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关爱他人的名言(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

孔子关于关爱他人的名言(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1)

《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就是说一个仁者,能以爱该爱的人,恨该恨的人。《孟子》中的一个故事就说明这一点。

由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奴隶制社会,生产水平提高了,但人与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少数拥有财富的人变成奴隶主,大量劳动者变成奴隶。他们有的是战败时的被俘人员,有的是被出卖的、被抵债的、受刑罚的等等。在那时,奴隶们不但没有财产,也没有人格。他们可以任意被奴隶主打骂、杀戮,有的用作赔偿,有的用作抵债,尤其残忍的是奴隶主死后,迫使奴隶殉葬。有的杀死以后殉葬,叫“杀殉”;有的活活埋到地下,叫做“生殉”。在考古发掘的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中,一次就有几百名奴隶殉葬,山东益都苏埠屯商墓中也有四五十人殉葬。在奴隶主眼里,奴隶们不是人,只是一些“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死后,让奴隶们殉葬,就是说在他们死后也要大量奴隶伺候他们。

孔子关于关爱他人的名言(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2)

陶俑、木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个人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奴隶主要奴隶们多为他们生产些产品,不再把一些奴隶殉葬了。但是奴隶主们又想死后有人伺候他们,于是便有人用泥捏成人的形状,在窑里烧成陶俑或刻成木俑,用这种陶俑、木俑埋进奴隶主的坟墓里代替奴隶殉葬。这种做法虽然比杀殉、生殉进步了一些,但从来主张仁者爱人的孔子还是坚决反对。他面对着这一现象,愤怒地呼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说最初作俑的这些奴隶主叫他断子绝孙。孔子为什么在此事上如此愤怒呢?下面孟子接着说“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因为它像人,这样做是亵渎了人的尊严。这句话充分体现出孔子对奴隶主恨,对广大奴隶们爱的思想。

孔子关于关爱他人的名言(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3)

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从现实出发,为现实服务。现实社会中,有好人,有好事、坏事,两者是对立的,不能任意混淆。一个道德水平高的“仁”者,对好人爱,对坏人恶,对好事爱,对坏事恶。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酷。对人民的不利举动,就是帮助敌人。“始作俑者”的例子,充分体现出孔子爱人民和反对亵渎人的尊严的那些“作俑者”。有爱有憎才真正能体现一个仁者的本色。如果爱憎不分明、八面玲珑、四处讨好,正是孔子反对的“乡恶”。

孔子关于关爱他人的名言(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