代的制度,礼仪制度也一样遵循着前朝的规矩,因此,大部分的祭祀内容和祭祀对象都相类似。他们依旧将儒教祭祀和佛道两教的祭祀截然分开,将儒家祭祀内容高高置于志书的第一卷的第一章,这就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于儒佛道三教的态度,三教之中,儒教是历代王朝赖以维系天下统治的思想体系,其他所有宗教只能是辅助性的,当然要放在志书的最后。

那么,统治阶级又是如何划定儒教祭祀内容的呢?这当然还得从周孔儒教的礼制谈起。对于各类神祇,哪些应该祭祀,哪些不应该祭祀,《国语·鲁语》记展禽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大体概括了祭祀活动的主要对象。礼制和祠祀建筑可以相应地大略分为4类:①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②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族始祖的庙、祠。③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④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

下面老夫就宿迁县志中列举的几个重点庙宇谈谈儒教神祇的祭祀内容。

社稷坛、风云雷雨坛、山川坛都是属于祭祀天地的,这是儒教教义尊崇天地,尊崇自然的具体反应。并非像道教祭祀一样有具体的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为祭祀对象。它体现的是一种尊天礼地,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的内容。厉坛是祭祀瘟疫疾病之身的地方,祭祀它只要是祈求瘟疫和疾病远离人间,当然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而已。

关帝庙虽然祭祀的是武圣人,但关公却正是因为遵循了儒教历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才被推上圣人的位置的,何况他的神像每天都手持儒教的经典著作《春秋》。五谷神庙贯彻了中华文化中最根本的以农为本的精神,安澜龙王庙祭祀的正神金龙四大王谢绪更是有功德与民,又能御灾捍患,成为儒教祭祀的典范。

城隍庙是儒教中掌管县内所有人死后之事神祇,亦有守护城池之职。宿迁城隍庙的城隍神被封为显佑伯,于明洪武二年建在原来明代的老县城内,万历年间宿城搬迁至现在地方后,为了方便百姓祭祀,就有在城内为他修造了一座行宫,就是原为宿城区文保单位的《敕封显佑伯行宫》。城隍神并非佛教中阴司阎罗,也非道教中的北阴酆都大帝,他在儒教祭祀的众神祇之中群众基础最好,过去,宿城人家每逢家中有人去世,就要到城隍庙去烧纸,为逝去的亲人报道。据说城隍负责将死者的魂灵送到东岳大帝所管辖的阴间。这些未免和佛教道教相互混淆,以至于很多人都将城隍误认为是道教神灵。

宿迁城隍庙应该是国内较早一批修建的城隍庙,各地修建此庙的原因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之初的敕令,洪武二年(1369)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亦封为王,秩正一品;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灵祐侯,秩三品;县为显祐伯,秩四品都、府、州、县城隍各赐王、公、侯、伯之号,并配制相应的衮章冕旒。而宿迁城隍庙也是修建于洪武二年,相对应的正好是县级“伯”的封号。传说中这和朱元璋未当皇帝前,曾宿身於土地公庙有关,城隍爷是土地公的顶头上司,故朱元璋对其特别推崇。到了洪武20年,又一次升格城隍庙祭祀等级,敕令各级的城隍庙比照官署衙门规格建造,确立了城隍神阴间地方行政长官的地位。清代也对城隍推祟极备,订出祭祀的礼仪,,使城隍成为协助人间官吏的重要阴间力量。雍正二年春秋二祭时,风雨雷雨之神位置於祭坛之中,当地山川之神居右侧,城隍爷则位左侧,祭祀之礼后,并共同奉祀於城隍庙内。各级地方官吏於上任就职之前,则须先至城隍庙上香,在每月的朔、望之日也须至城隍爷前上香,一方面表示对城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希望城隍爷也庇佑众生,也能以其神灵协助其处理地方事务。

城隍的下属是土地,古代中国的村村寨寨都有土地庙,土地的职能和城隍一样,只不过管理区域小很多,宿迁乡下地方至今依然有人死后要到土地庙转圈子的习俗。宿迁城隍庙遗留下最大的风俗习惯就是每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城隍庙庙会。

老爷庙和关帝庙的区别(关帝庙和龙王庙是道教还是佛教的)(1)

