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1)

【编者按】2019年10月26日-27日,纳西话賨邀请杨陆老师讲述丽江楹联,讲座在纳西话賨群、北京纳西学会群同时直播,现将第一天(26日)的讲座(讲对联的产生、源流发展及其特性)录音整理稿与大家共飨。

(音频文件2段,汉语讲授,总长约2小时。本平台无法上传音频文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纳西话賨”收听)

漫谈丽江楹联(上)

杨陆

很高兴与大家交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粹”之一——楹联,在誉为“滇人擅联”的云南省被称为“楹联大县”的丽江楹联(指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有这样赞誉的市县并不多,省会昆明而外,就是滇西的大理、丽江、鹤庆、剑川、巍山,还有滇南的通海、石屏。通海以秀山的“匾山联海”著名,石屏主要是“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嘉谷的楹联作品(他名气大。民国时期,丽江束河民族医药世家、“寿元丰”和潮(海楼)的墓联,就是专请袁嘉谷作的)。 丽江自明代发端、高品位的木氏土司楹联延续而今,积淀深厚,佳联迭出,而且有着独具特色的纳西族特色联,这个赞誉是实至名归。

因而“楹联”这个题目其实很大,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堪称博大精深。原先讲中国古代文学,在诗经、楚辞、汉赋之后,中古以来就只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有不少专家提出:应该是“明清小说与楹联”。从明清代到民国,就楹联的体量、普及程度和光彩,它确实形成为一个文学的高峰,早已是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体裁!历经文革浩劫,重又复兴。

我从2012年以来,先后应邀在雪山书院“丽江讲坛”、丽江广播电视台、古管局所辖名人故居或纪念馆、云大旅游学院、玉龙县“玉龙大讲堂”、大研街道办事处、古城区政协、文林学校等多处讲过楹联。除了因广播电视节目限定20分钟,有的是实地随机讲解而外,一般都在两个钟头左右。两个钟头只可能大体介绍。群里安排我在今晚和明晚讲,我的题目是“漫谈丽江楹联”,今晚讲对联的产生、源流发展及其特性;明晚讲丽江楹联的发端、特色、为何500多年来至今长盛不衰,以及最能体现丽江地域与民族特色的“玉龙雪山联”、外地题写玉龙雪山的对联,我多年来一直考察的“纳西族特色联”——这几个部分,是我准备出版的《丽江古今楹联》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我讲之后还留点时间,请大家提问题作个互动,咱们共同探讨。谢谢大家!

我们首先诵读一副描写丽江玉岳金川、古城风貌的名联:

一万里金江滚滚南来,到此间忽曲忽折、浪涌波洄,形势不殊黄河套

数千仞玉岳巍巍直上,喜今日宜画宜诗、年丰物阜,城郭宛在白云间

一.什么是楹联

1、概念 对联﹦楹联﹦联语﹦门联。

“对联”是以对仗的特性而言;“楹联”是以其使用场合而言(张贴于门楹、楹柱);“联语”是就其表达内容而言;“门联”也是以其使用场合而言——丽江清代诗人杨品硕的《丽江竹枝词》就说“门联春贴亦堪夸”,特别强调大门两旁张贴的这副楹联,这是一家人的门面啊!它无言地代表、显示着这家人的志趣、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饮玉泉水行无愧事∕对云岭雪修清白身”“鼠因食绝离家去∕狗为主贫放胆眠”)——岂止“诗言志”,门联也“言志”啊!

2、定义 对联,究其本源,言其本质,是汉语言文化;它是中华语言独具、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偶句表达内容,写于纸上、布上或刻在竹、木、柱子或门楹上的一种民族文体、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对联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3、文化遗产 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名列其中,编号Ⅹ—62。释评为:“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文化部提议:应申报“中国对联”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4、“对偶句”的3个阶段 对联不是凭空而来的!从我国上古歌谣中的劳动歌如“断竹、逐肉”,进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的对偶句,到起源于东汉、兴起于魏晋而盛于南北朝时期的辞赋——骈偶阶段(如“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再到形成于唐代的律偶阶段(即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每首八句,中间二联习称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唐初蔚然成熟的格律诗,充分推进了“对称工整,玉润双流”的对联文学创作。在唐诗渐而走出文人的象牙之塔,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到了晚唐时期,从律诗中游离出来的对联便独立问世了,而且日益走向了民间。(“弹弓叉”之喻)

