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涛的孩子是男是女(你对得起我吗刘敏涛为儿子付出了一切)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刘敏涛饰演的陪读妈妈刘若瑜是一个付出感很强的妈妈。她曾是一位很优秀的脑外科医生,她认为国外的教育更好,所以从儿子十岁起,就抛家舍业,陪孩子去美国读书,成为了一个整天在家洗衣做饭、管孩子一切的全职妈妈。

她曾对孩子说:打从我到了国外那一刻起,这世上就再也没有刘若瑜了,就剩陈凯文妈了。从那儿往后起的每一天,我活的不是我自己,只活你。

刘敏涛的孩子是男是女(你对得起我吗刘敏涛为儿子付出了一切)(1)

她为了儿子陈凯文放弃了一切,而陈凯文觉得这些都是无形的压力,让自己喘不过气来。

刘敏涛的孩子是男是女(你对得起我吗刘敏涛为儿子付出了一切)(2)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怕听到的,不是犯错时父母对自己的责骂,而是父母一次次强调自己的付出,一次次强调孩子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去做,就是不孝、就是对不起自己。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句式:“我都是为了你,你还......”“若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A的父母有个记账的小本子,从A出生、上学到结婚买房,父母为他花的每一笔钱都被写在这个小本子上。每次小A跟父母意见不同时,父母就会拿出这个小本子数落A:“你看你这些年花了多少钱,要不是为了你......"

A报大学志愿时想学心理学,可父母觉得那没什么用,让他去学医,认为有前途。这个小本子,对A来说,就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让自己只能按父母的意愿前行。

我们中国的父母是最爱孩子的父母,很多人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应该得到的回报就是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长大。一旦孩子偏离自己为孩子设计的成长轨道,父母就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对得起我吗?”

当孩子听到这句话时,他就会有这种感受:

“我爸妈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欠爸妈的,如果我不听话,我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我就对不起爸妈!”“如果没有我,我爸妈会活的很轻松,是我拖累了他们!”

于是,孩子会背上沉重的负罪感,父母一边自我感动着,一边用愧疚感控制着孩子,逼迫着孩子懂事,孩子一边被迫懂事,一边又想要逃离。

心理咨询师李雪曾说过:如果在一段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含义就是“我不爱这个关系”。若父母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翻译过来就是“我一辈子都没爱过你”。

通常这个家族中,精神力量最弱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的情况,因为他背负了整个家族的怨气。

刘敏涛的孩子是男是女(你对得起我吗刘敏涛为儿子付出了一切)(3)

付出感强的父母都是怎么形成的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而对孩子的爱,也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而付出感强的父母,不外乎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来自原生家庭

教育态度的形成源头,其实是原生家庭。我姑家的二姐就是一个付出感特别强的人,她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从小到大,父母对她的关注点很低,只有在她为家人付出的时候,父母才会对她报以宽慰的微笑、赞美和认可。所以她的懂事在我们家族中都是出名的了。二姐前年离婚了,丈夫受不了二姐对自己的付出,用前姐夫的话就是,我跟她在一起,就觉得我是一个废人。她养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放心,孩子做的一切都不行、不好,所以都已经11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洗澡、不能自己睡,甚至也不会体谅妈妈的辛苦,有次因为二姐没给他玩手机,他居然把妈妈推摔倒了。二姐说:“我为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对我?”

一个人如果没有在原生家庭获得过“无条件的爱”,那他也很难学会如何无条件地爱一个人。“你怎么被养大,就会怎么养自己的小孩”。“付出感”一旦产生,就注定要心理失衡。因为“付出”纯属个人的选择,而“回报”却由不得你来决定。一旦心理失衡,你就会怨气冲天,你的怨气越重,孩子、爱人就越想逃离,恶性循环下去,你非但得不到想要的回报,甚至连亲密关系、亲子感情也在不断流失。

第二种原因,父母的过度付出,没有界限

通常这类父母是属于没有自我的父母。我见过很多这一类母亲,她们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很爱很爱,为孩子放弃工作,放弃社交,放弃一个生命该有的休养生息。她们沉浸在自己营造的付出感里,感动着自己,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被感动。

刘敏涛的孩子是男是女(你对得起我吗刘敏涛为儿子付出了一切)(4)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妈妈是自己最爱的人,最重要的人,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带给父母的是压力和痛苦时,他们会下意识的讨好父母,做一些让父母高兴的事情。

例如好好学习,例如帮助父母干活,例如压抑自己的需求。

当孩子考试失利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办,我让爸妈失望了,他们会不高兴的,我对不起他们。

当孩子心里的意愿和父母的意愿相违背时,孩子会自己说服自己:爸妈为我付出这么多,我应该听他们的话的,不能这么不懂事。

就这样,孩子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压抑,一步一步的丧失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只能“懂事”的按照父母的要求长大。

孩子在这种“密实”的爱里,感到窒息。而当一个母亲把自己生命的价值完全附着在孩子身上之后,就会无意识地产生付出感,以及对于“回报”的过高期望。

如何避免这种付出感?

