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1)

曾经写过一篇小文,说到 "皇""帝""王"等汉字的变迁,比较简略。

这里再详细讲讲"皇"字的演化。由此可窥见一段上古的历史。

《说文解字》对"皇"的解释是——

"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这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三皇。

陆宗达先生说,许慎对皇字形体的分析是错误的。

汉字的训诂,"以形说义"是三种基本方法之第一种。字形的分析错了,对字义的解释就很可能出现偏差。

小篆的"皇"字,写如下——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2)

小篆之前的西周金文,"皇"写如下——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3)

甲骨文中,最初,未发现"皇"字,但有下面这个字——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4)

唐兰先生说,这个字的右面一半,是"皇" 字的雏形。西周金文由此而来。

上个世纪前半叶,学者们还在"埋怨"金文"画蛇添足" ,把最早"皇" 字的下面"一竖",改为了"土"。

后来,形势就急转直下了。

随着甲骨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不仅卜辞中有"皇" 字,而且,殷商青铜器铭文上也有。见下图——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5)

还真不能责怪西周金文乱写,殷商金文的"皇"字,下面已经是"土"。

要说的是,甲骨文中的"皇" 字,皆用为形容词和副词,不见用于名词——就是说,甲骨文中的"皇" ,不指天皇也不是人皇,与权力毫无关系。

卜辞引用起来"打字儿"太麻烦,就不细说了。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6)

《康熙字典》罗列了"皇"的三十多种含义。

那么,“皇”字的本义是什么呢?

清末民初有一个叫汪荣宝的学者,有很深的训诂学根底。他认为,"皇"的本义,是祭祀时戴的一种冠。

《礼记.王制》说:"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xū)而祭,周人冕而祭"。

皇、收、冔、冕,都指祭祀时戴的帽子。

《礼记》说,有虞氏的时候,祭祀戴"皇"这种帽子 。那就是很早了。这让人联想到印第安人那种原始部落时期头插羽毛的形象。原始社会是很可能的。

郑司农注曰:"皇,冕属也,画羽饰焉。"皇,是由羽毛装饰的帽子。

上古祭祀时,舞祭,是重要仪式之一。甲骨卜辞中,就记载了舞祭、求祭、奏祭、燎祭、烄(jiǎo)祭等多种祭祀仪式。

舞祭中,有一种"皇舞",即头戴羽毛装饰头冠的舞蹈。

《周礼.地官.舞师》说到了"皇舞",其曰——

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fú )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hǎn)之事。

"舞帅",就是舞师。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7)

郑司农说——

皇舞,蒙羽舞,书或为䍿(huáng)。

《周礼.春官.乐师》亦云——

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mào)舞,有干舞,有人舞。

郑玄注说——

故书皇作䍿。郑司农云,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

郑司农为东汉大臣,官至大司农,名郑众,早于郑玄。称之为郑司农,一为与郑玄区别,二为与当时的一个叫郑众的太监相区别。

亦可知,"皇"的异体字为"䍿"。

其实,许慎在《说文》里,也收了"䍿"字。但他只口不提这个字和"皇"字的联系。段玉裁说,这是许慎按照他的老师贾逵的观点处理的,贾逵是当时的著名经学家,官拜侍中。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8)

(一)从西周金文里,可以看到,"皇"字,基本作为"上帝"、"天王"、"天"、 "君"的形容词。

比如——

叔角父作朕皇考(《叔角父敦》)

毕鲜作皇族益公尊敦(《毕鲜敦》)

用作朕皇考龚叔(《颂鼎》)

辛中姬皇母作尊鼎(《辛中姬鼎》)

我佳司配皇天王(《宗周锺》)

如此的例证很多。

目前发现"皇"作为名词的只有一处,是人的名字——函皇父,见函皇父敦。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9)

(二)从古籍看——

1,作形容词用。

作"天"的形容词"——

皇天改大邦殷之命。……皇天用训厥道。(《书.顾命》)

燕及皇天。(《诗.周颂》)

作"帝"的形容词——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诗.小雅》)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诗.大雅》)