5、楹联的出现与发展 本来,中国古时就有了在春节辞旧迎新之际悬挂桃符的习俗,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桃木板上画上叫做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上,意在祈福灭祸。后来为了省事,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这两个神之名。这就是桃符——门联在形式上的来源。“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元日》诗,就写的这一习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了五代时期,那副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五代之后的宋代,对联已经由木制的桃符演变成为红纸书写,所以有了这样的记载“自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到了明代,因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导("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朝野相应,对联愈加流行。明、清两代,发展为对联创作的鼎盛时期,乃历近、现代至今而不衰——所以文学界提出:应称之为“明清小说与楹联”!如周善甫先生言:“从金銮宝殿,到牛栏马厩,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举凡华人井突之所在,俱可见它高张津要的身影。直到如今,它仍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颂、祝、庆、节,喜、笑、怒、骂,状景、抒怀、讽喻、训斥,居然未失其畅茂的生机……”社会家庭中,除了每年必用的春联(包括大门、堂屋、楹柱、厨房以至农村的畜圈),还会有婚丧嫁娶、建房、乔迁新居以及祝寿、修制家谱等等,都要以对联装点,再就是客厅联、书斋联、友人题赠之联;作为机关单位,要采用表现这个单位职能的春联、庆典联等;社会重大事件,如丽江解放、自治县县庆、国庆大庆、艺术节等等,都要采用庆典联;又如爱国卫生运动、维护城市交通秩序、文明城市创建等等,都喜用朗朗上口的对偶句即对联形式来作宣传;千千万万的家庭都收存的四大名著、许多古典小说中都有对联,连这些名著的章回小说回目都是对联,如《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水浒传》如“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红楼梦》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西游记》如“悟空大闹金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丽江和进士的“两院门窗千斧破∕百年花木一朝摧”……可算是纳西族文人的黑色幽默了!永胜的“烟锅子,写对子,节约办事∕草绳子,背孙子,缩紧开支”……传神地表现了贫困时期的农村面貌;此联的横批更绝:“勤俭持家”,使人忍俊不禁!文革后期丽江农村的一副结婚联:“家住长水丰产区∕门迎黄山先进人”,充满了喜庆中的自豪。

对联的运用,在我国十分广泛。我国周边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南洋各地,以致美国、加拿大的唐人街都有楹联(以及汉字书法),我国楹联学界多次作过考察,证明它们其实都是中华楹联。所以说:楹联是“国粹”!

6、为何只有汉语才产生了对联 全世界几千种语言中,只有汉语(词根语,表意文字)以其独具的一字一音、一音一义,字形方正(西方称为“几何图形似的方块字”)与同节奏分明、声调抑扬的特性,才能造成文字的形、音、义均两两相对、讲求形式美的两个对句,加之汉字书法与联语内容表达的意境,才形成为中华民族“独擅而专美”的对联艺术。在具有多种“格”、“性”与繁复词尾变化的外文中是不可能出现对联的。日本是深受中国文字和文化影响的国度,上世纪初的一位日本学者于其《三只眼睛看中国》书中对此作了归结:“更偏重于形式的,便是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文章了……这形式的对句,对单音的中国文字才有效;复音字音有长短之差,所以不能发挥效力。”

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哲学思维原因。如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于《当代楹联墨迹选·序》所说:“骈俪的根源不仅仅是个文字问题,也在于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人的神理运裁百虑时,就看到‘相须’、‘成对’这一条矛盾统一的客观真理。以‘阴’‘阳’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认识,几千年来就成立了,是最好的证明……讲楹联这一切,离开这一层道理就更觉可异了。”当代国学家纳西族周善甫先生对此也有类似的论述。贯穿于祖国古代儒、道、阴阳诸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阴阳和五行思想,在纳西族哲学观念中同样起源很早,说明了纳西族与同中华哲学思维的同一性。外国民族并非看不到事物的两面性,然而一切表音文字中复杂的语法形态变化,使其每个词的长短、发音多少均不同,便无法构成两句相对,无由出现诗联、楹联这种形式(“这是一本书”的英语表述……)。就拿纳西语来说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汉语对联往往以东南西北来对春夏秋冬,每个方位或季节都是单音字,纳西语的南、北就得用双音词“沟律”、“姆律”,东与西,更得用三音词“尼美土”、“尼美谷”,字数不一样,无法对偶了。

楹联大家余德泉曾将春联“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译为英文:

