骉的字音和字义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耤字音义考释

作者 韩拜生 甘肃省天水市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经市区的大河称为耤(xī)河,《山海经》称之为洋水,《水经注》又称之为耤水,自此以来直至唐宋明清时期还有羲河、乌龙江、乌油江、峄水等别称,然而,我们耤河上游金家河流域称之为天河由此衍生,因“耤”而出现了耤口、耤口镇、耤河南路、耤河北路好多与耤水有关的地名查阅字典、辞典,耤只有“jí”、“jiè”两个读音却没有“xī”的发音,《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对“耤”虽进行了注释――耤河,水名耤口,地名,都在甘肃但音发(jí),不过,至少说明耤(xī)口应写作“耤口”而不是“藉口”、“西口”可是,我们天水本地人却“藉”、“耤”、“西”混淆莫辨,甚至媒体、路牌、牌匾、公文,都将“耤”写作“藉”,更有甚者,有人直接将耤口镇写作“西口镇”,正如我们天水籍作家秦岭所说:“‘藉’读‘jie’有衬垫、假设之意,近似‘借口’,‘藉’读‘ji’,则有践踏、凌辱之意二音均含贬义元素”秦岭老乡的直言不讳,让我无地自容,因为我也犯同样的错误,为了弄清耤字的音义源流,我反复查阅古籍,始知耤原本读“xī”,其音义的形成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骉的字音和字义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耤字音义考释?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骉的字音和字义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耤字音义考释

骉的字音和字义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耤字音义考释

作者 韩拜生

甘肃省天水市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经市区的大河称为耤(xī)河,《山海经》称之为洋水,《水经注》又称之为耤水,自此以来直至唐宋明清时期还有羲河、乌龙江、乌油江、峄水等别称,然而,我们耤河上游金家河流域称之为天河。由此衍生,因“耤”而出现了耤口、耤口镇、耤河南路、耤河北路好多与耤水有关的地名。查阅字典、辞典,耤只有“jí”、“jiè”两个读音却没有“xī”的发音,《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对“耤”虽进行了注释――耤河,水名。耤口,地名,都在甘肃。但音发(jí),不过,至少说明耤(xī)口应写作“耤口”而不是“藉口”、“西口”。可是,我们天水本地人却“藉”、“耤”、“西”混淆莫辨,甚至媒体、路牌、牌匾、公文,都将“耤”写作“藉”,更有甚者,有人直接将耤口镇写作“西口镇”,正如我们天水籍作家秦岭所说:“‘藉’读‘jie’有衬垫、假设之意,近似‘借口’,‘藉’读‘ji’,则有践踏、凌辱之意。二音均含贬义元素。”秦岭老乡的直言不讳,让我无地自容,因为我也犯同样的错误,为了弄清耤字的音义源流,我反复查阅古籍,始知耤原本读“xī”,其音义的形成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

一、“耤河”的地理位置及得名时间

欲言“耤”字,我们先需明白耤河的具体位置,毕竟耤河、耤口、耤水北路等得名的原因都与“耤”的本义有关,只有弄清了耤河的历史演变,才能为深入了解“耤”字的音义变化提供更多的证据。

《山海经·西次四经》记载:“邽山,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水经注》云“耤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注焉,水出县西北邽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曲,经上邽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依据上述史料及天水方志记载,邽山,即天水市西北的凤凰山,史称天水第一镇山,濛水指发源于凤凰山山麓的罗玉河,“邑”当为华夏第一县邽县(天水市)。从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可以看出,远在商周时期,耤水就称为洋水,而在北魏时期“洋水”才始称“耤水”。《说文·水部》曰:“洋,水也。从水,羊声。”本义为水名。《尔雅·释诂》:“洋,多也。”又表示水盛多、广大。引申义泛指盛大,广大无边。”可见,古之耤水如《山海经》所记一般,“见则其邑大水”,也如《尔雅·释诂下》、《说文》所述“水盛多广”,这说明商周时期洋水水量极为充沛。那么,为什么意蕴深厚,颇具诗情画意的洋水在北魏时期却称为耤水了呢?我查阅了好多与天水有关志书发现,除过《山海经》之外,《水经注》是唯一一部最早对耤水记述的地理专著。其曰:“(耤)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关子镇)也。左则当亭水,右则曾席水注之。又东与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注,东历大弁川,东南流注于耤水。耤水又东南流,与竹岭水合,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耤水。”《水经注》不但对耤水源头进行了实地求证,还对其支流进行了详细考查。两部文籍互相阐释,对耤水进行了准确定位,洋水、耤水其实就是我们天水的母亲河――耤河。虽然文籍没有记载耤水更名、得名的原因,但通过推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①在甘肃范围内,以“耤”命名的水流仅指天水“耤河”。②“洋水”更名为“耤水”的时间应早于北魏,也许是北魏前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最后止于《山海经》成书时期。至于洋水更名的缘由,我想,郦道元定然也没有深究,因为作为地理学家,他不过是按图索骥,通过采访,对本地山水风物进行一一记述罢了,届时洋水已经称为“耤(xī)水”,耤水是天水先民对洋水的口头称谓,欲知洋水更名原因,需从耤字音义入手。

