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静宁昔日荒草园)

中国甘肃网5月9日讯(本网记者 李红军 通讯员 任建祥 王瑞霞)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近日,一场及时雨过后,在平凉市静宁县雷大镇范堡村纱帽梁,镇包村负责领导田向红和村支书李元红正在地头查看玉米出苗情况。

“这一片地过去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面积有180多亩。今年经过镇上撂荒地整治后,村里通过流转、代管复耕种上了玉米,现在80%已经出苗。”李元红说。

(平凉静宁昔日荒草园)(1)

群众正在地里放玉米苗

范堡、麻峡、下马等村耕地都处于海拔1500多米以上。在过去,道路不畅,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致使村里的部分土地撂荒闲置多年。今年以来,雷大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红线政策,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排查撂荒耕地,实施撂荒地综合整理,为恢复粮食生产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各村积极引导农户复耕、委托他人代种和村集体托管代耕的方式,指令性落实了粮食生产计划。

日前,记者来到雷大镇范堡村撂荒地整治现场,田间挖掘机、旋耕机相互协作,清理荒草、深耕土地、疏松土壤,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400余亩撂荒耕地经过整治变得平整开阔。

“到目前为止已复耕412亩,点种玉米300多亩。目前我们要抢抓这次有效降雨,加快复耕进度,争取本月中旬全部复耕播种到位。”李元红说道。

(平凉静宁昔日荒草园)(2)

撂荒地复耕复种进行中

针对部分家庭劳动力不足导致的撂荒地,范堡村采取以“合作社 村集体 农户”的模式,由村级党组织牵头,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将群众撂荒耕地交由村级专业合作社统一托管经营,确保全村613亩撂荒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站在麻峡村张峡社山梁上远望,青山环抱的沟谷里,午后的阳光映照在一垄垄地膜上,把田畴变成了一面面明亮的镜子,田地里闪动着农民护苗、除草的身影。这里,以前曾是麻峡村的“无人区”,经过今年撂荒地整治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眼看着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庄稼地变成“荒草园”,对麻峡村村民张福周来说一直是个心结。在得知可以接受他人委托代耕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去村委会咨询,并当场做了决定:不管租费多少,只要地不荒就行!“我现在大概代种了有30几亩,主要种的是小麦、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张福周说。

“我们都是农民出身,看见地荒了觉得很可惜。通过这种托管代耕的方式,不仅解决了撂荒地问题,还增加了我们村的集体收入。”麻峡村村支书兼村办合作社负责人徐志军介绍。在去年,麻峡村由村集体合作社托管代耕了60亩撂荒地,今年开春又托管代耕了130亩,还有部分种植大户也参与进来,使全村撂荒地基本清零。

(平凉静宁昔日荒草园)(3)

撂荒地变粮田

据了解,雷大镇在强化撂荒地复耕工作中,边排查,边整治,边利用。在经营方式上,对劳动力充足的农户引导自行恢复耕种,缺乏劳力的农户,采取村集体托管代种和委托周边农户种植。与此同时,镇上支持村集体组织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撂荒耕地种粮。截止目前,全镇已恢复耕种撂荒地2980余亩,复耕复种率达到77%以上。

“粮食生产事关民生大事。下一步,雷大镇将压实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加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力度,并建立防止新的耕地撂荒长效机制,让昔日撂荒地,变成群众增收的‘生金地’。”雷大镇党委书记张伟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