火神庙亦在宿迁城南,虽然是火神的祭祀场所,但同时又是宿城内工商士民的一个自助性公益性民间消防活动场所,《左传·昭公十一年》中记载:“炎帝作钻燧生火”,因此大部分城市火神祭祀的主神都是炎帝,也有祭祀祝融氏、大火星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盛夏之际为火神生日,有火神祭。

西楚霸王庙就是现在的项王故里,这是一个祭祀性建筑,通俗地说就是现在的纪念馆,并非真的就是项羽出生地,但最起码在明代以前,民间就有传说西楚霸王项羽是:“出生在梧桐巷,长在下相”,清初大文人谈迁在路过宿迁时就引用了这个说法:“宿迁,古下相也。项王庙闻镌梧桐古迹。土人云:羽生于梧桐,长于下相。今祠陋甚;抑为咸阳火报厄耶。”

三杰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大约位置在今天的宿迁中学校园内,原来供奉项羽、伍子胥、刘江三位宿迁的杰出人物,后来项羽单独设祠专祀(西楚霸王庙),就增加宋代抗金英雄魏胜,故依旧称为三杰祠。

刘侯祠,即上文说到的明代抗倭英雄刘江,其专祠建在县衙(宿迁县政府)大院内,志书载宿迁官员上任交接官印前 必备襄助纸马拜刘侯。清初,一官员不信邪,不几天,县官大印不翼而飞,无奈只有再三跪拜祈求,才梦见刘侯告诉他大印在某处。天明去寻,果然得见。《宿迁文史资料》第九期《靖边英雄刘江》一文中记叙:1956年冬,县人委建北办公楼,挖到一古墓,有广宁侯墓碑。经刘家后人确认为刘侯墓,后深埋地下。老夫年轻时常去此楼公干,长恨未能识得先贤,今日原地高楼林立,年深日久,恐更无人记得。

董公祠、喻公祠、三公祠等,大都是为了纪念在宿迁做过县邑长官官声较好的良吏建立的。宿迁历史上有两个董公祠,一个是明祭祀万历四十三年宿迁知县董则喻的,另一位董公名叫董讷,任总督。喻公祠是祭祀宿迁著名知县,明万历年间喻文伟的,喻文伟,江西南昌人,胆识卓越,明万历四年秋,宿迁城一夜之间被洪水全部冲垮,喻文伟带领宿迁百姓迅速向城北马陵山转移,在荒山野岭间重建宿迁城,兴修衙署、学校、建设街市、促进商贸。并在大灾刚过,就毅然组织文人学子,编纂宿迁县第一部县志。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动无数宿迁父老,在其离任以后为其建立专祠,世代祭祀。三公祠祭祀的极为明代知县,也是和喻文伟一样,合乎有功德与民则祀之的祭祀标准,故而其祭祀祠宇为官方所承认。

烈女祠、贞烈祠这一类的祠宇是儒教对于古代女性道德要求的典范,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传统的儒教教义,这些观念的确是腐朽的,是不人性的,但其中应该也有合乎我们现代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东西,如忠于爱情,誓死相随。其中历史记载中的虞姬,不是正因为如此,才令我们这些后来者为之击节赞赏的吗?宿迁虞姬祠也是位于现在的宿迁中学校内,为明代万历二十二年知县何东凤建造,和沭阳虞姬祠建造时间相符。

孔庙又称文庙,古代,全国各地的孔庙大多数都是和学校在一起的,如县学和县城孔庙在一起,府学就和府城孔庙在一起,同时一个行政区域内负责文教的长官教谕(职位仅次于地方最高长官)也在此处办公行政,其实这就是一个地方的教育局、官办学校和宗教祭祀场所的综合体。宿迁也是这样,目前可以查有实证的最早的宿迁文庙,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十八年,由主簿郝仲宾、达鲁花赤孛老等创建的。而且规模相当大。

元代的宿迁儒学在明代万历四年被大洪水冲垮,后由知县文林郎喻文伟规划重修,明《宿迁县志》记载,修成后,“殿宇壮丽,丹垩辉煌,淮北诸校鲜有其俪。”最后这句话意思是:淮河之北所有县城内的文庙和学校都无法和宿迁相比。可见当时宿迁对于教育和儒教的重视程度。

