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没有历史剧了(历史剧为什么这么难拍)

为什么现在没有历史剧了(历史剧为什么这么难拍)(1)

宋朝这座有待影视人开采的富矿地质脆弱,若盲目砸钱乱挖而不得其法,便会引起塌陷乃至崩坏。

2004年4月19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这是涉案剧撤出黄金档的一次仓皇告别。一个月后,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该“禁令”对涉案剧并非“一刀切”。

可是,没人有精力在危险的边缘试探。电视人或掉头转向,或“曲线救国”,把对刑侦和悬疑的热忱,倾注进一个更安全的外壳当中——古装探案题材剧急剧升温,并在一年后攀至沸点。

《大宋提刑官》几乎就是宋朝剧的巅峰了,大众评分高达9.3分。

2005年5月27日,讲述法医鼻祖宋慈破案故事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在CCTV-1播出。据央视索福瑞统计,其播出第二周的平均收视率高达7.85%。

与红极一时的《少年包青天》系列相比,《大宋提刑官》调性更为严肃恢宏,悲悯气质在同类型剧作中实属珍罕,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宋朝剧巅峰,对于剧评人杨文山和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吴钩来说,也不例外。

两年后,明朝正剧的巅峰之作《大明王朝1566》问世。又过两年,大秦系列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播出。自此,战国、汉、三国、唐、明、清等朝都收获了自己的代表正剧,宋朝却直到2015年才等来一部带有戏说色彩的正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可惜,它没能在国产历史剧的瀚海里激起足够的水花。影视圈渴宋朝正剧久矣,可观众似乎兴味索然。

与《大明王朝1566》相比,宋朝正剧在历史深度上跟一流正剧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任何不被选择的朝代都不是无辜的

何为历史正剧?其中包含历史剧和正剧两个概念。

历史剧是古装剧的一种,与武侠剧、神话剧并列。“历史剧基本上就是庙堂逻辑,武侠剧是江湖逻辑,后来加了仙侠玄幻元素,那应该算是神话剧。”杨文山认为,“所谓神话剧,如果它着重神仙打架,那就是武侠;如果是根据历史想象出的神仙世界,那本质还是历史剧。”

历史剧又可分为历史正剧和戏说剧,随着“戏说”概念的贬义化,戏说剧的说法被“传奇剧”“历史传奇剧”取代。常见的“宫廷剧”其实是基于故事场景的叫法,它的分类跟历史剧一样。需要指出的是,以包拯、宋慈、杨家将等人物为核心的宋朝剧,即使有庙堂出现,也不属于历史正剧,因为它们的故事是民间视角的,更接近历史传奇剧。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灿若星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问“你想穿越回哪个朝代”,国人的历史情愫可见一斑。难怪即便官方多次下发“限古令”,也没能阻止观众对古装戏的热情。不过,限令还是撼动了文艺创作的大环境,“架空历史剧”便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产物。

架空历史剧《长安十二时辰》选择的朝代是唐代,加上流量明星加持和精美的制作,火得一塌糊涂。

编剧在创作历史剧本时刻意模糊时代背景,开拍前再决定作品所要参照的朝代和风格。

“哪个朝代好看,我们就定哪个朝代。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就参照唐朝的风格。有时候会看情况,比如最近各种古装戏都有,但是没有宋朝的,我们选它是不是会有新鲜感?那就来一个。”编剧、监制、制片人汪海林觉得,选择宋朝有一定偶然性,“一段时间内编的几个宋的戏没爆,从市场选择上来讲,就会使后面的投资方等各方有顾虑。如果剧本是架空的,宋也行,唐也行,那我不如就拍唐了,就绕开宋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宋好像被诅咒了一样,就都绕着它。”

这势必影响投资者和市场的心态,汪海林说:“有时候是因为平台方无法用专业眼光判断一个剧的好坏,他会用这些来判断,觉得宋朝戏不行,我不要。他不觉得是内容的问题,他觉得是这个朝代的问题。”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的评分不高。

然而,在面临选择时,任何不被选择的朝代都不是无辜的。杨文山认为,宋朝被“嫌弃”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人们对朝代、朝廷的选择,其实也有一个类似于IP的概念,比如秦皇汉武,都是IP皇帝。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拍三国?因为三国的东西大家耳熟能详,这就是IP。但整个北宋是很低调甚至憋屈的王朝吧,我觉得它不足以成为一个IP,大众熟悉度不够。”

