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1)

“噎死驴”是通许县一带群众对渔鼓道情的叫法。

渔鼓道情是河南珍稀剧种,历史悠久,通许县民间也称之为“道情班”、“坠子嗡”。

“噎死驴”的叫法不是贬义词,是夸赞道情艺人的唱功卓绝。这是因为,演唱时,演员一口气能唱几十句甚至上百句。驴气门儿长、嗓门大,跟道情演员的唱功相比,也得噎个半死。因此称之为 “噎死驴”。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2)

民国印本的道情古唱本《说唱红灯记》

据通许县文史专家陈维介绍,渔鼓道情的起源一说源于唐代道教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

据《通许县曲艺志》记载,渔鼓道情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传入通许县,传承情况不详。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通许县邸阁镇东以4名家庭成员为主的道情班,逐渐在通许县传唱开来。张永来在通许县唱红以后,先后在睢县、永城等地演出,在豫东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张永来的女儿张立荣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艺,是最出色的一个。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3)

通许县渔鼓道情艺术家张立荣

郑州老坟岗是清末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的三大民俗圣地之一,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在这里汇聚。1934年秋,17岁的张立荣已经有9年“道情戏龄”,高挑的个子,黑油油的大辫子,长相俊美,她以精彩的演艺唱红了郑州老坟岗,一演就是3年。直到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轰炸郑州,死里逃生的张立荣才回到通许县东时村。

张立荣18岁嫁到西时村,在西时村建立了道情戏班,她对日寇侵略中国充满了仇恨,演唱民族英雄、宣传抗日的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张立荣带着4个儿子们先后在扶沟县、通许县文化馆曲艺队下乡宣传演出。最终,只有她的大儿子时芳清坚持了下来。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4)

市级传承人 时芳清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5)

陈维说,渔鼓道情这种戏虽然是小戏,但是很受群众欢迎,清末到民国年间,通许县有很多道情戏迷。除了邸阁乡东时村的张永来道情戏班,1931年,厉庄乡柏岗村艺人张逢政也成立了道情班。当时费用由每个学员兑粮食,外加当地富裕户捐款,成立半年即可进行演出。农忙劳动,农闲外出演唱,跑遍了通许县周边的县乡。

1936年,通许县邢岗村也成立了道情班,由厉庄乡桂店村一个姓桂的道情艺人教戏,邢岗村周德章、周传道等18人学戏,不久即进行演出。1938年6月,日本鬼子侵占通许县,邢岗道情班一度解散。抗日战争胜利后,柏岗村、邢岗村道情班又在邢岗村合成一个班子,继续在广大农村进行演出,两年后该道情班消亡。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6)

陈维介绍说,豫东地区的渔鼓道情乐器比较简单,主要有渔鼓、简板两种打击乐器,有时也使用惊堂木。

渔鼓用竹筒制作,长1.06米,直径6厘米。一端开口,竹筒劈为两半,再劈为1厘米左右宽度的竹条,打通里面的竹节,用猪血粘合为完整的竹筒,外面用2厘米宽的蓝布条缠绕结实,一端绷着猪膀胱制作的鼓面。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7)

时芳清演示站立式演唱

演唱时左胳膊弯夹住渔鼓,鼓面一端斜朝下,左手拿着简板击打,右手拍击鼓面,发出“嘭嘭嘭”的声音,以渲染气氛和节奏。

演唱形式有单人说唱、双人说唱、群体说唱。讲究吐字清楚、发音准确、眼睛传神。道情艺人告诫徒弟说“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道情演唱由于道具简单,曲目的氛围、情节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和面部的感情变化来表现“紧慢起落”,模拟人物形象,以“手眼身步”法的变化,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8)

时芳清演示蹲唱

其音乐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有慢板、铜器朵、小五板、飞板等。另外有少数唱腔曲牌,如唠叨红、锁南枝等。

道情的调门板眼有扬州娃娃、栽版、流水、二八以及河南坠子中的大小寒韵等。它的基本板式与河南坠子大都相同,有三搭四送、起腔、寒韵等,唱腔句尾多加有“唉、嘟、哪、嗨”等补字。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9)

道情的剧本与河南坠子通用,可演唱古书目,也可演唱现代书目。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因其传授多为口授,故其唱词方言、土语较多。

旧时,通许县渔鼓道情曲目非常丰富,有100多个,题材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如《大宋金鸠记》、《后五代》、《王金豆借粮》、《双锁楼》、《站花墙》、《双头马》、《刘同勋小出身》等。独有剧目有《蜜蜂记》、《皮袄记》、《李新贵打花》、《借大锣》、《何文秀私访》、《红风传》等。西时村道情班张永来、张立荣父女能唱100多本,时芳清还能自编一些现代曲目。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10)

“渔鼓道情剧目丰富,贴近百姓,乡土气息浓郁,是古老而珍稀的剧种,它的成长和发展,在河南民间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陈维说,但是,由于道情的唱腔,戏文、表演大部分是口授,加之生存环境逐渐缩小,生存艰难。

如今,通许县仅剩下西时村的一个渔鼓道情班,能演唱者只有两三人,70多岁的时芳清在苦苦坚守着。2009年以来,通许县文化部门对邸阁乡西时村渔鼓道情进行了实地普查,拍摄了录像片、照片,建立了部分艺术档案。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11)

2012年时芳清参加市级传承人命名大会

2011年2月,通许县渔鼓道情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第二批非遗名录项目。同年12月,通许渔鼓道情被评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12年7月,时芳清被命名为市级第一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2月,陈素枝被命名为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失传的非遗项目有几个(通许县有个省级非遗项目)(12)

全媒体记者赵虎报道

图片由陈维提供

本期编辑:孙争杰

开封日报 ID:kfrbwx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阅读开封日报电子报

觉得不错,请点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