首先,理性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

作为一个成年人,决定我们价值观的不仅仅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更重要的是你该如何认识、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包括那些与父母不好的体验,我们要懂得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理解、接纳自己的父母,懂得那些在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发生的不美好,有许多身不由己。所以我们可以多想想和父母好的或不好的体验,回溯自己的成长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减少重复父母的教育方式对自己的影响。

刘敏涛的孩子是男是女(你对得起我吗刘敏涛为儿子付出了一切)(5)

其次,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声音: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也是本能。甚至绝大部分的中国父母,穷其一生都在为孩子而活。为了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用好,他们不惜承担了所有的压力,包揽了所有的事情。

父母要尊重孩子,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但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要要懂得把自己跟孩子区分开。爱孩子,也要爱得从容不迫,你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是自然而然出于本能的。

父母斤斤计较、过度索取,孩子感受不到无条件的爱,也就不会心存感恩,因为这种关系更像是一种交易;父母过度付出,把孩子淹溺在“爱”里,自己一手造就了自私蛮横的小皇帝,因为这种爱没有尊重和界限。

给孩子适度的“爱”

“爱”孩子很容易做到,难就难在如何“爱”的适度。

1.疼爱却不放任

爱孩子但是不放任孩子,这是最好的管教。对于有损孩子的健康、安全,易让孩子养成不良性格和习惯的行为,父母不能放任,需要担起“管教”的责任来。育儿专家李玫瑾就说,要在孩子6岁之前,就要给他立好规矩,让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的。

2.不大包大揽,懂得放手

我们小区里李姐家是低保家庭,李姐的丈夫在孩子10岁时出了车祸,导致全身瘫痪。李姐在小区物业工作,打扫卫生,孩子寒暑假的时候经常看到帮妈妈扫地的身影。孩子今年高考考的也很好,考上了人大,我们这些邻居都说李姐是苦尽甘来了。

刘敏涛的孩子是男是女(你对得起我吗刘敏涛为儿子付出了一切)(6)

“行”大于“言”,与其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做父母的多么不容易,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习劳知感恩。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一些人生的决定,敢于放手的孩子也是对孩子的爱。孩子天生是单纯善良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感受到温暖而向上的力量的。

3.不做超人父母

父母要适当的“示弱”。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无所不能”的超人形象。

可以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现场,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不易;可以在劳累的时候,请孩子给自己递一杯水,拿一双鞋;可以在某些节日到来之前,暗示孩子自己也想得到礼物和祝福。别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一无所求,让孩子知道父母和他人也是有需要的,也需要他人的关爱和祝福的。

4.父母做出榜样,营造家庭的感恩氛围

董卿说:“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得是这样的人。”

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毕竟不够成熟,对外界的所有反应几乎都是基于自然反应和模仿而来,父母的循循善诱和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营养品。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最先尝的永远是我爷爷奶奶。父母对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孝顺,我们从小是看在眼里的。吃饭的时候,我爸爸妈妈讨论最多的就是身边人谁做了什么好事。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们几个孩子从来没觉得自己得到的就是应该的,相反会感谢家人或他人为自己的付出,同时也乐于帮助他人。

爱索取的父母养不出孝顺的孩子,懂感恩的孩子只出自懂感恩的家庭,营造家庭的感恩氛围,让孩子在懂感恩的环境里成长、在爱的滋养中长大。

这个暑假最火爆的电影之一,莫属于电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而这个故事是对传统神话故事的改编, 传统故事里的剧情非常惨烈——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哪吒就是不能承受父母的“付出感”,为了脱离要偿还的这种沉重。而《哪吒之魔童降世》让更多的人情感得到了释放,因为父母的爱、理解、信任,让哪吒这个从一出生就被冠以“魔童”之命的孩子有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底气,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和生命的升华。

刘敏涛的孩子是男是女(你对得起我吗刘敏涛为儿子付出了一切)(7)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付出感,是谋杀健康亲子关系的元凶,父母不顾孩子的意愿,一厢情愿的付出,并且以此绑架孩子,让孩子在爱的枷锁下沉重的长大,而这种爱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绝对舍不得他们背负这种“被付出感”的沉重。一个健康家庭成长的孩子绝少可能变成白眼狼,因为随着他接触外界变多,他会愈加里理解父母,爱父母!

“妈妈,我不需要你为我付出一切,爱我的同时,请你也要做自己!”

国高级育婴师,多年母婴护理经验,多网络平台原创作者。关注母婴健康和0-10岁孩子的养育和教育,同时也是二孩妈妈,育儿路上我们在一起,欢迎关注银花育儿!

原创不易,觉得有用,受累点个赞再走呗,有任何观点也欢迎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