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中关于仁的论述(我们都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

引言:仁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竭力主张和推行的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精神。《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是“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的伦理纲常长期被中国人所信奉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亦当离不开对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常”在内的儒家思想文化的汲取。

要给“仁”下个确切的统一的定义,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仁”字古义有多种,此其一;将“仁”作为自己思想的重要范畴的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百余次提到它,但并没有一处给“仁”下过完整的定义,此其二;孔子之后,“仁”成为儒家思想的全体大德,各时期的儒家都不断地丰富“仁”的内涵,此其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尽力抓住“仁”的本质内涵,呈现“仁”的主要原则,反映“仁”的重要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按照上述的三个方面来对“仁”进行一番阐释和说明。

儒家经典中关于仁的论述(我们都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1)

释“仁”

由东汉许慎编著的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对“仁”作了以下的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 ,古文仁或从尸。”而出现在郭店楚简中的“仁”字,又被写成“ ”,从身从心。综合上述所论,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第一,“仁”的本义是要揭示和强调对“对象”的一种温和慈爱的亲近、亲密、亲切、亲善的道理和情感。这可从“仁,亲也”、“忎,古文从千、心”两处得到证明。

第二,“仁”是用来处理“关系”的道理。这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关系之中。其一,人与人的关系;其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三,身与心的关系。这可从“从人从二”、“从尸从二”、“从身从心”三处得到证明。也就是说,“从人从二”表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从尸从二”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身从心”表示的是身与心的关系。这里需要对“仁 ”之“尸”作些解释。尸之古字是人躬身肃立之象形,指古代祭祀时代表天子王侯等尊贵死者受祭的活人,这种祭祀所要表达的是阴阳的相通,天人的合一,从而表征人类欲与天地自然相互交流和关照的一种精神。

我们之所以从“仁”的本义和古义当中通俗地归纳出人与对象的几重关系,目的是让人懂得,其实“仁”所要表示的不仅仅是某一种关系,而是包括了多重关系。如此,可从理论上解决和超越或对“仁”只是作出人与人关系的定位,或对“仁”只是作出纯粹先天自然的定位的偏差。

儒家经典中关于仁的论述(我们都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2)

孔子讲“仁”

应该承认,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是将“仁”视为建立人与人相互亲爱关系的伦理原则的。它是反映了“从人从二”的仁的定义。对此,清人段玉裁明言:

“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

孔子是通过两句名言表现出他主张的“仁”是关于人与人关系的道理的。第一句是: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第二句是: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爱人”就是爱他人。“己人”就是自己与他人。由此可见,孔子是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定性为“爱”的关系。如此,也就着重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了“仁,亲也”的仁之本义及通义。

儒家经典中关于仁的论述(我们都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3)

孟子讲“仁”

到了孟子那里,“仁”的内涵就有所发展和丰富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仁”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心理和情感基础。孟子说:“仁,人心也。”这是在揭示仁爱是人的本心,是人人皆有的良善本性。此处是体现了“忎,古文仁从千、心”的仁之古义。二是突出“仁”是天的德性以及是赐给人的最尊贵的本质。孟子说: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是天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逸的住宅。又说: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自然爵位,有社会爵位。仁义忠信,不疲倦地好善,这是自然爵位;公卿大夫,这是社会爵位。此处深含有“ ,古文仁或从尸”的仁之古义。孟子又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较全面地展现出“仁”的多重关系性。

儒家经典中关于仁的论述(我们都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4)

汉唐儒者讲“仁”

西汉大儒董仲舒将“仁”定义为“天心”。他说:“仁,天心”。这是将仁爱视为是天的本质属性。这里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董仲舒的这一视天地自然本身具有德性的思想是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中华传统文化还认为,天地自然还会将仁爱等德性赋予给人,从而使人天生秉承着这些德性。

“天命之谓性”(《中庸》语),“盖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者也”(朱熹语)。

这都是在向人们昭示着这个道理。

唐代的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他说:“博爱之谓仁”。所谓博爱即是主张对一切对象的“一视同仁”。所以,“仁”发展到这里,显然具有了强调亲爱人类,亲爱自然这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深厚意味。而将“仁”的所有“关系”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当推宋明理学。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又在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王阳明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等的命题而得到完整体现。

结语

由此可见,“仁”的思想始终要表征的是“关系”以及关系之间的合和、温和、亲爱的美德和精神。从主体对客体而言,“仁”就是要求“爱亲”、“爱人”、“爱物”,此乃孟子“亲亲、仁民、爱物”是也。从主体与客体相合而言,“仁”就是要达到“合己人”、“合天人”、“合身心”、“合物我”的境界,此乃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也。

(作者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小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