据该志书记载,学校内有祭祀孔圣人的正殿——大成殿五间;东西两庑(配享祭祀香火的十哲)各九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三座;供童生进学后游泮的泮池和连桥一座,名宦祠、乡贤祠各三间;明伦堂五间;博文斋三间;约礼斋三间,廪馆、膳馆各三间;尊经阁五间;启圣祠三间;儒学门三间;敬一亭三间;文昌阁三间;宰牲所三间;东西号房各六间;义路礼门二座。

另外有教谕府第一处分为正厅、后堂、厢房、书房等三进院落。

训导宅第一处。

还备有各类祭祀用品全套,经史子集等圣人经典书籍。

还设有凌云会馆一处,用来以文会友,招待各地读书士子。

到了清代,宿迁文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逐步增加一些建筑,如在泮池左右增加一道掛榜围墙,为张榜公布应试秀才、举人、进士名单。并在各个殿堂上方悬挂起由清代皇帝御书的匾额,如康熙帝在二十三年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帝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帝御书“与天地参”;嘉庆帝御书“圣集大成”等等。并且在各个殿堂内都按朝廷要求,备齐了专们祭祀用品。藏书阁的藏书较之明代增加数倍,不仅仅是经史子集全部备齐,还有明代、清代皇家的各类圣谕、御论;以及由皇家编刻的御纂书籍、钦定书籍、御制书籍、,甚至包括《南巡盛典》、《大清会典》《四库全书》这样历史文献书籍。

这期间的各殿堂的神像和神位也增加了不少,可以用洋洋大观来形容,除去大成殿里主祀孔老夫子,配祀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配,殿内东序还有闵子、冉子、端木子、仲子、卜子、有子;西序有冉子、宰子、言子、颛孙子、朱子共十位先贤塑像。

东西两庑里祭祀上百位在儒教发展历史上做出有益贡献的各位先贤。

在文庙附属建筑乡贤祠里,供有周朝伍子胥、宋代魏胜、明代刘江、潘敏、罗鲲、张宾、历亭野老、陆佶、陆奋飞和清代蔡士英。

忠义祠里供奉伍子胥和魏胜。供奉这些先辈先贤的用心是很明显的,就是希望所有县学的学生能够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学习儒教经典著作,秉持儒教道德规范,能够像这些先贤一样,成为宿迁的有为之士。

自五四运动以来,不断有人对于儒教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古代所称的儒释道三教中,儒教不能够成为宗教,只是一种哲学理念而已,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儒教没有相应的入教仪式,其实这是对于中华儒教最大的误解,儒教的入教仪式相当严谨,就是每个汉人进入学校或私塾的开蒙仪式,在这样的仪式上都要向至圣先师孔子行三拜九叩的拜师大礼,不仅如此,儒教根据《周礼》等礼仪典籍,还制定了各种适应儒家教义的祭祀对象,如上文中列举的宿迁境内众多的官方祭祀祠庙。并按等级制定了祭祀档次和祭祀时间,尤为重要的是,儒家祭祀的礼仪制度堪称全世界所有宗教中最为复杂的,每一个不同的祭祀对象都在祭祀时间、祭祀次数、祭祀用品和祭祀仪轨上分的清清楚楚,丝毫不允许混乱,在佛道两家祭祀的典礼上,可将祭器和贡品相互使用,但在儒教就不能,比如祭祀孔子必须用太牢之礼,在祭器的种类、颜色、大小、数量;祭词由谁撰写、由谁宣读,主祀人员、配祀人员地位等等所有的细节都不能有所混乱。这些仪式仪轨原本就是儒家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孔子曰:克己复礼,老人家认为礼仪严格能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和道德品质。

雍正三年规定,对于孔子的祭祀每年春秋两祭,规格是太牢之礼,祭祀人员必须由当地最高长官带领进入庙内行香,孔子像前的祭品应有:祭器 锡香炉六、锡花瓶二,锡簠簋五,锡烛台十二,锡登五,锡酒尊莲盖五,锡笾豆十六,铜登一,铜爵一百五十,锡大烛台二,铜盆二,铜簠簋二十,铜铏二十,大笾豆一百二十,帛箱十,木簠簋五十,盆架二,祝板二,先师帐帷一,四配帐帷二,十哲帐帷二,斋戒牌一。

