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

初唐四杰是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璐”。

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1)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被称之为初唐四杰之首,其主要作品有《王子安集》,其诗清新自然,常常有名言警句,让人难以忘怀,最著名的著作当属《滕王阁序》。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代表作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2)

江西南昌滕王阁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3)

滕王阁内的王勃浮雕

初入仕途  龙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4)

毛体书法,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仕途坎坷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5)

王勃:山中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6)

滕王阁夜景

天才的陨落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而王勃出狱一年后,得以恢复原职,但他此时因已经对仕途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而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一代文学天才就这样陨落!实为可惜!

杨炯:

杨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7)

初入仕途

杨炯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

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8)

仕途坎坷

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

初唐四杰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初唐四杰的悲情人生)(9)

命绝盈川

692年,杨炯调任盈川县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争议:杨炯赴盈川令时,张说赠有《赠别杨盈川箴》,因历代史学家对《赠别杨盈川箴》的理解不同,造成杨炯任盈川令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杨炯为政残酷,据《旧唐书》载:“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榜挞之。”另一种说法是杨炯勤政爱民,浙江省衢州市盈川村(原盈川故址),村边建有杨公祠一座,内有杨炯塑像,杨公祠内旧有对联:“当年遗后手泽,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贤令,泼水江旁千秋俎豆。基于以上两种说法,笔者比较更倾向于者。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在其年少时,就因才学而一时声名大噪,从那时起就梦想进入仕途,且常感怀才不遇。另外一点是从他留下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好官。杨炯尤其擅长边塞征战题材的诗,《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等作品中所表达的保家卫国,积极向上的精神中可以看出,他可以算是一位好官。

总结:王勃和杨炯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都是非常耀眼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们以自己的才学,不仅书写了传奇奠定了在当时的文学地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在文学领域,王勃和杨炯无疑都是极其成功的,尤其是王勃,彷佛此间还能看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绝美景象。但在政治上,两个人仕途坎坷,虽然一开始都顺利步入仕途,但后来也都有被贬的经历,可以说,在政治方面,他二人远不如在文学上的成就。一方面,是文学天才,另一方面不懂政治,以至于在后来的仕途生涯中并不顺利。与其说,是他们不懂政治,倒不如说是不懂政治官场上的生存之道。古往今来,官场生存法则,相差无几。换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谨言慎行,张弛有度,多做实事。如果还有选择的机会,或许他们还是会做同样的决定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