还有很多,作"后"、"祖"、"考"、"舅"、"姑"、"妣"等的形容词。

2,作副词——

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小人怨罟汝,则皇自敬德"。(《书.无逸》)

惟截截善谝言,……我皇多有之。(《书.泰誓》)

3,作动词——

先祖是皇。(《诗.小雅》)

继序其皇之。(《诗.周颂》)

目前发现古籍中"皇"作为名词的,也只有一处,是作为地名——《诗.大雅.公刘》中的"皇涧"。这个意思,肯定不是"皇家的谷涧"。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10)

如此,可以看一下"皇"字含义变化的"轨迹"。

1,"皇"字的本义,是插羽毛的帽子。

2,这种帽子,在祭祀跳皇舞的时候戴。

3,这种帽子具体什么样呢?清代惠士奇说——

皇谓冠,即《文选.东京赋》所谓"冠华秉翟,列舞八佾"者,亦即《独断》之建华冠,饰以羽,若有虞氏之皇,故名曰皇,先郑所谓蒙羽舞者即此。

先郑,也是指郑司农。

4, "皇",是"以羽冒覆头上"。因此,"皇"有了"自上覆下"之意。

5,"夏"字,和"皇"唐模对转。而"夏"即为"厦","大殿也"。《汉书.胡建传》云:"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颜师古注曰:"室无四壁曰皇。"于是,"皇"又有了"广阔"的含义。《庄子.知北游》说:"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6,"皇"有广阔之意,由此新造的字,如"鍠",表钟声悠远;"瑝",为玉声绵长;"隍",形容城池无水空旷。都与广阔有关。

许慎释"皇"为"大",是绕了一个大弯儿从这里来的。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11)

"皇"是如何与天神及人君扯上关系,最后成为最高权力拥有者的称谓呢?

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

然皇帝二名,虽出先秦之世,究为后起之说。古者一部族之主谓之君,为若干部族之共主者谓之王。尊至于王而止矣,不能更有所加也。天下归往谓之王,此特侈言之,实则各王一域,春秋吴楚并时称王其证。王与王之间,因彼此关系较疏,其上更无共主,自不能别有名称。战国之世,列国皆称王,关涉较多,强弱渐判,乃谋立更尊于王之号。 于是借天神之名而称之曰帝,齐秦并称东西帝,魏使辛垣衍说赵尊秦为帝是也。时人之见解如是,于是论古史者,亦于三王之前,更立五帝之号焉。夫尊至侔于天神,亦止矣,不能更有所加矣。然论古史者,犹不以是为已足也。乃不從尊卑着想,而从先后立义,据始王天下之义,造一皇字,而三皇之名立焉。皇王形异而声同,可知虽制殊文,实非二語也。

这段话说得太精彩。皇和帝,都是后起之说。原来的部族只称君;后来,若干部族的共主称王;再往上面就没有了。战国的时候,大家都称王,为了显示更厉害,齐国和秦国就借天神之名而自称帝。议论古史的人,在夏商周的三王之前,设立了五帝的称号;再往后,还不满足,又在五帝之前,以"始王天下"的名义,设立了三皇。

不管三皇五帝是否历史人物,他们的名号是这么产生的。吕老先生说的没错。

他说,"皇王形异而声同。可知虽制殊文,实非二语也",也讲得很对。现在江浙一带,"皇、王"读音不分,似很普遍。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12)

"皇",具体什么时候成为天神人君称谓的呢?

战国。

最早以"皇"为天神的,是屈原。

《离骚》——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九章》的第一篇,为"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说到了西皇,还说到了东皇;东皇还是上皇。

《九章.桔颂》——

后皇嘉树,桔徕服兮。

这里又出了一个"后皇"。

大约当时,诸侯争相称帝。屈原看不下去,于是不称"上帝"改称"上皇",不称"后帝"而称"后皇"。

这可能也是屈原愤懑的原因之一。

皇字的演变故事(及如何成为人君称谓)(13)

"皇"之首次被用于人君,就是秦始皇了。

秦王嬴政削平六國,统一天下。他命丞相、御史等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奏道——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秦王批道: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同时,他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从此"皇"就成了封建帝王的位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