This year spring grass is green again

Ten miles apricot flower is red still

这 年 春季 草 (正) 绿 再次

十 英里 杏 花 (正) 红 仍然

我们可以看到,字面上对得很整齐的这副译为英文的对联,由于是两种语言体系,词序、语气到底不同,句意译来无误,但就只觉得仅仅是叙述自然界的物候,汉语联的那种意境和韵味,几近消失了!如果以另一副春联“月无贫富家家有,燕不炎凉岁岁来”来作英译,更无法兼顾“炎凉”的双关意义,因为世态炎凉的意义,英语是另一种表达,对译出来就成了一段很长的散文,根本无法形成对偶了。故而只有按字面天气冷热的意义,译为“hot or cold”。词义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已难顾及不同语言的用词和语序的“逐词移译”,更是难以兼顾汉语词汇的这种多义性。为宣传中华文化,将中国对联翻译介绍给外国读者,意义无疑是积极的,但英美人阅读这副译联,如果不将此中包含着的双关意再作诠释,他们怎能领会汉语言的精妙?反而觉得中国人描写春燕归来太“小儿科”了!

汉语词汇中的双关意特性,相当普遍地存在。古诗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同音而音义双关,形象相连,丝即思,思如丝,思恋之情绵绵如丝至死方休。民歌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同音双关,表面说的是雨与晴,隐含着的意义却是试探意中人是否有情。毛泽东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巧用了杨开慧烈士之杨与杨树之杨同音同形、柳直荀烈士之柳与柳絮之柳同音同形这样的双关意义,由生活真实,创造出杨、柳两烈士浩气长存、万里长空为忠魂舞这样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外语中没有这种谐音双关,翻译之时无法处理这种谐音双关,这些艺术的精华就在翻译过程中被泯灭了。任何巨匠高手,都难于尽善尽美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这种艺术审美效果,尤其中华诗、词和对联的格律及其韵味,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再现。

7、楹联的特性即基本要求,有如下4条:

1.字数相等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文革时期视传统文化为“封资修”,对联也被冷落了。结婚对联往往采用领袖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老人去世居然也用领袖诗句“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以上两例并不是对联,因为结构、词性都不对仗(作说明),字数是相等的。当时有许多单位的大门上乃以林彪的题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为联,这两句7字的9字,当然不是对联。我至今记得55年前考入丽江一中时,学校礼堂中的那副楹联:“四卷雄文是……卅七诗词乃……”下支正是为着字数相等,才简略了数字、省略了量词,做到了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还只是4个基本要求之一,并不是只要字数相等就是对联了。丽江有家餐馆以对联形式镌刻悬挂的是:

来自江边奉科的土鸡好吃不贵实在消费

来自金沙江峡谷的高粱酒只暖心不打头

都是17字,但词性、结构都不对仗:说地点是4字与5字,说特色是4、4与3、3,对不起来。很遗憾,这只能说是一种招揽生意的口号,不成其为对联。

2.词性、结构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金沙水拍云崖暖;云霄雨露兴乔木(霞)∕笮国山河镇世家——因此我国的古代韵书就有了诸如“天对日,雨对风,九夏对三冬”之类对仗口诀。从一字联到五言、七言联到长联,无不这样要求对仗。有副经典的一字联“墨∕泉”,不仅是名词相对、平仄相对,甚至采用了拆字相对——墨字的上半为黑,泉字上半为白,各是颜色的一种;墨字下半为土,泉字下半为水,各是五行的一种。黑土对白水,极为工整。二字联,如春花对秋月、书山对学海——扩展为7字联,便是那副著名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字联如水底月对镜中花,孙行者对祖冲之、胡适之——一桩著名的清华大学轶事!当年陈寅恪先生赞叹说:“有这三个字,入清华哪个系全行!”他陈述了在入学考试中出对子的四条理由:

1.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辨虚、实字及其应用;

2.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辨平、仄声;

3.对对子可以检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4.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强调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十三年后的1965年,陈寅恪先生追忆昔日这一命题,再次重申并阐述了这个学术观点。1987、1991、1992年度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了涉及对联的辨析、选择、填空题;2004年的15份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就有7份命制了对联题,要求考生从中选择对出下联。随新时期以来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对联文化复兴,对联知识进入了中学、大学语文课本,湖南、江西等地的大学中文系相继开招对联学硕士研究生,对联刊物、报纸、专集叠出,网络对联、对联的社会应用十分繁荣。凡华人所在,就不同程度地有着大批对联爱好者。有道是:“中华民族不可以无魂,炎黄世胄不可以无对。魂当标我族,对当颂我魂!”