二、耤的音义演变

《汉字源流字典》曰:耤从纽、铎部;从纽、昔韵、秦昔切。甲骨文像人举足持耒耕作之形(或省去人形,作手持耒状),从“耒”或“昔”声。周以后习从“昔”声。“耤”本义为耕作。

《字源》、《王力古代汉语词典》曰:耤,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耒(犁),是一人执耒耕作之形。金文另加声符“昔”,成了形声字。篆文省去人部并整齐化一。隶变后楷书写作“耤”。

归纳以上释意,“耤”原为会意字,甲骨文中,“耤”形似一人持“耒”(农具)作翻地之状,是一个独体字,而金文又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昔”形符号用来表意,隶变后楷书写作“耤”,由独体字变为合体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甲骨文在殷商时期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而“耤”字尚未成型,仅为一独体字。但在商 、周金文盛行时期,“耤”才变成了合体字。根据清代吴式芬《捃古录金文》一书对金文的考证,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下限断代止于秦灭六国时期,也就是秦用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之时。从而说明,“耤”字在商代中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定型,从周以后习从“昔”声一句可知,其定型、定音的时间最迟在西周时期,也就是说,最迟从西周时起,“耤”字成为以“昔”为声旁,以“耒”为形旁的形声字,发“昔”音,与现今耤(xī)河之“耤”发音相同,并且,从那时起,耤由一个会意词、独体字,转化为一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

从而可知,自商(中期)、西周开始,我们天水一带就称洋水为“耤(xī)水”了,耤(xī)河继承“耤”的本义而来,发xī。可能有人认为我的说法太过偏执,我们不妨回过头来从古人的注音方法上再做进一步探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两部辞书在对“耤”注音时都用了“从耒,昔声。”其实,稍有点古汉语基础的人都知道,“从某,某声”是古代汉语对形声字的一种音训方法,“从某”即该字的形旁,表示意义,“某声”即该字的声旁,表示发音,“从耒,昔声”是指“耤”与“昔”字发音相同,发xī,其意与“耒”之本义有关。耒与昔结合起来,意指过去的、以前的的耕作方法。《字源》云:“昔(xī),会意字。初文从日,像洪水泛滥之意,是指古代大洪水发生的时期。”依此说,昔之初意也暗含“洋”之本义,后来,“昔”字在演变发展过程中,才产生了过去、以前的意思,逐渐脱离了本义。这样的造字方法从以“昔”为声符的好多字中能找到例证。如:腊:原读xī,形声字。从肉,从昔,昔亦声。“昔”为“往日的”、“旧时的”意思。“肉”与“昔”结合起来表示“陈旧的肉”,即腊的本义“陈肉”。后来腊字音义演化发展,才出现了“là”之发音。如“腊月”,从而可知,xī为腊的本音,là为腊的后起音。通过对耤与腊的辨析探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耤、腊原都读作“xī”,都是以昔为声旁的形声字,耤水应该写作“耤水”,而不是“藉水”,藉、籍是两个后起分化字,皆由“耤”字演变而来。

三、耤、籍、藉的演变过程及耤河的更名原因

《说文》对耤的释意为:“耤,帝耤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耤。从耒,昔声。”从《说文》对“耤”字的音义训释可以看出,《说文》成书时期,“耤”仍发“昔”声(从“从耒,昔声”可以看出),但从“古者使民如借”分析,藉(jiè)声已经产生,并且出现了耤、藉音义混读的现象,也就是说,耤、藉都可读作“jiè”,但耤是本字,藉是后起字,从构字方式上来看,耤由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在加上了形旁“艹”以后,变成了上下结构的形声兼会意字,“耤”成为了藉的偏旁部首。从而可知,自从藉田产生了以后,为了区别古代天子所举行的象征性的劝农耕田仪式,耤(xi)字渐渐与藉字音义分离,出现了耤的分化字“藉”,耤仍发(xī)声,而“藉”从艸,发耤(jiè)声。藉与借同音同意,即借民力,耕作天子公田,故谓之藉田。正如《说文》所说:“言藉者、歉然于当亲事而未能亲事也。”从此,耤发“昔(xī)”声这一文化现象,自从藉田的出现以后渐渐淡出了官方典籍,“耤(xī)”字本音从此消失,只作为一古音词存在于天水方言土语中,这便是现在“耤”不发xī的根本原因。