其次,对于宋朝正剧而言,近年的创作环境不是十分友好。“宋朝涉及的很多问题,比如民族,相对来说就比较难处理。倒不是说不能拍,就是你要拍的话,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各方斡旋,很多人就直接绕道了。”哪怕没有绕开,也会转向民间传奇故事,导致宋朝正剧少之又少,《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播出5年后,才出了一部具有正剧品相的《清平乐》。

《清平乐》的评分比《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稍微高一些,但好评也集中在服化道的制作层面。

汪海林持同样观点:“北宋的情况是阶级斗争,南宋是民族战争,这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在我们影视的表现上来讲,有一定的限制,要拍的话挺费劲的。你看唐季礼为了拍岳飞花了多少年,最后也不是很成功。”汪海林说,宋朝本是一座历史富矿,但因为好多地方不让采,挖掘以后限制颇多,反而成了鸡肋。

身为“圈外人”,吴钩试着揣摩影视人的心理:“我觉得可能是宋朝的场景、布景、服装没有那么成熟,他们可能要从成本角度考虑;可能还有创作上的困难让编剧不愿意尝试,因为宋朝历史整体比较平淡,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可能不好创作曲折的情节。”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大众审美风向转变,人们不再追求宫斗和狗血,而是希望看到美好、优雅的生活方式。吴钩说,对于宋朝剧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正如吴钩新书《宋潮》,近年来出现了一股讲究优雅生活方式的风潮,在电视剧领域尤其反映在宋代剧上。但对一部电视剧来说,光有面子是不行的,故事和表演才是它的里子。

历史剧既是写历史,也是写现实

一部历史正剧,符合时代背景的生活细节处理是保分项,而且不难解决;故事性、思想性则是其加分项。

杨文山、吴钩和汪海林一致认为,《清平乐》等准宋朝正剧所欠缺的,都是故事性。作为观众和历史学者,吴钩强调,历史正剧的故事情节是需要虚构的:“不会要求剧情必须符合历史,希望能自圆其说,体现合理性。”缺乏戏剧冲突的影视作品是无法引人观看的,再现历史的尽头是纪录片而非影视。

杨文山认为,优秀的历史正剧大多以思想性见长,且注重跟美感的结合;戏剧性也就是故事性,应当处于统领位置,“因为戏剧性是大家能把这个深沉的剧看下去的核心”。观众或许无法专业而全面地将一部历史剧的失败归纳为戏剧性的欠缺,但不难发现,大多数评论实际上与这一观点非常接近。

“我觉得这跟目前历史剧的源头有关。以前更多的是一些原创剧,像刘和平等很多老编剧,他们本身是有中国戏曲背景的。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戏曲是中国历史在民间最重要的传承载体,只不过这个载体到了当代换成了电视剧。剧作家又融入一些影视表现技巧,形成了中国历史剧的优良传统。但现在我们把这个传统抛弃了,然后用网络小说改,所以就完全不一样。”杨文山说。

例如《清平乐》,其品质和制作在业界都处于极高水准,影像化风格引人入胜。然而,它改编自网络小说,直接影响了剧作的故事性和可看性。

《清平乐》剧照,服化道制作水准之高可见一斑。

汪海林表示:“我觉得有些影视制作公司选的网文,文学基础比较弱,故事性也弱,不像马伯庸的几个小说,既有文学性又适合影视化。很多IP改编剧的成本过亿元,但是故事特别差。我觉得在故事上没有投入,主要还是IP思维造成的。”

服化道、美术、摄影的精良,是时代与行业的优点,正如杨文山所言:“钱多了。”但是观众并不傻。“你服化道各方面很好,他可以看一集、两集,你让他看三四十集甚至七八十集,凭什么?能看七八十集的戏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被剧情和人物吸引了。”汪海林说,“剧情、人物是创作者和编剧的核心生产力,这种情况下,业余创作的人,比如好多IP作者,他们跟专业创作者间巨大的差距就出现了。”