近两天,我还在网上看到了87年前陈寅恪先生出的那副三字联的演变——“祖冲之圆周率三点一四∕孙行者起筋斗十万八千”、“乾隆爷写诗句四万三千”。

四字联如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五言、七言诗中的对仗就不必说了。六字联如“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很多民间趣联都十分讲求词性、结构对仗:“鸡饥盗稻童筒打∕鼠暑凉梁客咳惊”,“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就连写厕所的对联也如此,据说江南才子唐伯虎曾应请撰写一副厕所联:“且看来客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

关于字词的对仗要特别说明一个问题:不规则重字(“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那是叠音词而且对仗,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回文联自是特殊的一种,亦非不规则重字。

总之对联与格律诗一样,忌用不规则重字,就连毛主席的诗,如《长征》,都有人指出此诗中的不规则重字,这不是“挑刺”、不尊重,是就诗的严谨格律而为。)

3.平仄相对 (以“王屋麻楼考世系”为例)——尤其不能仄仄脚或平平脚!上下支的最后一字是“腰眼”!“发发发”与“顺顺顺”……亵渎了对联!

平仄相对是对联唯一的声律要求。关于平仄要特别说明三个问题:

(1)对联并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2)“失替”问题(“遥想元跨革囊”与“漫言宋挥玉斧”;《长征》诗例)。

(3)分辨上下支的一个诀窍……

4.内容相关 举如“反对侵略∕学习下棋”,内容毫无关联,不成其为对联——这是很多楹联书籍引以举例的一副不合格对联。或有人认为有关联,那也过于牵强了!再举丽江的一例加以说明——在游客很多的四方街科贡坊南侧,“科贡银坊”镌悬了这样一副对联:“表彰一门出三举∕钦赐木氏雪花银”……可见此联不仅表达的内容散乱,同时也不符合前述对联的第二个要素——词性和结构的对仗。银器是很有丽江特色的行业,本来是个很好的行业联题材,但也就因其内容的散乱,而且不符合词性以及结构的对仗,只能“割爱”了。近30年来我搜集的丽江对联有数千副,好多都因平仄不对立、词性与结构不对仗,或者像此联一样上下支内容不相关,而割爱了。

以上所讲的楹联的特性,在许多楹联书籍中归纳并不一致,以上4个特性是最基本的,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可认定是不合格的对联,就像原先计划生育工作做不好一票否决一样。所以今天主要就按这4点来讲,大家好记。实际上,由中国楹联学会修订、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已将楹联的基本规则确定为6条:

1、字句对等; 2、词性对品;

3、结构对应; 4、节律对拍;

5、平仄对立; 6、形对意联。

刚才讲到的“失替”问题,其实已列入这6条基本规则中的第5条中,但也强调:“在保证平仄对立的情况下,对于平仄交替适度从宽。平仄对立的重要性要优于平仄交替。”所以,“失替”较之我讲的平仄相对,是个较次要的问题,我在写这副对联时也就采取“从宽”了。

这里还要就对联内容的特性,特别指出感情色彩——春联要求喜庆、热烈,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何其喜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何其美好!“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何其明丽!抒情联则要求典雅、动人,如郑板桥的“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格言联要求思想深刻,如鲁迅那副著名的诗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丧挽联,自应悲痛、哀婉,如“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风号鹤唳人何在∕月落鸟啼霜满天”“悲声难挽流云住∕哭泪相随野鹤飞”;墓联,则要求庄重、缅怀并寄意,如“一生心性厚∕百世子孙贤”,等等。

(某家有人去世,爱好诗词的亲属写《贺新郎》词以哀挽……)

8、楹联的分类及其运用 对联的分类,至今并没有一种类似于数学公式、物理公式那样的定论,这就因文学艺术的特性:见仁见智!而且因划分的角度不同。当然大体上是有分类的——对联本可以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按照内容,可分为述事、状景、抒情、论评等类;按照社会功用,可分为春联、婚嫁联、祝寿联、吊挽联、守制联、墓联、建房联、乔迁联、行业联、胜迹联以及一般联;根据意义深刻程度的格言联;根据有无轶事的轶事联;就篇幅所分的长联、短联;根据适用范围之通用联、专用联——刚才例举的几副经典的春联就是通用联,天南海北都适用;而专门写玉岳金川、丽江古城的春联,就只适用于丽江,成为专用联;还有出句以征上支或下支的应对联等等;还可以就用字、遣词、组句等艺术技巧来分类,如嵌字联“文笔耸青冥,每待云笺书伟业∕林泉潆古郡,从来黎庶仰魁星”——鹤顶格;“乔木长青,颉颃鹏翼三千里∕户枢不蠹,祝嘏诗翁九十春”——燕颔格),脱化联(或称“改造联”)如佚名仿杜甫诗为玉岳金川联、春联:“金江春色来天地∕玉岳浮云变古今”,回文联(“雪飞云岭云飞雪∕江丽古城古丽江”);还有集句联如黑龙潭得月楼所悬周汝诚集毛主席诗词之联)、集字联(最是民国和志坚擅长)等等。又者:不同的分类之间,往往又有明显的交叉,很多对联既是写景,又是借景论史、抒怀,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与景的交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意境、意象。因而不少对联很难截然划归写景或是寄情,只能辨其主次、大体入类了。

