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的区别)

一、入乡随俗: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祖辈传下来有句老话,叫做“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人多地广,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

每当我们出远门走亲访友或旅行时,我们的长者常常会这样告诫我们:“孩子,到一个地方,一定要遵守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这里的“俗”,指的就是风俗习惯。“入乡”要“随俗”,这说明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是不尽相同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就拿春节习俗来说,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不尽相同。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的区别)(1)

二、汉族春节的讲究与禁忌

农历的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这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春节的前一天,汉民族,尤其是中原地区 ,俗称大年三十,是除旧迎新的一天,大年三十晚上,俗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团圆饭。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春节。

在春节期间,汉族有许多讲究与禁忌,在中原农村,禁忌更多,比如:

第一、大年三十早晨,放炮请祖宗回家过年。请完祖宗要直接回家,千万不要拐弯儿,不要说脏话。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的区别)(2)

第二、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一定要等全家人都到家后再贴,尤其是大门春联,中原农村往往是要等在外地工作的家人都到家后才贴,否则就等于“关在门外了”,一年不利。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的区别)(3)

第三、大年初一早晨,人们以早为贵,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法。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人小孩在大年初一都是不允许睡懒觉的。不管除夕夜玩得多晚,大年初一早上都必须早早起床。

第四、在中原农村还有个习俗,那就是大年初一的早饭一般都有男主人来做。这是因为,大年初一早晨要敬祖宗,而敬祖之事都必须有男人来完成,女人是不能敬祖的,因而家里的男主人为了表示对祖宗的敬意,就亲自下厨把为祖宗做祭品,顺带着做好全家人的早餐。

第五、无论城市和农村,大年初一这一天,在说话上有许多禁忌,不能说脏话、粗话,不能打骂孩子。不能说诸如“破”、“死”、“病”、“输”、“穷”、“完了”“没了”“碎”“毁”“丢”“裂”等不吉利的字眼,就连不懂事的小孩子不慎说了不吉利的话,往往会以吐唾沬,或说“童言无忌”等方式,来化解可能带来的不祥后果。

第六、出嫁的闺女大年初一不能在娘家过年,到了大年初二,出嫁的闺女就可以回娘家拜年了。这个规矩在古代农村是非常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现代人的观念虽有所转变,很少有人再相信鬼神了,但这种习俗在农村还是一直在沿袭着,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的区别)(4)

第七、新媳妇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忌讳拿娘家的刀、剪,禁忌逮娘家的狗等等。说是:“恐怕日后割断娘家的关系,咬断路。”

第八、在中原农村,大年初二、初三都必须先到舅爷、娘舅家去拜年,顺序一般是这样的:如果老舅爷还健在,那就大年初二先去到舅爷家拜年,大年初三再去走姥姥家、走舅舅家;若是上面没有老舅爷,那就大年初二回娘家、走姥姥家、走舅舅家。

三、少数民族与汉族春节习俗的异同

虽然随着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汉族的这一传统节日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如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以及象与壮族关系十分密切的布依族,散布全国各地的满族,居住在云南省西部的白族、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平原的朝鲜族,居住在贵州省东部的侗族,华南山区的瑶族,海南岛的黎族等等,也都和汉族一样,注重过农历的“春节”新年。但是又都各有特点,无论在饭食、服饰、待客习俗和有关禁忌等方面,各族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内容。

布依族在从腊月三十夜到新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的半个月内,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休息,饮春酒,走亲访友,对歌谈情,潇洒地称之为“玩年”或“玩春”,体现了布依族人民辛勤劳作一年后,舒坦欢快的心情。

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在初一时要吃素食拜祖坟,初二互相拜年,初三以后祭天,各家轮流主祭,请东巴(巫师)念经,举行射箭仪式,求得人畜平安,庄稼丰收。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的区别)(5)

海南岛的黎族在年前要清扫房屋,打柴酿酒,缝制新衣,宰猪宰鸡,舂年糕或包粽子。除夕夜祭祖,共吃团圆年饭,初一早上给牛棚、猪栏、鸡窝送年糕。挑水时,要在河旁井边放一枚铜钱或一块年糕,以示向河神、土地神买“福水”。初一全家不外出。初三、四日,青年男女外出野游,成年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探亲访友,并荡秋千、跳舞等。

四、南方与北方春节习俗的不同之处

就汉族自身而言,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春节头一天的头一餐,人们吃的东西也各不相同,如北方人吃的是饺子,南方人则有的吃面条,有的吃年糕,有的吃汤圆。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正是我国民间一句俗话的真实写照,叫做“一山不同天,十里不同俗”。

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其特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一定地域人们的共同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它一经形成,便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违反了它,就会受到他人的耻笑,甚至受到一定的惩罚。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的区别)(6)

五、移风易俗

当然,风俗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或强化而发展,或淡化而消失。

就拿汉族的传统节日来说,古代正月初七是“人日”,也称人日节。这个节日的起源,比中秋节和重阳节还要早得多。唐宋以前,人们对这个节日很重视,到了这天,家家都吃“七元”,即用蔬菜、谷料等七种东西混煮的一种粥。据说,吃了这种粥,可除百病,同时制作一种叫做“人胜”的礼物相互赠送。这种礼物是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人形发饰,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别在发髻上,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求得健康幸福。由于活动范围不普遍,逐渐淡化,“人日”这个节日已经慢慢地消逝了。只是偶尔出现在一些诗人的笔下,追忆几句,留下一些遗情。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的区别)(7)

风俗习惯通常又有良俗和陋俗之分。由于风俗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极强的惰性特征,所以改造起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移风易俗有时候比人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