四配像前各自供奉一批帛、一只羊、一头猪、二铏、簠簋各二、笾豆各八、爵三、鈩一、镫二、东西各放尊一。

十二哲像前共设一个供桌,祭品较四配又有所减少。这里约略。

后面崇圣祠中和四配一样用少牢之礼,但祭器有所增加。

每年祭祀孔庙的日期都固定在仲春二月和仲秋八月的上旬丁日,称为“上丁祭孔”。在祭祀之日之前,各位有资格参加祭祀的人皆需斋戒三日,前一日进行彩排,曰之为“习仪”,亦有演奏乐器,唱乐,并且将一切准备上供的牺牲用品准备好,曰之为“省牲”。

祭日,凡参加者都在夜半子时就到孔庙门前汇集肃立,等到清晨三点左右,祭孔仪式才正式开始,先进行庭燎,所谓庭燎,就是在院内将柴火燃烧香烛,其时,钟鼓齐鸣,两廊奏乐,所有的官员,学者和乐舞生在执事带领下,依照一定次序全部依次站立在大成殿门口的丹墀(台阶)两旁,引献官来到戟门前,所有人员洗手净面,乐舞生各就各位,执事者、陪祭官、分献官各司其职,正献官指挥将宰杀好净毛放血的牺牲用品(牛猪羊)抬至殿前,迎神仪式开始,演奏音乐的乐舞生开始演奏《咸和之曲》,众官员学者和学生以及一切县内有功名在身的人员在主祭官的带领下,行三跪九叩首之礼。

接着,开始奠帛,行初献礼,用酒爵酌酒敬献,到孔子像前,将准备好的锦帛敬献到神位前,两廊演奏《宁和之曲》。随之奠帛、献爵,由主祭官宣读祝词,这些祝词都是有朝廷礼部规定的内容,如:“维乾隆某年岁次某月朔江苏省宿迁县知县某某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曰:惟先师德隆千圣,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属文教昌明之会,正礼合乐节之时;辟雍钟鼓咸恪,荐于馨香泮水;胶庠益致严于笾豆,兹当仲春,祇率彝章,肃展微忱,亦将祀典以 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尚飨。”

老爷庙和关帝庙的区别(关帝庙和龙王庙是道教还是佛教的)(2)

其他东哲、西哲、庑殿、忠孝祠、乡贤祠等都一并宣读祭文。并行亚献礼。

其间,廊下诸生在教谕率领下,缓缓跳起六佾舞,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6年,祭孔升为大祀,改跳八佾舞,行帝王礼,祭孔乐舞的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舞源自"夏";诗来自隋代牛弘、蔡徵的创作。乐曲八音齐全、古朴纯正、典雅悠扬、金声玉振。舞生三十六人左手执龠(音"乐"),以龠为舞具,取吹之器以立声之意;右手执羽,秉羽则取饰物以立容之意。预备姿势为双手在胸前相交,合成"十"字形。每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完一句歌词,乐曲奏毕一节,舞生正好完成一组动作,乐生共四十五人,演奏的乐器有古筝、古琴、笙、笛、箫,以及早已在舞台上消失的,如箎、埙、祝、敔、编钟、编磬等。

至孔子像前,乐舞生开始演奏《久和之曲》,继而行终献礼,乐奏《景和之曲》,请先师饮福受胙,拜典,乐奏《咸和之曲》,开始送神,行三跪九叩首之礼,祭官手捧写着祭文的祝版,现官捧着敬献的锦帛,在音乐声中将祝版、锦帛烧毁。礼乐完毕。

整个祭孔礼仪共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部分。进香、尊帛、献爵、读祝等行礼过程与乐舞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国学祭孔特色,给人崇高的艺术享受。主祭官、陪祭官、执事官、乐生、舞生、歌生百余人表演,场面宏大,古朴娴静、闭目静听仿佛置身于遥远的春秋时代,而庄严肃穆的祭孔气氛与金壁辉煌的大成殿,更形成了完美的艺术统一。

礼成后。祭祀用的猪、牛、羊,祀后割成若干块,和其他祭品如鲜鱼、鹿肉、兔肉、各种干鲜果品等,分送主祭与陪祭,或用以会餐。

以上是古代儒教祭祀礼仪过程中最为隆重的祭孔仪式,其他诸如社稷坛、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等儒家祭祀场所的仪式和祭孔仪式大同小异,不过祭祀规格大多有所降低,例如,除关帝以外,其他祭品中多用少牢。牛、羊、猪三牲具备为太牢之牺牲,只有猪羊为少牢,至于小型民间祭祀,如土地庙,甚至只需一个猪头即可。跪拜仪式也大多改为两跪六叩首,如和本县相距很近的灵璧县的县志记载“关帝庙,每岁春秋仲月祭以太牢;风云雷雨之神、本县山川之神、本县城隍之神、同日祭以少牢;火神庙致祭牲少牢;马神庙每岁致祭牲、日与火神庙同。名宦祠、三忠祠以少牢之礼祭之。”

