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对人性的思考(我是对一切无信仰的人)

文/牧心图/网络,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沈从文对人性的思考?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沈从文对人性的思考(我是对一切无信仰的人)

沈从文对人性的思考

文/牧心

图/网络

提到《边城》这部小说,我们并不陌生。它是当代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 完成于1934年初。小说讲述了一个唯美的湘西小镇的悲剧故事:渡船的老人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镇上家境优渥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看上了翠翠。按照当地的习俗,两个男子需要进行决斗,获胜者才可以娶翠翠为妻。但兄弟情深,老大不愿意这样做,一个人默默退出,却在一次出海中出了意外,不幸去世。弟弟因为心中有梗,离家出走。翠翠的爷爷在一场大雨中忧思过度,也永远地离开了。只留下翠翠一人独守。

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个个善良、淳朴、浑厚、豁达,但依然避免不了这个悲惨的结局。

就像沈从文在小说中说的那样: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这部小说只有短短的十几万字,却浓缩了沈从文的生命美学与淳朴理想。

有评论家说到:

《边城》浓缩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生活境遇和诗性体验,描绘出一幅悲剧和死亡不期而遇的生命图景。《边城》描述的不仅是一段尚未展开的爱情,更是在美和险恶的反差中对生命存在的思索,爱情的浮光掠影最终指归的是沈从文对生命偶然性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随着这部被称作“湘西田园牧歌”的《边城》,来感受一下沈从文的生命意识观。

01 生命意识的源头,是自然的纯美与人性的本真

《边城》的开头就描述了湘西茶峒自然景色之美。

“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组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 ,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 数。”“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 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 迫人眼目。”

读起来就好像湘西美丽的画面跃然纸上,让我们沉醉其中。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世界的单纯率真,自由淳朴,以及具有地域乡土风貌的自然景色,就是他生命意识的最直接的表达。

沈从文曾说:

“我不信一切,唯将生命贴近土地,与自然相邻,亦如自然一部分的,生命单纯庄严处,有时竟不可仿佛。至于相信一切的,到末了却将俨然得到一切,未必然失去了用为认识一切的那个自己。”

在《边城》中,这种对自然美的描写,让我们不禁有世外桃源的感受。这种对于原始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最纯洁自然的生命绿色。这也是贯穿他作品的一种生命意识。

而在这种没有污染、没有变异的自然之下,人性的和谐本真之美,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船夫淳朴善良,忠于职守,五十多年来风雨无阻为路人摇船渡河,有客人感到不好意思,想付钱给他,却被他拒绝;实在拒绝不了的,就将这钱买成茶叶,供路人饮用;

船总顺顺虽然是个富人,却丝毫没有富人的架子,而是慷慨帮助有需要的人,不求回报;

顺顺的两个儿子人品更是在小镇上有口皆碑,即使同时爱上翠翠,也没有发生不快,而是相约公平竞争,甚至最后老大天宝为了成全弟弟,自己退出;

还有最后帮助翠翠料理爷爷后事的邻居,叔伯……

《边城》从头至尾,到处充盈着人性的善良、淳朴和憨厚,让人感到生命的本质,就是爱和美。

《从沈从文作品观其独特的生命美学观》中这样写到:

美即生命,因有爱而表现出的美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也是 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美。因为有了爱,生命更美,因为有了美, 才让生命更加鲜活,更有意义,更让人生有了不断追求的动 力。沈从文创作的湘西小说作品 , 既是生命的赞歌 , 也是 对追求生命自由的人性反思。

因此,美丽的大自然与淳朴的人性,就是沈从文生命意识的源头。

02 生命意识的产生,是民族、地域与文化的影响

沈从文作品中这种对自然与人性之美的推崇,并不是毫无来由的。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湘西的一个苗族家庭,湘西的社会变迁、文化脉络、地域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血统,对于他的“生命意识”的产生和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两兄弟为代表的的苗族男性,粗犷与豪放,不拘小节,义气凛然,而以翠翠为代表的苗族的女性,则蕙质兰心,柔情娇美。

除了典型的苗族男男女女,小说中还不止一次提到过几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仪式,以及通过唱歌来进行表白、祭祖、结婚、悼唁,还有吊脚楼,吃茶宴,节日赛会……在《边城》这部只有十几万字的小说中,到处都体现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因此,与其说《边城》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全方位表现苗族这个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

但在这种民族文化之下,却是沈从文的另外一层隐忧:即对于苗、汉文化冲突的思考隐忧。

沈从文曾在《湘西·题记》表达对于湘西苗族经济和文化衰落与不争气的不满。他说到:

“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认为是‘地痔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藉着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之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需认识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负气与自弃本来是两件事,前者出于山民的强悍本性,后者出于缺少知识养成的习惯;两种弱点合二为一,于是产生一种极顽固的拒他性。……负气与自弃使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创作《边城》的时期,正是社会时局混乱的时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沈从文是湘西苗族文化的守望者,充满了困惑,但也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表达和挽救正在失落的民族文化。

03 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在“意义危机”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追求

其实有关“生命”的话题总是太过宏大,也太过缥缈虚无,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定义生命是什么,也无法确切地给出“生命价值”的含义。

但这并不代表追求生命价值就没有意义。

法国著名作家罗兰当时在考量生命的价值时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变成黑夜。

恰好沈从文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一直坚持并积极践行着关于“爱”的生命哲学。“爱”在他的笔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边城》中,

祖父与翠翠的“祖孙之爱”

天宝与摊送的兄弟之爱

吊楼女子与水手的男女之爱

邻里之间的互助之爱,

翠翠和二兄弟之间,并没有结果的悲剧之爱

……

尽管有的爱没有结果,但“爱”却构成了沈从文生命意识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爱,还有他对于生命的信仰。

他曾说:

“我是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这句话,可以说是沈从文生命意识的最简洁却又最完美的表达。

沈从文把生命看作自己的信仰,把生命奉为一团燃烧着的灯火,照亮生命,关怀与呵护生命。

他以纯净的笔谱写爱情的美妙,叙写着人间永恒的真爱,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博爱精神。湘西人性淳厚朴实,风俗古朴纯洁,爱在这样爽朗明快的情调下,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彰显。——雷雨

他的笔下,永恒的爱和永恒的生命,就是他存在的价值,也是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身上,应当存在的价值。

04 写在最后:是缅怀,更是点醒

有评论家这样评价沈从文:“自觉从生命视角认识和解释人生,以感悟方式执着而痛苦地探寻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在现代中国作家中莫过于沈从文”。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沈从文把自己对生命和价值的追崇,投射在一片爱与美的世界里。

这种对于湘西世界的本真的描绘,一方面为了缅怀,缅怀逝去的美好淳朴的时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点醒。点醒我们,不要在金钱和物欲的影响下,一味地自私虚伪,腐化堕落。也点醒现代的都市人,不要忘记回归自然,不要被物质生活的丰富所绑架,更不要丧失我们的理智和童心。

当我们在污浊不清的现实世界中迷失的时候,不妨去读一读《边城》,去感受原始自然生态的美好,去追忆过往时光中,那些留给我们的人性的本真。

这是沈从文的生命价值追求,希望也能点亮更多人,对于爱和美的价值追求。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我是牧心,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