剧本创作是一项复杂的智力劳动,执行人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汪海林反复强调:“我们需要两种人才,一种是创意人才,一种是创作人才。这些年所谓IP其实就是有了一个创意,这个创意有些好有些不好,无所谓,但是你的创作要强。”

尤其是长剧,汪海林坚信能让观众看下去的一定是创作,而不是创意,这一点与迷你剧或电影有所差别。“这也是我们想拍好任何戏——不只是宋朝剧——最关键的问题。”

如果说故事和人物是吸引观众对历史正剧一见钟情的皮囊,那么精神内核,即历史观,就是延续这种心动的灵魂

“历史剧说是写历史,其实也是在写现实。如果在历史剧里你没有发现真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今天没有什么启迪,也没有什么现实含义或积极影响,只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现实里一些庸俗的欲望,那就是失败的。”汪海林说。

刘涛早年参与的一部戏说历史剧,评分倒是不错。

还能拍好历史剧吗?

一部好的历史正剧,要有历史的评判,讲述历史的规律,帮助观众认清历史。“历史的悲剧性在哪儿,故事悲剧性在哪儿,历史令人振奋的地方在哪儿,要真正让观众看到。不光在美学上,也在认知上(有启迪)。”汪海林解释,文艺创作原本有三大功能——教育、认识和审美娱乐,在当前的环境下,影视作品可能只剩下审美娱乐功能了。

一个全民不思考、去文化、碎片化、浅薄化的文艺世界,自然无法孕育高分历史正剧。始作俑者的黑锅,不该只由创作者背负。

《大宋宫词》开篇的《韩熙载夜宴图》影视化,将拍摄团队的专业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汪海林感叹:“真人跟古画之间的呈现,这不是一般人拍得出来的。”但编剧的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体现。

《大宋宫词》的制作很精美,但剧情薄弱。

汪海林说:“包括《上阳赋》,那几个戏都是一个问题:演员是特好的演员,美术也很好,就舍不得在剧本上花钱。或者说他不懂,不知道在剧本上怎么花钱。他鉴别不出来,还老嫌人家贵。一部剧要想成功,其实核心的东西不是那些美术和造型,人家是去看故事的,这个最要花钱。”

影视行业不缺钱,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钱,但不知道该怎么把钱花好的“掌柜”大有人在。更有甚者,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吃一堑长一智”,汪海林觉得这种情况就是活该

在花钱上没有话语权的一线创作者,还有机会挽尊吗?也许,商业性的提高是一条可行出路。比较电影行业,汪海林指出,许多优秀国产片是没有现成IP的,如《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系列。

“电影业不依赖这个所谓IP,因为电影的市场化、商业化最充分,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你行了,就有人买票看,因为观众不管你是不是IP,观众就是‘我要看好电影’。其实剧也是这样,IP对观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你的剧好看他们才看。”

《上阳赋》的演员阵容堪称顶级,但剧本对不起这么好的演员和制作,最后评分也是崩盘。

要采好宋朝这座宝矿,在创作内外有必要形成合力。

对外,汪海林希望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化,让相关政策更具延续性,并适当放宽宋朝剧的选题范围:“我们可以自信一点,能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当时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战争,因为这里面依然能挖掘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这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我觉得,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再一个要适应现在的形势,要直面这个问题。”

至于平台、投资人等能够左右钱怎么花的各方,汪海林希望大家更加理智,别跟着一个爆款蜂拥而上,“自己有意识地控制一下自己,别变成全世界都是了”。

对内,创作者要善于捕捉和提炼宋史中适合影视化的内容,将宋朝庙堂文气太重的劣势,转化成区别于其他朝代正剧的优势。“宋代的朝堂更文明,比如清廷,就算说不上黑暗,也是充满勾心斗角的,但是你看《清平乐》,这些皇帝真就是仁厚、有抱负的。所以宋朝是比较光明、正能量的朝堂,其他王朝可能黑暗面更多。”吴钩的评述不失为一个启发。

又或者,在类型和风格上多做创新。杨文山注意到,《长安十二时辰》激起了一股历史剧城市化的浪潮,包括筹拍中的《汴京》《清明上河图密码》,都极有可能是对宋朝城市的再现,在弱化庙堂的同时,增加大量的类型和文化元素,凸显细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