能够进入官方祀典中的儒教建筑,其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变,有些庙宇原来载入官方祀典的,但后来逐渐就消失了,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政治原因以外,还有的是因为其建筑的毁损,新建庙宇的代替,行政区域的变化等等都可导致这一结果,如境内张将军庙,明代万历年间还是明文规定在宿迁县的祀典,但到了清代嘉庆年间,就只能载入县志的最后《寺观》章节了,这是由于张将军主管淮河,而宿迁境内淮河的支流小河(睢水),到了清代就已经淹没,所以清朝朝廷将张将军专祠建到了今天淮阴县黄淮相交的清口附近,规模依然很大。朱山相公庙则是由于其各项祭祀原因都不合乎清代当政者的政治主张,所以也将其转移到《寺观》中去,皂河安澜龙王庙虽然是皇家祭祀的庙宇,但在清末,由于海运和铁路运输的替代,漕运已经废除,因此在清末也从祀典中除去。清光绪《宿迁县志》的《坛庙》一章将原有的祠庙分为“在祀典者”和“不在祀典者”两节,在祀典的只有13处,不在祀典者则有31处。

以上长篇大论讲了很多儒教祭祀的常识,对于这样的知识,现代人很少感兴趣,我想,对于任何一位自认为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来说,还是应该知晓一些儒教知识的内容,毕竟,这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同时,这些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祭祀知识,即使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不是毫无价值的,首先,我们要看到:虽然儒教的祭祀仪典在遭受西方外来文明的侵袭以及受到文革时期的断层以后,大部分的中国人对此都持漠然或否定的态度,但由于这些知识和理念已经流淌在我们血液里,根植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打上儒教文化深深的烙印,就拿传统的丧葬礼仪来说,普通中国人基本都会遵从儒教规定的祭祀礼仪来行祭祀之礼,三拜九叩首,二十四拜、家祭、路奠的仪式,以及后代呈供的祭桌等等,这些都是传承数千年的儒教祭祀仪礼

其他如清明祭祖,是儒教祭祀的一种郊祭仪式;中秋赏月,也是古代祭祀月亮之神礼仪的遗存;就连几次以国家之礼祭祀遭受地震等天灾的遇难百姓们,也都是严格遵守了儒教丧仪中的头七规定。

老夫写作这一章节正是2014年9月3日,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国家正式立法,将这一天作为法定纪念日,今后每一年的今天都要进行行国家纪念之礼,按其实质来说,这就是儒教规定的国家祭祀的一种,是合乎《周礼·祭法》中“凡有功德与民者则祀之,以死勤事者则祀之”的祭祀原理的,老夫详细地观看了整个纪念过程,仪式简约而又隆重,看得出是具有一定儒教祭祀知识的研究者制定的礼仪,如,仪式开始时,所有参加纪念者肃立廊下的台阶前,奏响国歌,表明纪念规格是国礼,随之鸣炮,然后立于廊前致默哀。继而,行献礼,古代有献帛、献太牢少牢,现在是献花篮,有礼仪军士将花篮抬进纪念馆象征着所有抗日烈士的群像前,主祀人员进入馆内,按先后顺序将花篮绶带整理,随之,所有参加纪念仪式的人员都进入馆内献花。礼毕后,放飞和平鸽和五彩气球。欢庆抗战胜利69年。祈愿祖国昌盛、世界和平。

在宝岛台湾,由于其当局一直号称坚持中华道统,这种儒教祭祀的特征就更为显著,如台湾祭祀抗战烈士的纪念馆馆名就叫忠烈祠,这就在名实各个方面都秉持了儒教祭祀的全部理念,更加合乎儒教祭祀建筑的祠宇祀典的特征。(图片来自网络告之删除)

◆◆◆作者简介:王晓风,江苏宿迁人。宿迁历史文化独立研究学者,宿迁市晓风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