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发展趋势(草种业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来源:【绿色中国】

草业发展趋势(草种业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1)

文/宋 平 钱永强

草种业是草原生态修复与草业的“芯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草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主战场之一。

6月26日,北京香山,聚焦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端研讨会如期召开。围绕“乡土草种与草原生态修复”主题,与会者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政产学研大交流、大讨论。

与会者达成的共识是:草原工作“重”在保护,“要”在修复,“核心”是质量,基础是草种。

草业发展趋势(草种业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2)

△王建华 摄

草种安全是关键

研讨是在国家林草局、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林科院主办的。

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我国是草原大国,草原面积近40亿亩,草种业健康发展是改善我国生态的基础保障,是推动我国草原与草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草种业安全是国家民族种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专家们反复强调说。

今年“两会”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草原、海洋等要食物。专家认为,从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看,现阶段的粮食安全,事实上主要是饲料粮的安全、蛋白质供应的安全,而这些主要来源于广袤的草原。草原健康,直接关乎优质安全食物的供给保障能力。

与会者认为,草种业是草原生态修复与草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要充分认识草种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把草种的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要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草种业种源自主可控、产业自立自强。

“中国草主要用中国种”。与会者认为,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提高草种业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草种业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重大意义。

重拳解决“卡脖子”

如何抓准抓实“卡脖子”问题?与会者提出的路径是,加大种源创新研究力度,发展精准育种技术,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为种业振兴筑牢基础。

着眼全球,深刻理解草种业发展模式,准确把握草种业未来发展趋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面对草种业发展的蓬勃趋势与复杂环境,与会者认为,要全面了解全球草种业、作物种业发展概况,深入分析全球作物种业竞争格局,制定我国种业发展战略,力求突破推进生物育种的关键技术,前瞻性规划种业的产业布局。

草种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微生物学和数据科学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同时还与金融服务、高端农机装备、互联网营销、数字化农资农技服务以及相关配套的种业服务业紧密关联。要立足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多学科融合,占领草种业产业链上游制高点。

要通过不同学科专家的知识互补、专业融合和思想碰撞,充分挖掘科技与产业资源优势,完善和优化草种业产业链,搭建草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交流平台,占领草种业产业链上游制高点。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提高种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要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中国特色草种业创新体系、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快速提升我国草种业的整体竞争力。

基于目前我国种业的人才、资源、技术仍聚集在科研机构,种企技术研发力量依然薄弱等国情,与会代表与专家建议,要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的齐抓共管和协同推进作用。要借鉴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运行机制和主体利益分配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种业体系,选择科研实力强、研究基础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与种子龙头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针对草种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培育高性能品种并实现市场化。

草业发展趋势(草种业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3)

△内蒙古草原 孙阁 摄

院士建言兴草计

专家学者们围绕“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草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草种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3个专题开展学术交流。专家学者的主旨报告,围绕《从植物表观遗传到草设计育种》《草地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与草种优化组配》《草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展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建议,要切实加强草种基础生物学研究。针对我国草种业科技支撑薄弱,产量和品质不高,种草规模化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等现状,她建议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创新分子设计育种理念,构建现代高效育种体系,为牧草育种提供坚实的生物学基础,实现我国草种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强调,要加强草种基地建设,简化野生栽培品种审批程序。他说,解决有品种、无种子的“卡脖子”问题,关键在生产基地。建议国家重点在内蒙古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草种生产基地,打造乡土草种生产的“航空母舰”,解决国内草种需求,并逐步占领国际市场。围绕草原生态修复的真正用种需求,对具备能集约化规模化栽培且可稳定生产种子的乡土草种和小灌木,可探索简化草新品种审定流程,提高急需优良适生乡土草种快速供种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认为,应该加强常规育种研究,推进草种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前生物育种仍存在目标性状形成的机理不清、生物学特性解析不足、转基因育种靶向性差等问题。分子育种多数仍停留在理论与技术探讨阶段。野生驯化、杂交育种、选择育种、系统育种、倍性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是从种质资源到优良品种选育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也是世界上良种培育的主要技术。亟需建设长效支持体制机制,保障优良品种培育和种子供给。针对我国草种业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存在的系统性不足,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围绕草种产业体系,建立长期支持机制,保证育种研究的连续性和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推广。

科技兴草在路上

2019年,国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成立。中国林科院整合全院相关优势学科和团队资源,组建了草地资源与利用、草原保护与生态修复、草原监测与评估、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等研究团队,为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和草业高质量发展重大科技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草原中心成立以来,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和草原保护修复团队快速发展壮大,建立了覆盖全国不同气候区的草种质资源圃、育制种基地和生态适应性测试基地,育成的品种也同步转化,并在我国北方各类困难立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全面发展新局面,为我国草原生态安全保障和草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需求下,中国林科院将强化科技保障,加快开展草种基础研究和草种资源本底普查、保存和创新利用,提高我国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草种育种体系,增强国产化优质草种的供给能力;强化科技服务,不断规范草种育种、新品种测试和保护、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发挥草种业科技服务在提供就地就近就业的巨大潜力,助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中国》2022.8B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