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

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1)

相关链接点击可阅读:改革创新推动三产融合 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这几年来,随处都能感受到梅县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幸福指数也节节攀升。”正在梅花山公园带孙子的刘阿姨,已经在梅县生活了大半辈子,也见证了这座宜居宜业幸福新城的悄然崛起。

从农业边陲小城到宜居宜业幸福新城,从华侨城、新县城、大新城、山水城再到高铁城……改革开放40年来,梅县主动作为,锐意进取,在城市建设、社会经济、民生服务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大手笔高标准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公共设施配套越来越齐全,现代化气息浓郁,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梅县区正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大文章,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2)

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3)

▶▷规划

一张蓝图绘就宜居宜业幸福新城

“梅县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都快认不出来了,有现代化都市的感觉。”近日,在东莞工作了15年的余先生,带着家人回到家乡置业,在梅县新城逛了一圈后,感叹着家乡发展的日新月异。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梅县地区改设梅州市,同时设立梅县和梅江区,梅城划归梅江区,梅县各级政府依旧客居梅江区,梅县成了“有县无城”。为此,梅县新城区开始规划编修,选址程江、扶大两镇打造新城区。此后的20多年间,随着华侨城、新县城、大新城、山水城和高铁城的接连落成,梅县区完成了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华丽转身。

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4)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近年来,梅县区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执行,按照“科学规划、产城联动、滚动发展”的理念,精心谋划梅县新城建设,完成了梅县新城西片区、槐岗片区、葵岗高铁片区等三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较为完善的规划科学推进梅县新城、葵岗高铁新城、槐岗生态文化新城、雁洋国际慢城和畲江工业新城规划建设,形成“五城共建”融合发展新格局,带动全区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梅县区紧紧抓住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积极对接国家扩大投资、市政管廊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政策,与农业银行、农发行、国开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融资11.7亿元,盘活出让土地收入21亿元,采取BT、BOT等模式筹集资金12.8亿元,争取上级批准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投入到城区扩容提质。吸引了富力集团、喜之郎集团、红星美凯龙、金利来集团、铁汉生态、棕榈股份、龙洲股份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投资城市建设,推动文体教育、医疗保健、汽车商贸、家居建材、电子商务、金融等产业集聚发展。

随着总投资70多亿元的剑英大道、公园北路、客都大桥连接线、锭子桥圆盘改造等项目完工,梅县新城道路“四纵五横”架构已基本形成,这座宜居宜业幸福新城已悄然崛起。至目前,梅县城区规划面积已扩大至4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42平方公里,新城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其中,华侨城4.3平方公里,大新城5.7平方公里,西片区10平方公里。

如今,站在梅花山公园顶端极目远眺,一边是独具客家特色的文体中心和曾宪梓体育场,另一边则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串联下,勾勒出一幅现代化都市的美丽画卷。“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没想到现在变得如此繁华,我们的幸福指数也节节攀升。”今年73岁的“老梅城”刘阿姨笑着说。

▶▷宜居

“三箭齐发”提升群众幸福感

“改革开放初期,这里还是大片的农田,没有摩托车也没有汽车,更没有四通八达的公路,出趟广州要十几个小时。”正在梅县区人民广场晨运的退休教师张伯笑着说,“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5)

数十年来,梅县不断加大投入,谋划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但改写了以往以国道、省道为主和沙石路、黄泥路的交通历史,公路网络不断延伸,等级标准得到提高,还以建设大交通为目标,形成了高速公路连接周边,国、省、县、村道覆盖,铁路、航空贯穿其中的大交通体系。

至目前,梅县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803公里,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12.9公里。此外,梅畲快线预计今年完成主体工程,梅平高速、东环高速以及总投资230多亿元的梅汕高铁也将于明年建成通车。

医疗、教育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梅县一直以来的中心课题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梅县的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大病小病都得到人民医院就诊,医疗设备、诊疗水平也较低。近年来,梅县区以建设“卫生强区”为目标,深入实施健康梅县计划,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今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正式挂牌三级甲等医院;11月,梅县区中医医院通过“二甲”医院现场评审,市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与此同时,不断加强乡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建了13个镇卫生院和305间标准化村卫生站,并与粤东医院签约建立医联体,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疑难杂症不出县”,在梅县区成为了现实。

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6)

“不用舟车劳顿去广州找专家,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省级优质诊疗服务,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正在粤东医院名医门诊等候的市民古叔笑着说。

在教育方面,近年来梅县区始终坚持教育为先,破解学位刚需,提升办学质量,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逐步构建起与梅县区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以此为构建"一城两带四组团"发展新格局凝智聚力。

