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变化的方式(古今词义的沟通)

《古代汉语》#自考##高教通#

今日知识点分享———古今词义的沟通(一)从现代汉语复音词、成语、方言口语中了解古义某些词作为单音词独立用时,它的古代词义已经消失,但在作为一个语素构成双音词、成语时,古代词义仍然存在。例:走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古义:“走”表示“跑”;现汉:“奔走相告”“走投无路”等成语中,“走”作为一个语素,仍保留了古义。方言:唱歌“走调”、“跑调”。例:即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2.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古汉语中表示“接近、走近”,现汉:“若即若离”中仍然表示“接近、走近”例:易逢丑父与公易位。(交换位置)世易时移,变法宜也。(改变)古汉语中意义是改变,现代汉语中有:交易、贸易、移风易俗

(二)从词义的共同特点和相互联系上去了解古义例:诬1.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2.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韩非子》“诬”的本义是“虚妄,不真实”,引申义為“欺骗”,把虚妄的事强加在别人头上,有“诬陷”之意。古今词义上有很明显的关系。例:秉1.彼有遗秉,此有滞穗。2.或取一编菅jiān焉,或取一秉秆gǎn焉。本义是“禾束、禾把”,引申為:持、握(如秉烛夜游);执掌、主持(如秉政);坚持、坚守(如秉公、秉正、秉德)

词义变化的方式(古今词义的沟通)(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