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条小河歌词欣赏(一条河流的多种走向)

我是一条小河歌词欣赏(一条河流的多种走向)(1)

《不老的传说——张名河歌词作品研讨文集》 广西音乐家协会 编。作家出版社出版

当我们翻开《不老的传说——张名河歌词作品研讨文集》(以下简称《不老的传说》)一书,一首首熟悉的歌词便在大家的谈论之中苏醒,而那些动人的旋律也在脑海里回响。作为张名河歌词作品研讨交流活动的成果,该书收录了33篇关于词作家张名河歌词作品的评论文章,共计20万字,其中既有结构严谨的学术论文,也有叙述与评论结合的杂文。纵观中国词坛,针对某位词作家举办的交流研讨会很多,但会后能够将研讨成果结集出版的并不多见。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不老的传说》应该是中国首部个人歌词作品研讨文集,为广西音乐界乃至中国音乐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张名河的歌词创作面非常广,涵盖了影视剧歌曲、少儿歌曲、大型交响合唱、大型音乐剧、音乐电视片等等。论及张名河的影视剧歌曲,文集中引述较多的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和《神的传说》。《一个美丽的传说》是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主题曲,也是张名河的成名作。该剧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王尔烈陪同太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寻找木鱼石的故事。剧中的木鱼石其实一文不值,但他们在寻访木鱼石的过程中体察到了世间疾苦、人情冷暖,这是此次寻访之旅的真正价值所在。《一个美丽的传说》诞生于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那个百废俱兴的时代,歌词所传达的信息早已超越了剧情本身。“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词作家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只要肯奋斗,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神的传说》是1990年的电视剧《封神榜》的主题歌,同样是张名河的代表作,至今已传唱了30多年。“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一个神话,就是泪珠一颗”,“一滴苦酒,就是史书一册/一滴热血,就是丰碑一座”,词作家吴善翎认为:这首词以小喻大、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手法的灵活转换,描绘出既新颖又壮阔的意象,令人耳目一新。这个评价精准地概括了张名河驾驭歌词语言的能力。神话的世界,原本是一个雄奇、壮丽、辽远的世界,但张名河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其放置于一朵浪花、一颗泪珠、一滴苦酒、一滴热血之中来观照,可谓是匠心独运。一首歌之所以能够传唱,不仅是因为歌词和旋律本身的魅力,更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情感的共鸣。正如作曲家金彪所说:“一首歌词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抉择,并赋予其前行的力量,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张名河作品里蕴含的丰厚哲思与智慧光芒,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许多人。这在作家陈纸、青年音乐人黄钰的文章里可以找到明证。

在张名河的创作年谱里,不仅有许多传唱不息的精致短歌,还有不少鸿篇巨制。从2010年开始,张名河先后推出了《茉莉花》(又名《二泉吟》)《蝶殇》《山歌好比春江水》三部音乐剧。其中,《茉莉花》主要以民间二胡演奏家阿炳人生遭遇为蓝本,讲述了女孩茉莉花与养父阿泉两代人的传奇际遇、人生悲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阿炳的《二泉映月》是张名河的音乐启蒙之曲。少年时期,他每晚都会在街道上漫步,就是为了听县城广播站里播放的二胡独奏曲。多年后,他才知道这首曲子叫《二泉映月》。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张名河在1994年为阿炳写了一首《二泉吟》,10多年后又创作了音乐剧《茉莉花》。作曲家丁铃对《茉莉花》的唱词特点、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评述,为读者了解张名河的音乐剧创作打开了一扇窗口。剧作家张仁胜、常剑钧、胡红一则从作品的生成肌理、故事设计、美学价值等角度,对音乐剧《蝶殇》《山歌好比春江水》进行了细致剖析,揭示了张名河音乐剧创作的艺术密码。

从辽宁到广西工作后,八桂大地的民族风情给了张名河新的滋养,他创作了《广西尼的呀》《绿城花雨》《星星伴月亮》《湘江之战》《壮族诗情》等一系列广西题材的作品。其中,传唱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被定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题歌的《广西尼的呀》。这首歌融汇了花山壁画、壮锦、铜鼓、绣球、刘三姐、山歌等壮族符号,漓江山水、德天瀑布、北部湾、西山茶、那坡酒等广西地理标志,以及奇石文化、长寿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评论家黎学锐认为,《广西尼的呀》不光营造了地理空间,还建构了文化空间,让美丽广西形象变得立体丰满起来。评论家容本镇则直接指出,这首歌“已经或必将成为广西的又一个音乐经典和艺术品牌”。他们都一致肯定了《广西尼的呀》的艺术高度,并将其奉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经典作品。种种事实也表明,张名河“加盟”广西词坛后,确实通过个人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广西音乐界的成果,进一步拓展了广西音乐的艺术境界。

一座艺术大厦的建构,必然需要坚实的基石。张名河至今已创作并出版诗集、歌词集、歌曲集、译词歌曲集、剧作选、文选等多部著作,如《爱的沙器》《红岩碑》《爱的花地》《神的传说》《山口百惠歌唱选》《美丽的传说》《茉莉花》《结伴词林》等。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张名河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经验,在歌词创作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结伴词林》一书中。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了张名河为词坛友人出版的词集所撰写的序言,下卷则收录了论述张名河歌词创作艺术的文章。这些序言和评论文章,如同两面镜子,一面照向的是词坛友人,一面照向的是张名河自己,构成了奇妙的“万花筒”景观。在这部词论中,张名河多次谈到韩愈的一句话“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言易巧。”他想借此告诉我们,欢愉型的歌曲,比哀婉型的歌曲难写。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需要的是承载“大我”之情的作品,而非抒发“小我”哀怨的作品。在研讨文集中,有不少评论者引述了《结伴词林》中的文章观点,一来是印证自己对张名河歌词创作的判断,二来也借此就歌词创作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这些理论对话和坦诚互动,进一步深化了《不老的传说》的学术价值。

张名河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传唱不息,是因为其在创作时有着强烈的经典意识,自觉追求歌词的经典境界。他说:“没有经典意识,作品就会沦为一种制造,失去穿越时空的力量,这类作品不得不无情地被艺术所远离。”如今,张名河已经80多岁,但他仍然笔耕不辍、创作激情不减当年。作为中国词坛的常青树,他始终捧着一颗真挚的词心,在大地上默默耕耘着,无论是作词,还是与人相处、提携后进,他都抱以最大的热情,不仅谱写了系列古韵深厚、清新典丽、至情至性的经典歌词,也留下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词林故事。这部《不老的传说》是张名河漫长创作生涯的一个注脚,也是众多词作家、作曲家、音乐人、作家、评论家对他的一次真诚回应,他们的文章或以事件切入,或以理论观照,或以心灵体悟,从多个向度呈现了一条“音乐之河”的内部声响与艺术魅力。

(作者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