再以前面讲到丽江木氏的一副对联,进一步说明分类:“云霄雨露兴乔木∕笮国山河镇世家”,此联本是一副政治性很强的牌坊联——“乔木世家”是明朝皇帝的褒奖之语,并准建牌坊一座,这副对联便以此4字嵌入;此联继而成为木氏的家族联;又常用为春联——凡是哪家春节张贴这副对联,就可以肯定是木家了;再就是用为木氏的墓联。一联四用!

所以,对联的分类并无定论。这也正显示了文学艺术的特性,并说明楹联这一文学艺术体裁还在发展中。我自己准备出版的《丽江古今楹联》中,既按联语表达的内容,又按对联的社会运用,分为如下17类(引题、正题):

1•“玉垒千年存古雪,金沙万里走波澜”——玉岳金川与丽江坝(宏观)

2•“门临玉水如临镜,户对青山似对屏”——古城风韵联

3•“龙潭倒映十三峰”——丽江风景名胜联(具体景点)

4•“门联春帖亦堪夸”——丽江春联(仅丽江适用的)

5•“百花香透花马国”——喜庆恭贺联(含结婚联)

6•“雪岭秋风透峻寒”——挽墓守制联(含3小类)

7•“更舒性情作联语”——寄情言志联

8•“赠君明月清风”——题赠联

9•“恨不书读十年”——教育联(突出丽江的教育传统)

10•“长迎远宾近客”——行业联

11•“雪峰霞岭卜人文”——丽江家族、家训联

12•“珍藏翰墨白云封”——流存丽江的书法联(均附图片)

13•“曾将诗句结风流”——应对、集字、集句联

14•“雪月光辉照故庐”——名人故居、纪念馆联

15•“玉龙晴雪熠天外”——外地题咏玉龙雪山之联(不存在于丽江)

16•“临滇池大观……”——丽江文人题写外地名胜之联

17•“暮多好山色”(“不见日久啦”)——纳西族特色联

希望我这本书的分类,能使大家对楹联种类的理解,带来一点启示。

二.丽江楹联(第二天27日讲座内容,详见下篇)

1、丽江对联文化的辉煌先声——明代木氏土司的楹联

2、丽江对联文化的三个鲜明特色

3、丽江楹联何以500余年长盛不衰

4、玉龙雪山联

5、外地题咏玉龙雪山之联

6、纳西族特色联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2)

丽江黑龙潭得月楼的楹联

附文

杨陆:丽江历史上的幽默之联

知府熊廷权因联赠银

已经作古的赵净修先生,在丽江玉泉诗社一次聚会时,向笔者讲起知府熊廷权因联赠银的一段趣话。说的是丽江历史上最末一任清朝知府、民国第一任丽江县知事熊廷权(种青),某年春节在丽江古城“斯吉”(义尚村)某户门前伫足观看一副春联,感慨系之,回府即遣人送来一锭10两纹银赠给此家,原来此联乃云:

鼠因食绝离家去

狗为主贫放胆眠

居家无鼠,本是好事,却非因养了猫或投放鼠毒,为因家中已几近断炊;养狗本为护宅,由于主人穷得无物可盗,可以不司其责放胆而眠了。个中辛酸,年关凄凉,主人仍不忘撰贴春联辞旧迎新,已使人感慨。况此联对仗工稳,平仄谐和。自嘲而意气从容,那份幽默果然力透纸背。不需造访,亦可知门联主人是位有着国学功底而家计贫困的读书人。就这副托物寄情、兼冠有计年干支之联,并据熊廷权任职丽江之期,我们可以推知:这一定是在1912年(壬子,鼠年)春节之际。此际,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遗臣,又任为民国官吏的熊廷权自是感概万端,他自己也是读书人出身,惺惺相惜,因而在此特定之时,对特定之人,有此善举,乃一联而为媒也。

