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意义(师说关于读书的一些思考)

如何理解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意义(师说关于读书的一些思考)(1)

上周末,去东校区听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莅临我校的讲座,内容居然是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修养的方法分享,用我的理解就是教我们大学生如何读书、如何读书获取知识最大化。心中窃喜,因为这个问题我早在去年的校园公选课上就有和同学们探讨过,居然今天教授也会专门讲到这个问题。结束后站台等公交车,看到一群整整齐齐“低头族”,他们或追剧或刷微信朋友圈,少遇见有同学在阅读。看到这里或许有同学会反驳说我们没有只玩手机,也会用手机看文章从中获取信息。但这种“零碎式”“片段式”的浅层阅读也会让我担心,它们缺乏系统逻辑和深度认识只能让你在某人说到这个话题和问题的时候举起手来“这个话题我也看到过”;凡是凭感觉认直觉缺少判断能力比如说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阅读随意性也容易让人产生思维惰性,把一些含糊不清、指代不明的鸡汤文字当做精华,到最后会不会也只能塑造一群只会阅读片段信息、开口闭口网络流行语的青年一代?

——写在前面的话

1、大数据下的中国阅读情况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九期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均读书4.3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俄罗斯人55本,以色列人64本,就连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的泰国人均阅读量为5本,相比之下,中国人均阅读量成为了世界人均读数最少国家之一。

无论调研结果是否正确,就我身边而言,同学聚会、朋友聚餐很少有人主动和我谈及过最近买了什么书、听了什么音乐会,一般都是在问“在哪里工作薪资如何?”“买房没?”“车子哪个牌子性价比高一点?”“小孩多大了,在哪个幼儿园,教学质量怎么样?”谈论完这些问题一顿饭差不多也吃完了。

2、“读书无用论”“读书功利论”“读书娱乐论”

现在持“读书无用论”人也来越多,尤其在我国广大农村更为突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就富起来了。在这个日渐浮躁现实的社会,经常会有人说:“你看某某,没有读过什么书,还不照样开工厂、开豪车、挣大钱。”人在财富面前容易迷失膨胀,过度强调自我力量,忽略客观环境因素。而当一个人成功时你总觉得他说什么都是对的,这些现象直接给人这样的错觉:读书并没有什么用,能赚到钱才是真本事。此外读书功利化和读书娱乐化也正在悄然进行,“我们课程那么多,如果要看就看考试必考的”“每天工作那么忙,要看书就要看对工作晋升有用的”这是目前流行的一种阅读论调,这种读书的功利论,进一步蚕食了中国人读书的动力。在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奖后,立刻有好事者提出诺奖奖金不够支付一套北京三环内的一套房。与此同时,读书作为一种浅层次娱乐获取方式正在兴起,网络阅读、八卦新闻;在中山市某所大学的图书馆借阅频次的调研中发现高踞榜首的是《盗墓笔记》,其次是《深夜食堂》,排在第三的是《明朝那些事儿》。此外,诸如《诛仙》、《射雕英雄传》、《龙族》等玄幻武侠类书籍均在前面18名之内,而《左耳》、《大漠谣》等言情小说也赫然在列。排行榜中,《平凡的世界》差不多是唯一入选的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列为第11位。

3、读书给我们带来什么

以色列人口800万,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匈牙利人口不到1000万,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若按人口比例计算,以色列和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一个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不读书所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盲目信奉经验主义,缺乏阅读还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错把心灵鸡汤当人类思想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书籍给与我们的是系统知识的归纳和梳理,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书籍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梳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不仅如此,读书还能给人不同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体验不同的人生,但在书籍中可以经历多重人生,可以看历史,看人物传记,领略不一样的多种多样的人生,进而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很多本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有读懂的人。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无用”,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如果多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会少掉很多不必要的当街吵架和争执。

4、我们应该怎么读书

或许是由于在高校工作的原因,身边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大学生来找我倾诉,前两天一个大三的姑娘专门找到我向我表达了她人生的迷茫与困惑,聊到最后我便引用了杨绛先生的话,诚恳且直率的回答她的诸多问题:你啊主要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同学们,当你的才华还支撑不了你的梦想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那关于如何读书?或者说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结合上周段超教授的讲座,如果你们也愿意倾听,我想给你们几点建议:

第一,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做有底蕴的大学生

通过应试教育走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对于一本书如何从厚到薄,划完重点之后就剩下三分之一不到的考前读书模式想必都很清楚;在阅读深度方向推荐先基础后专深,如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生可以从《文化心理学》读到《菊花与刀》,历史学专业学生可以从《明史《世界通史》到《万历十五年》等;由薄到厚说的是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读这一本书,还要读与他相关的其他学科体系的书籍。既要有专业书籍也要有专业之外的相关兴趣阅读。若作为中文系学生,北大中文系必读数目你们读了几本?商学院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像罗宾斯的《管理学》、《蓝海战略》等专业大作,是否都有涉及?设计类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读一读《中外建筑史》、《科学简史》,听一听歌剧从外围学科体系发掘新的创作灵感,理科类学生读读《资本论》也能获得实验推论的思维火光。这一类的阅读在大学生成长建构中有如大厦之骨,撑起大学生的专业脊梁,走出校园历练社会中才能不怯场不慌张。

第二,经典与实事结合,精读与泛读交叉——做一个有情怀的大学生

做一个有情怀的大学生,要壮志凌云胸怀天下,不能只顾儿女恩怨情长而不读国家之殇。阅读经典,我们至少应该读几本文史哲著作,不管是国内的《论语》、《史记》、《易经》还是国外的《哈姆雷特》、《时间简史》、《悲剧的诞生》,大学生要在茫茫的经典书库中拥有自己的厚重积淀。基础著作、经典的著作要反复读,学习大家大师们的的方法论,要做到精读,做笔记写读书笔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阅读时事,泛读增加各人的知识面,有200-300字的总结。我们至少应该读一些时事本文,既要读《中国自信》类的振兴鼓气之作,当然也要读《低智商社会》类的批评警醒之作。此类阅读在大学生成长建构中可谓大厦之基,具有价值观导向的重要奠基作用。

第三、无字书和有字书结合,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同步——做有素养的大学生

在深度问题的研究过程要有字书和无字书结合,既要有著作打底也要有自己总结前辈经验的田野调研一手资料;你可以不做文艺青年,不做豆瓣、ONE、知乎的资深读粉,但你至少应该经常看看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做一个文化青年,了解国家大事与社会动态,知道十八届五中全会不只有“全面开放二胎”,还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读书与实践,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做有深度的大学生

读书不是简单的猎取信息,大学生要做的是将信息转为知识,由知识凝结成智慧,将智慧应用于实践。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经典之作反复读,读完之后要思考,思考其主旨、行文结构、框架、条理,书中的重要观点,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以及书中的不足。此外,大学生要在零碎化、快餐化的网络内容中学会筛选,汲取信息,并在纸质阅读中深化知识,主动思索收获新知。此类阅读在大学生成长建构中恰似大厦之顶,是大学生对外彰显的第一窗口,能够让大学生与时代社会保持步调的一致。

5、结语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大学生在阅读中要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是非真伪,不能被固有知识束缚而丧失了创新之能。阅读不仅是“诗与远方”,更是“路与脚下”,亲爱的怀院学子,那么从现在开始,把自己交给书本,让我们在墨香芳菲的书海里去邂逅更美好的自己。

如何理解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意义(师说关于读书的一些思考)(2)

文字来源:萧萧

微信编辑:韩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