不过,我们在弄清耤之音义的同时,还需明白什么叫做藉田。辞书记载,所谓藉田是指周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公田。周朝实行典型的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同姓、功臣及其他们的后裔,并对之授以不同的爵位,这些皇族、贵族阶层便在其封地内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又将国内村社分割给各级贵族,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这样,封地内的土地便分为公田和份地,公田归诸侯、贵族所有,这种公田也被称为藉田。凡逢春耕之时,周天子与诸侯亲执耒耜(农具)耕于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汉书·文帝纪》记载:“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史书正诠释的是古代帝王举行藉礼的详实过程。其实,藉礼的出现要早于商周时期,它曾是祭祀先农氏的典礼,《汉旧仪》上说:“春始乐于藉田,官祀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并且举行藉礼的时间是每年仲春的第一个亥日。 藉田作为公田,其所出产皆用于救济贫弱,抚恤孤寡、举办祭祀、维护战车等等。这一系列现象说明,西周时,天水市耤河流域东西六七十里宽阔地带曾为周代某一诸侯的藉田,某年仲春春耕佳期,周天子在耤河流域一带曾举行过“藉礼”仪式,周天子驾临令域让官吏、百姓欢呼雀跃,事后,为了纪念这一盛大际会,洋水改为耤(xī)水,从周天子参加藉礼仪式推测,更名时间应为西周时期,毕竟西周都城镐京离天水不远,甘肃东部也曾是周人的发祥地,推测也与辞书记载“周以后习从“昔”声”暗合。

另外,从藉田范围判断,耤水河段应始于耤口镇夕阳口子(耤口镇五十铺),止于麦积区峡口村与渭河交汇之处,这段沃野也就是藉田的大致范围,因夕阳口子原为耤水的入口,所以称为耤口,由于“夕”、“耤”同音,加之夕阳落于藉田西边,故耤口也有夕阳口这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名,耤水即滋润藉(jiè)田的西方之水,也充分说明,古代自夕阳口以西之水不叫耤水,从关子方向所来之水称为关子水,发源于西竹岭的金家河称为竹岭水,这从《水经注》及天水其它方志可见一端。

弄清了藉字的音义之后,我们再来看“籍”字的音义源流。《现代汉语词典》云:籍,名词,形声字,从竹,耤(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从辞典对籍的释意可知,“籍”也是一个后起字,是“藉”字的引申。因为在古代,帝王的藉田由奴隶按户籍轮流代耕。所以,“籍”成为古代统治者记载老百姓有关贡赋、人事、户口等内容的档案。因此,先有藉田,后有“籍册”,不过两字音义有别,“籍”发“jí”而不发“jiè”,再后来籍字通过引申、假借才出现了书籍、古籍、经籍、典籍、籍贯、狼藉(也做狼籍)等一系列义项。至今,天水方言称很脏、很乱仍为“狼藉(xī)、狼籍”,可见天水方言仍承袭耤字本音,籍、藉都可发“耤(xī)”,耤是藉、籍的声旁,之所以后来籍、藉、耤音义各别,这都是辞书编纂者由于对天水方言缺乏了解认识,直接将“耤(xī)”字排除于辞书之外的缘故。

总之,耤最迟在周代发“xī”而不发“jiè”,自从藉田出现以后,“耤”、“藉”出现了混用的现象,并且藉也逐渐产生了抚慰、含蓄、衬垫、垫、假设、凌辱等更多的义项,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耤字本音有别于历代官话,加之运用范围只局限于天水一带,正如秦岭先生所言:“到了现代,汉语拼音出现了,索性来了个砍瓜切菜,字典也连番删减,铅字、四通、计算机时代干脆不予收入”,“耤”之音义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方言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活生生的标本,有幸将“耤”字发音作为活化石在天水方言中保存了下来,后人于字典、辞典查不见耤(xī)之本音也便自怪不怪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