此公于1911--1912年在丽江任职期间,曾游览著名的文峰寺,留有题诗,这也是诗社社友、白华和祖武老师提供的:

白石栏杆殿阁高,四山郁郁起风涛

此来忘却人间世,共与唐僧话六朝

此“唐僧”自然不是指取经的唐三藏玄奘,而是代指丽江文峰寺接待熊公来游的僧入。其感慨历史变迁之情,隐现诗间。

进士公和庚吉以联排遣家事

丽江科举史上有名的“和进士”,即曾任清光绪朝兵部主事、四川乐至、石柱、温江、秀山、顺宁等县知县,后辞官归乡的和庚吉(松樵)先生,某年家起变故,儿媳因家庭矛盾自尽。事端已起,众亲友纷纷建议,当以和公的身份地位速往县衙请求派兵保护,以防女方后家前来闹人命。而和庚吉老先生却坦然而言:人家姑娘都死了,来出口气也应该,我家应多作道歉,不能以势压人。结果儿媳后家打上门来,家屋遭到许多损坏。此际,和老先生以联释怀,徐徐吟曰:

两院门窗千斧破

百年花木一朝摧

到底读书人本色。这个时候还吟联作对。此联对此景,算得是纳西族文人的“黑色幽默”了!

和庚吉于1904年40岁时辞官还乡,一直活到1950年,享86岁。其间他以社会贤达在地方做过许多好事,如创办丽江府中学堂,呼吁朝野严禁鸦片,欢迎红军长征过丽江等,1949年丽江解放时他以85岁耄龄激情为联。张贴于庆典青松牌坊:

创前古未有的新中华,英雄时世

扩养生大同于遥远邑,衽席苍黎

以乡土口语入联写照贫困岁月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经历了文革浩劫,人民生活贫困的岁月。永胜县一位教师,为当地一户农家撰写春联。道来辛酸:这户农家连用来写对联的墨汁都买不起,是刮了锅底烟灰调水端来的“墨汁”。再看看这位农民用草绳背着孩子的情形,该教师文思立就,即以永胜口语撰书一联:

烟锅子,写对子,节约办事

草绳子,背孙子,缩紧开支

横批:勤俭持家

联语加之横批“点睛”,直令人忍俊不禁!这是含着眼泪的笑,无可奈何的自我慰籍,三十年过去,随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富民政策,广大人民群众正由温饱奔向小康,此联写照贫困年月的景况不复再有。因此,本文所引当年这副对联,也就有着点“文物”的味道了。

长水男娶黄山女的一副婚联

长水、黄山是原丽江县的两个生产大队,并属黄山公社。长水大队是丽江小麦的丰产区,黄山大队是文革前的全国农业先进单位。

话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长水小伙与一位黄山姑娘喜结连理,友人为撰婚联一副:

家住长水丰产区

门迎黄山先进人

联语中,充满了粮食丰产区人们的自豪,同时并不贬低新娘这位黄山姑娘,同样自豪地说:新娘来自于农业先讲单位。纵观全联,充满了一派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

附文原载《丽江日报》2006年6月10日周末版(第四则于其后添加入此题)。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3)

丽江古城方国瑜故居的春联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4)

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悼和志强老省长的吊挽联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5)

和志强省长的墓联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6)

乔迁联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7)

春联(这副是正文提及的经典联)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8)

婚嫁联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9)

百岁老人去世的丧联(白沙镇)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10)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11)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12)

以上三副,守制联(年份不同,纸色有别)

【主讲人简介】杨陆,知名学者、诗人。是丽江楹联、木氏土司历史、丽江诗文等文化方面的专家。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13)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14)

顾 问 郭大烈 杨焕典 杨福泉 杨世光

李群育 戈阿干 牛相奎 和学光

喻遂生 和长红 和力民 白 郎

张春和 李 锡 和树荣 曹建平

李之典 杨树高 木 琛 英扎次里

编 委 李丽萍 和志华 木 诚 和向军

和玉玲 和秀成 和冬梅 杨杰宏

和万花 和根茂 和爱春 赵庆莲

杨雪飞 和俊香 李学芬 和松阳

和志菊 和积华 和凤琼 和正钧

和振华 和素文 和剑猛

执行主编 和志菊 李丽萍

投稿邮箱:704210558@qq.com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15)

丽江古城的名人评述(杨陆漫谈丽江楹联)(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