“2014年以来,梅县区共投入18亿元新建、扩建城区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600个。”梅县区教育局长冯治山说,尤其是2015年在新城西片区斥资10.5亿元高标准建设的梅县外国语学校,不仅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000个,而且还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取得不俗成绩,成为梅县区教育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解决学位紧缺难题,未来5年,梅县区还将投入1亿元扩建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德兴小学、扶大宪梓中心小学,并在西片区规划新建一所2400人规模的初级中学,计划新增优质学位7800个。

▶▷宜业

强化创新驱动促产业提质升级

城,不能只有高楼大厦,还得有产业支撑。

说起40年前的梅县工业,可以用“两点一线”来概括,即火柴厂、卷烟厂和涤纶丝厂,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梅县的主要财政来源。

如今,梅县区生产总值达199.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1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73亿元,进出口总额3.03亿美元,从1988年设立梅县以来,年均分别增长11.3%、18%、12%、15.7%,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也位居梅州第一,排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前列……这一系列高位增长的指标,是梅县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最好证明。

近年来,梅县区紧紧围绕“一城两带六组团”发展路径,聚焦产业项目,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良好的行政服务,实惠的引资政策吸引了企业争先落户。今年11月,在第九届梅县金柚飘香文化旅游周活动中,梅县区与梅州鼎盛翼天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梅州棕榈华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景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了总投资88亿元的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项目、松口古镇托管开发项目。

至目前,梅县区共有上市企业12家,其中A股主板3家,分别是梅雁吉祥、宝新能源和超华科技;香港联交所上市1家,为集一家居;在新三板上市企业8家,分别为嘉元科技、骅锋科技、泰鸿科技、客家村镇银行、自远环保、力天世纪、客家园林和客都股份;还有长荣农业等9家企业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在这些上市企业中,涵盖了水电、新能源、线路板、家居建材、铜箔、互联网、金融、环保、传媒、园林、物业等多个行业,为梅县区各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头引领作用。

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7)

此外,梅县区还不断出台政策激励企业通过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动能,修订完善了《梅州市梅县区专利授权补助管理办法》,三年来共投入140多万元经费用于发明专利授权补助。2017年梅县区还印发了《梅县区工业企业购置设备奖励办法》,对符合奖励的企业在项目竣工试产后,给予新设备购置额的6%进行补助。“今年3月,我们对嘉元科技、超华科技、BPW车轴有限公司和卡莱橡胶轮胎4家企业发放了第一批购置设备奖励金共计1003万元。”梅县区科工商务管理局局长张云龙说。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起,该区财政已对首次获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2017年梅县区1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区发放奖励金650万元。今年梅县区共鼓励支持38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居梅州市各县(市、区)前列。

■数说

2017年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99.4亿元,比1988年(设立梅县)的6.26亿元增长了约31倍,年平均增长1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6755元,比1990年的1457元增长了约24倍,年均增长率10.9%。

2017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9.73亿元,约为1988年0.735亿元的27倍,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64元,比1988年的707元增长约24倍,年均增长11.8%。全区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

■对话

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

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更充实更可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梅县区大手笔推进扩容提质,公共设施越来越齐全,现代化气息更加浓郁,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有哪些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做法,带着这个问题,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

南方日报:改革开放以来,梅县区积极践行“开放促发展,创新赢未来”的发展理念,梅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分享?

钟光灵:城市规划是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一直以来,梅县历届领导班子始终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前瞻性、科学性规划的基础上,强化规划执行,避免了“一任领导一个政策,一个干部一个思路,新官不理旧账”的局面,加快了城市扩容提质的脚步。从华侨城、新县城、大新城、山水城再到高铁城,城市版图不断扩大,目前城区规划面积已扩大至40平方公里。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我们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兴区”战略,强化“重实体、兴实业”的理念,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一方面,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暖企行动”,落实技改激励政策等,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着力推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民生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一直以来,梅县区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将7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在民生领域,实施交通便民工程、提升医疗卫生养老保障水平、扶持就业创业、提高困难群众救助补助标准、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增加教育体育公共资源供给、提高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南方日报: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梅县区将着重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实现新作为?

钟光灵:接下来,梅县区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和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精神状态,积极构建“一城两带四组团”区域发展新格局,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建设“美丽梅县·客都明珠”。

一是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我们要继续坚持“边申报、边建设、边招商”的原则,统筹推进梅州综合保税区建设,同时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开放型企业,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二是打造科技人文交流新亮点。充分挖掘和发挥“华侨之乡”的优势,推动产学研协同配合,把重点经贸项目合作与科技人文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旅游投资合作,联合打造具有鲜明“客侨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进一步擦亮“世界客都”的品牌。

三是营造招商引资新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工作部署,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具体规定,简化“三资”企业投资的审批程序和手续,减轻企业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负担。同时,注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外向型人才,以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梅县区外向型经济做大做强增添后劲。

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8)

【来源】南方日报

【全媒体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 曾健锋

梅州加快建设三宜城市(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9)

【作者】 黄韬炜;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南方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